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授课教师:罗兵你认识她吗,如何认识的?你知道她的详情吗?从何得知?中国好声音·吉克隽逸的信息传播过程。Contents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即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互换。一、如何理解传播过程?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3.讯息。(传播内容)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媒介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5.反馈。(传播效果)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不同媒介的性质决定了反馈的速度和质量。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1960年)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传播是由多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二、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单向的传播。中国的政治宣传、国家形象传播。传播效果如何?与线性模式对应的传播理论——魔弹论香农--韦弗模式:《通信的数学理论》,从电报通信中发展起来,但它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忽略了反馈;忽略了外部环境。用文革时候的宣传方式对现代在的中国人进行传播,难免失败。(重庆唱红打黑)三、控制论模式维纳的控制论模式:维纳第一次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特质,提出了“控制”与“反馈”的概念。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优点: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缺点: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传播现实不符。2.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但不适用于大众传播。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环形模式(适用范围比较普遍)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传播即讯息的流动。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作用各有先后次序。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四、系统传播过程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网络水军现象:传播背后的经济或政治利益。赖利夫妇1959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大汇总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最早提出了在社会系统框架之中的传播系统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马莱茨克模式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然而,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社会作用力——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系统模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莱茨克模式五、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大众传播过程是信息的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是具有阶级性的。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过程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2、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隶属于上层建筑,它受经济规律制约的同时,更受上层建筑制约。3、精神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关系包括: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关系;人在精神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精神产品的分配及消费关系。4、精神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全过程。六、新模式:网络化的传播从“打黑英雄”到“阶下囚”!王立军躲入美国领事馆寻求政治避难,此事你最先从何得知?详情从何得知?新媒体(社会化媒体)制造话题,传统媒体放大话题。新媒体设置议程,传统媒体跟风。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概览图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过程的变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过程的变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过程的变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过程的变化学界新视点:谭天、郑爽:《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传播模式——以“百家讲坛”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课后思考:1.传播模式对我们理解传播过程有何价值?对我国传统的宣传式传播有何启示?2.线性传播模式所代表的传播过程观有什么缺陷?如何修正?3.如何理解网络时代的传播过程?结合你身边的实例来思考。
本文标题:第4章认识传播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5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