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4章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
第4章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内容提要认识活动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合理的认知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导致心理障碍的各种原因中,错误的认知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其原因多与认知上的差异有关。教师的不合理认知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必然会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章将从教育观念、世界观和不合理信念等方面分析教师的不合理认知对自己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同时介绍一些有效调适的途径与方法。学习本章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实际,针对自己认知上的误区和偏差,自觉地进行加以调整,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学习要点掌握概念:教育观念自我效能感不合理观念理解问题:1、什么是正向的教育观;2、不合理信念的特征;3、教师的人生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4、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5、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应用问题1、检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加以驳斥;2、调整不合理观念的方法。当前位置:教学内容第四章一、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一.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系统的认识或看法,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中找到原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一)教师的学生观和发展观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取决于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尤其是教师怎样理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这就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在有些教师眼里,学生究竟是什么呢?先请看以下几个实例:(链接事例1.1,1.2,1.3)以上三个例子具有典型性。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其中,摆在首位的是学生观的问题。学生观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认识与理解,发展观是指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根本动力和内外因素关系的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本性和发展动力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生观和发展观。在教育实践中,这些不同的观念对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是把学生看成不治不老实的捣乱分子,还是看到他们都是有自尊心、上进心的可造之才;是把他们的顽皮和违纪行为一律看成是本性的顽劣和品行的恶劣,还是看成偶尔的过失和成长中的问题;是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任由教师随意摆布的附属品,还是看成独立自主的发展主体;这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观和发展观,由此便会派生出截然不同的教育态度与行为。第八章后面引用的案例“报复与报答”一文中两位老师的教育效果之所以有那样大的区别,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学生观和发展观不同。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1.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这一观点在口头上是没有人反对的。但在实际上真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并不是全部。由于长期以来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三纲五常”等传统观念仍然残存在一些人的头脑之中,无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仍随处可见。这种观念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就是对“师道尊严”的维护。在一些教师的眼里,维护自己的尊严要比维护学生的尊严重要得多。许多体罚、变相体罚现象的存在,都不是为了达到什么教育的目的,而只是教师维护自己面子的产物。常见一些老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说:“对他们(指学生)就得厉害点,要不根本管不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校中各种不尊重学生的现象表现得相当普遍,一些教师甚至以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为荣。那些把“我说你听,我管你服”视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视讽刺挖苦为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将打骂学生作为治恶压众的法宝的教师,也许一时之间能把学生治“老实”了,但它给学生带来的心灵伤害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终身难以治愈的。一位初中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破瓶子,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摔碎了,碎得再也不能拼接了。一个破瓶子还能有什么用?”如果这个学生的教师和家长不能改变教育行为,帮助他重新找回自尊,这个学生还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吗?显然,要想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转变教师错误的学生观。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忽视了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看不到人是能够参与和影响自身发展方向的,忽视了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其结果,使学生在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愉悦体验,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受到了严重摧残。虽然教育改革的步伐已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阶段,但走进学校和课堂便不难发现,当前在教学中仍普遍地存在着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机械地重复和记忆着老师讲过的东西,学校似乎成了机械的流水生产线,学生成了这条流水线上被层层加工的标准件。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能有多样化的个性?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转变陈旧的发展观。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系统,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既需要参天的大树,也需要柔嫩的小草。教育为社会培养的人才也应符合社会生活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何况人本来就存在普遍的差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他们各有个的特点,各有个的价值。这本来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却很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硬要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的人,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链接资料1.1)(二)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与质量观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功能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对教育质量观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与质量观,才能自觉推动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当前理解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应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1.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是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的工具,是继承、弘扬文化遗产的手段,同时又是影响主流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必须发挥好文化遗产的传递功能。这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二是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三是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作用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使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当前的教育改革应在调整教育结构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两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3.教育的政治功能《学记》中所说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指的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虽然现在不再提“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是教育的政治功能却不能消弱。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所培养的人都是有一定政治观点和立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就是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4.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是使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也是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就必须面向社会需求设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5.教育的发展功能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外因。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必须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与方式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体现系统性、灵活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原则,使学生既能得到全面发展,又要学有特色、学有专长。当前,特别要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在全面了解了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教育质量观。即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应能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竞争、学会适应、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意味着,反映教育质量的指标应该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各项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中,应当把上述内容都包括进去,至少也要把主要的几个方面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的整体质量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三)教师的人才观与评价观人才观是对人才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教育者在人才观上的差异会直接导致评价倾向上的不同。请看下面这个实例:(链接事例1.4)上例中这位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倾向很有代表性,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她)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也是比较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打心眼儿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念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总是消极的。当前,教师的人才观和评价观必须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树立人才标准多元化的观念,克服单纯以“分”取人的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从人才类型结构看,有科学型、管理型、文艺型、体育型、服务型、操作型等;从人才层次结构看,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等层次。在实际生活中,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劳动者都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那种认为只有出国留洋或当了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这会导致我们在教育中只重视学习优秀的尖子生,忽略了对其他学生和对学生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学习成绩不算高的学生中有不少是有其他专长的人才,比如某地有一个学生,论学习大部分学科都是刚及格,但他在校办的地毯厂劳动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剪花技术,能使平面的图案产生立体的效果,结果使得这个校办厂的产值大幅度增长,深受工厂的欢迎。如果只看分数,这样的学生肯定算不上什么人才,但是只要把评价标准放宽一些,就能发现大量这样的人才。看来,在人才观上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观点:“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2.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观念,克服以“老实、听话”来评价学生的倾向一些教师常常用自己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对自己眼中不好的学生持一种否定的评价倾向。(链接事例1.5)上例中这位老师的做法很有代表性。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服从和顺从与尊重教师划等号,大多数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喜欢那些听话、顺从的学生,对那些专爱提一些稀奇古怪问题的学生从心里就有一种反感。尤其是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如果哪个学生不是乖乖地挨训而是辩解或顶嘴,肯定会让老师大光其火,对学生的惩罚也会更加严厉。在教学上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不习惯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质疑、独立思考获取知识,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限制学生的“异想天开”和求异思维的发展。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成了缺乏创造性的人。显然,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必须尽快加以改变。3.树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克服“门门优秀”、“一刀切”的评价倾向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共性教育,忽略了个性教育,并且把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平均发展”,造成了教育无个性、学生划一化。走进学校,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校风、班风几乎都是“团结”、“勤奋”、“尊师”、“守纪”之类的词语,看不出什么特色;学生写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独特的感受,千篇一律地套范文……探究一下原因,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我们传统的封建文化有关,也与我们建国以后过分强调“集中统一”有关。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教育工作的科学依据。今天我们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这里讲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更不是要求学生“门门优秀”,而是要实现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展,按照优化的原则,形成每个学生合理的素质结构。有的人逻辑数理能力差而音乐天赋好,就应当让其音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的人学习成绩一般,但组织能力过人,就应该让他在这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差异和自主选择的自由,追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统一。完下一节本节
本文标题:第4章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4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