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邑.人()环谒.()不能称.()日扳.()世隶.耕()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伤.仲永伤: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父异.焉异:书.诗四句书:收.族为意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宾客: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联系上下文,具体指出“其”所指代的内容。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④稍稍宾客其父。其:5.用原文填空。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填空。(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他字,号,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2)文房四宝是指、、、四种文具。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3.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古今异义:是古义:此,这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判断词是今义:为或许。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一词多义:自: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并:①并自为其名(连词:并且)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副词:全,都)名:①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为: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②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父异.焉(以……为异,对……感到诧异)②邑人奇.之(以……为奇,对……感到奇怪)③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的)(2)名词活用为动词①泯然众人..矣(变成普通人)②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对待)(3)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倒装句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文学常识:宾客:①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就: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②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第二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2)“父利其然”中“其”指。(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A.。B.。C.。(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其具体做法是2.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父异焉。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①时期:②时期:③时期:4.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重点语段阅读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貌岸然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5.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6.“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7.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8.“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9.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主题分析通过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能单纯地领先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写作亮点先扬后抑、对比鲜明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形成鲜明的对比。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详略得当,立意深刻本文有详有略,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B.日.(每天)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传一.(一个)乡秀才观之D.从.(跟随)先人还家2.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A、稍稍宾客..其父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邑人奇.之D、父异.焉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文: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族的人为主旨。B.父利其然也。译文: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译文:立刻写出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D.邑人奇之。译文:邻居都很奇怪他。4.课文标题“伤仲永”中“伤”是的意思,“仲永”就是课文中的方仲永,作者“伤仲永”“伤”的是方仲永由一个沦为“”的经历,并由此说明的道理是()A.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是成才的关键。B.先天的察赋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C.物质利益毁灭人才。D.乡人称誉使人骄傲。5.在“诵经典”、“唱红歌”系列活动中,有打动你的文采斐然、情韵兼美或富有哲理的诗句、歌词吗?请写出一句并简要赏析。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心中的无限愁苦。二、类文阅读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6.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时邕才学显著7.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奇:②一:③识:8.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9.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10.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11.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三、中考实战12.综合性学习。(2011·浙江衢州)5月16日“绿色中国行——走进衢州”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在衢州市举行,为此,班级也开展了“我为绿色衢州添色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活动一:班级读报活动中英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新闻,读完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成一则新闻摘要。新闻1: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了“地球一小时”活动,通过熄灯一小时等实际行动引领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该活动在全球128个国家的4600多座城市同步进行。新闻2:5月16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中国杂志社、衢州市委、市政府等单位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来到衢州。朱军、何晴、刘劲等明星在西区鹿鸣公园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拉开了“绿色中国行——走进衢州”大型公益活动的序幕。新闻3:5月17日由共青团衢州市委、中国少年先锋队衢州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保护地球·绿色行动”活动,在西区市政广场进行,通过义卖环保作品、爱心捐赠、现场书画等方式,向市民倡导低碳生活。新闻摘要: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学校发出倡议,号召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请你为此拟一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活动三:假如你被评为“绿色小卫士”,请你写一则获奖感言在班会上发言。(60字内)获奖感言:13.表达与交流(2011·贵州省普安市)(1)请为下面的上联续写下联。上联:《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扬善惩恶;下联:(2)最近,一款网络游戏编入了武汉小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对此辩论十分激烈。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正方(教材编写者)提供的辩词信息,有针对性的写出你方的辩词。正方: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在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反方:来四、作文训练14.本文借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请你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要求:①注意选材之意,写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300字左右。写作指导: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第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yìyèchènpānlì泯乞2.伤:哀伤、叹息隶:属于尝:曾经异:对……感到惊异书:写收:聚、团结自是:从此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奇:以……为奇稍稍:渐渐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3.①点拨:自是/指物作诗/立就4.①自己的②他的③诗④他的5.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6.(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2)从此,(人们)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7.(1)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笔墨纸砚第二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正面:ABC;侧面:DEF3.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4.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重点语段阅读5.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6.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
本文标题:第5课伤仲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6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