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编号3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姓名班级【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政治制度(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实行制度,是最高行政长官,___________位高权重2.西汉武帝时起用一些亲信组成“”,与丞相制衡;东汉:逐渐形成了取代了三公的权力。3.魏晋尚书台改称,但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4.隋唐三省六部制:○1职权:中书省负责,门下省负责,尚书省负责○2特点: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分工,③作用:提高;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有利于。5.宋朝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被分割。军权归掌管,财政权归掌管。6.元朝废除三省,实行,只设。也归入。7.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深刻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各部门相互牵制,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选官制度1.西周以来实行制度2.战国时期实行制度3.汉武帝时内容: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是每年_______向国家,征辟制是________向社会_______人才。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_________的需要,但容易___________,易形成政治小集团。4.东汉末年按才能将地方士人定为九等,朝廷按等任命人才。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6.隋朝原因:由于________,依据__________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过程:隋文帝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_________隋炀帝设,以试策取士。_____________就是科举制的来历。7.唐朝日臻完善,成为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考试选官制度。8.科举制的影响:○1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扩大了,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成为中华帝国○2宋代因,更加重视,以致,③明清时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三、监察制度1.目的:2.发展:秦朝掌管监察汉代设,长官为,地方设。明清时期中央设和(合称科道),地方设四、谏议制度1.目的:2.发展:唐代的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设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注意:对监察谏议制度的评价:○1不能从根本上,也不能○2在整顿吏治,打击,维护谏正,防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总体评价:以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是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重点知识点拨】1、以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古代基本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②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受制于中央。③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互相制约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分化事权,中书省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2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听命于皇帝;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三机构彼此独立,真正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原因、趋势和作用: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稳定。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作用:(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4、科举制的作用:(1)对中国积极作用:①为平民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③促成了普遍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局限性: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对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拨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拨制度都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5.比较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不同点确立和盛行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代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代内部结构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政、监察等权均有包含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生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作用和地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同点①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制度②从结构上看具有分工清晰、职责分明、既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的特点③机构设置呈现以皇帝为中心、由内而外放射性分布的特点④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主探究】1、尝试用图示表示从秦到元中枢权力结构即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6.(06年江苏)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2分)(1)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2、历代权力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3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不断集权,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原因: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巩固训练】1、“他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2.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可见汉代的丞相()A.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十分融洽B.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职责C.必须是同姓亲族方可任此职D.权力实际已经不受任何监督3.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用人。用非其才人,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下列制度中能极大提高官员“学识”的是()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察举制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5、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6.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A.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7、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8.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A.它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能力提升】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6.《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7.(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8.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9.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4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12.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13.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4.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15.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
本文标题: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4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