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生态学简答题及综合题
1、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类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整体观和综合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3、试述r-选择、k-选择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特征r-选择者k-选择者1.气候条件多变,难以预测和不确定稳定,可预测,较确定2.死亡率常是灾难性的,无一定规律,非密度制约的比较有规律性,密度制约的3.存活曲线迪维划分C型,幼体存活率很低属A、B型的,幼体存活率高4.种群大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常低于K值,群落不饱和,生态上真空,每年有再移植时间上稳定,种群平衡,密度在K值临近,群落处于饱和状态,没有移植必要性5.种内、种间斗争变动性大,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6.选择有利于1、快速发育,2、高rm值,3、提早生育,4、体型小,5、单次生殖1、缓慢发育,2、高竞争力,3、生殖开始迟,4、体型大,5、多次生殖7.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8.导致高生育力的高存活率的4、说明演替的基本类型,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1)按演替的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时间;②长期演替:几十年~几百年;③快速演替:几年~十几年;(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②次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3)按基质的性质:①水生演替:始于水生环境;②旱生演替:始于陆地干旱缺水的基质;(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的特有生境导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②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演替;(5)按群落代谢特征: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导致群落生物量越来越高;②异养性演替:有机污染的水体重,演替过程,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机物越来越少。(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可成为群落中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先期的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的群落进入铺平道路,但自己由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随生物密度增大而竞争变得激烈,导致今年国政处于劣势者空间缩小,甚至退出群落,强者留下;(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地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群落演替发生相应的变化;(5)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砍伐、垦荒、火烧等)。5、群落演替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1)按演替的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时间;②长期演替:几十年~几百年;③快速演替:几年~十几年;(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②次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3)按基质的性质:①水生演替:始于水生环境;②旱生演替:始于陆地干旱缺水的基质;(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的特有生境导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②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演替;(5)按群落代谢特征: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导致群落生物量越来越高;②异养性演替:有机污染的水体重,演替过程,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机物越来越少。6、试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7、简要介绍捕食类型、竞争类型,并作图分析不同走向的条件与可能性捕食类型(1)各图第133页(2)猎物未捕食前的生长(指数生长):dN/dt=r1N(3)捕食者在无猎物时的生长:dP/dt=-r2P(-r2为捕食者死亡率;P捕食者密度)(4)捕食者、猎物共存时两者的生长dN/dt=r1N-εPN(ε为压力常数)dP/dt=-r2N+θPN(θ为捕食效率常数);竞争类型(1)基本条件:N1和N2分别为两物种的种群数量;K1、K2、r1和r2分别为两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和增长率;α为每个N2对N1所产生的竞争抑制效应;β为每个N1对N2所产生的竞争抑制效应;(2)模型:dN1/dt=r1N1(K1-N1)/K1dN1/dt=r1N1(K1-N1-αN2)/K1dN2/dt=r2N2(K2-N2)/K2dN2/dt=r2N2(K2-N2–βN1)/K2(3)α、β的取值:α=1,表示每个N2个体对N1种群产生的竞争抑制效应,与每个N1对自身种群所产生的相等;α1,表示物种2的竞争抑制效应比物种1大;α1,表示物种2的竞争抑制效应比物种1小;(4)竞争结果:图第140页当K1K2/β,K1/αK2时N1种群取胜;当K2K1/α,K2/βK1时N2种群取胜;当K1K2/β,K2K1/α时不稳定平衡;当K1K2/β,K2K1/α时稳定平衡;8、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数量特征有哪些?答:基本特征表现为:⑴具有一定的外貌;⑵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⑶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⑷形成群落环境;⑸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⑹一定的动态特征;⑺一定的分布范围;⑻群落的边界特征。数量特征:(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9、论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论述生态系统稳态调节机制)(1)稳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2)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本文标题:生态学简答题及综合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8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