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3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第3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重点和难点】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高考动向】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邸报》是官方主办的报纸,其主要内容是发布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室的动态,以及封建王府官员的升迁罢黜、任免、赏罚等方面的消息。此种报纸只在宫廷和官邸中流传,还算不上是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就其形式、内容、宗旨、阅读对象来说,都与近代报纸不甚相同,广告信息也未通过报纸这个媒介传播。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西方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3、过程:(1)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纽约时报》”。(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分别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成为宣传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6)改革开放后,报刊业恢复生机,各种专业性报刊雨后春笋般出现。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发展: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使电影进入实用阶段;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1905年《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超过以前。(2)优秀影片: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3)发展特点: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3、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原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进步;节目丰富,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2、出现:(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9年,美国建成互联网,90年代以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1993年,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2)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外的“第四媒体”。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4、影响:(1)加快信息传递,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产、娱乐等方面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2)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网络犯罪,垃圾邮件,沉迷于网络致使人际关系淡漠等。【小结】1.大众传媒的五大种类:报刊、电影、电视和互联网,前三者在近代旧中国兴起;后两者在新中国成立后兴起。2.记住:几个第一。3.比较中外发展的差距。天天练351.(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8题)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2.(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6题)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3.(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16题)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4.(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8题)一定时期的报纸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观察图所示报头,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B.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C.当时社会上农历与西历并存D.广告成为企业宣传的手段5.(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3题)《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6.(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6题)《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晚清时期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7.(2011年4月宁波二模17题)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D.在昆明的广播中得知张自忠殉国8.(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1题)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9.(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8题)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10.(2011年5月潍坊市三模16题)右图是1936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广告,从中你能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这是姜曦为她的诗词集做的广告②1936年以前中国已出现电影和影星③报纸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体④《申报》着重宣传农民形象和工农革命⑤名称的西化成为一种潮流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11.(2011年1月芜湖市质检14题)《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2.(2011年5月北京西城区二模16题)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A.《时务报》B.《民报》C.《新华日报》D.《新青年》13.(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14题)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A.广播和电影B.铁路与飞机C.报纸和杂志D.网络与漫画答案:1.D2.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国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日本不利,而对中国有利,可以和日本一战,这说明当时国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D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3.D解析:考查媒体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多的官员的丑闻以及其它政治相关问题通过媒体披露,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4.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题干信息“中华民国十年纪念”分析,应为1922年,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B项中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是从1912年至1919年,不符合题干。图上有“阴历”“阳历”字样,因此C项正确。从图上“大赠品”字样分析,有吸引顾客的目的,因此具有广告性质。5.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在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B项。C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6.C解析:本题“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分别是在1913年、1914—1918年、1919年、1924年。判断各选项的时期,本题选C项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在1912---1927年。A项清王朝结束于1912年;
本文标题:第3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4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