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理学宗师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别号紫阳,祖籍婺源,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理“闵学”的的创始人。朱熹、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留下了中国学术史上的千古绝唱;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朱熹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被后世尊为正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清康熙皇帝曾说:“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所做何事”。朱熹的理学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学达性天,百世经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观书有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挺停滞和僵化,表达其求学问、道宏志。这首诗的作者便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尔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其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当数《四书集注》。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鹅湖论学,殊途同归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宋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在学术上的分歧,不属于世界观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归。鹅湖书会五年过后,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龄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热心教育,重建书院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再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他分别于1179年、1194年,重建了宋代四大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纂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追根溯源,两次省亲朱熹虽生长于福建,但他的许多著述都以婺源朱熹署名,这源于他对故乡婺源的深厚感情。朱熹曾一生两次回婺源认亲省墓。绍兴庚午(1150年),朱熹20岁时首次回婺源认亲省墓。朱熹在族人及程洵陪同下,四处寻根问祖。他首先到武口香田村瞻仰了始祖朱瑰及妻合葬墓,并撰《祭始祖墓文》。淳熙丙申(1176年)3月中旬,时隔26年,朱熹在知己蔡季通(福建建阳人)的陪同下重游婺源。朱熹在城西南九老芙蓉尖祭扫四世祖维甫妻时,见四周空旷,亲自在墓四周栽种了24棵杉木。现在尚存16棵,最大的杉木要三人合抱,高达26米。朱熹过世后,后人在故址兴建了朱子文庙。并将朱熹手植杉木的九老芙蓉尖易名为文公山,走过的岭称为文公岭,以寄托故里对他的追思。
本文标题:理学宗师朱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5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