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用心爱心专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所有。2.奴隶社会:制——井田制。(1)含义: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2)瓦解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3.封建社会:制(1)形成:A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2)分类: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A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B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C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A北魏至隋唐的: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B明朝实行,即丈量田亩,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二、“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3.演变:(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2)西汉汉武帝“重农抑商”政策。(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4.评价:积极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消极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三、“海禁”和“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1)原因:。(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实质:。2.清初厉行“海禁”:(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用心爱心专心(2)内容:A禁止官民私自出海;B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A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B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C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3)后果:A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C“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重点突破1.正确认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1)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及目的:①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②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③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①“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②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④歧视商人。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后果: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5)评价“重农抑商”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②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巩固新兴地主政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如: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③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具体见上面。2.“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和评价(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2)原因: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③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3)评价: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4)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2.《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3.下图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用心爱心专心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4.(2007年肇庆)春秋末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开垦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A.100亩B.200亩C.300亩D.500亩5.(2007年扬州)“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坏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贵族特权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井田制基础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6.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7.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国家授权许可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8.《吕氏春秋·上农》载:“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B.施行仁政C.重农抑商D.闭关锁国9.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10.(2007年海口)《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A.反对B.赞同C.听其自然D.主张适当改变11.(2007年汕头)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12.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B.直接原因是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C.禁止民间出海贸易D.政府始终严格执行海禁政策13.(2007年韶关)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理由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14.(2007年临沂)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二、材料解析题用心爱心专心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猬《救活荒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选择题1.A2.D3.B4.D5.C6.B7.B8.C9.B10.B11.C12.D13.C14.C二、材料解析题15.(1)井田制(2)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社会动荡不安。(3)①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②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结果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③原因: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本文标题: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5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