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态旅游学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年秋季课程考核1、平时40%出勤与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20%2、期末作业60%本课程学时累计旷课1/3及以上者不予通过基本要求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认真听讲,广泛阅读,灵活应用;围绕主题,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发挥团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课程说明教材与参考书使用教材:生态旅游学.吴章文,文首文编著/2014-07-01/中国林业出版社参考书目:1.生态旅游学.高峻等编著/2014-05-01/南开大学出版社2.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陈玲玲、严伟、潘鸿雷编著/2012-09-01/复旦大学出版社3.生态旅游.(澳)韦弗著,杨桂华等译/2004-02-01/南开大学出版社一、问题的提出1、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人类早期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两河流域曾经林木葱郁、沃野千里1万年前,撒哈拉沙漠曾是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华夏文明摇篮黄河流域在商代森林覆盖率50%河西走廊文明古城楼兰、高昌当年都是绿洲如今这些地方已经……人类早期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人类早期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人类早期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人类早期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人类早期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五千年前,我国有原始森林476万平方公里,清初年剩下291.3万平方公里,今天仅存5.5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古代的1.15%,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被人谑称为“绿色荒漠”。1948年,小兴安岭开采原始林,1988年无木可采;1964年,10万大军进驻大兴安岭开采,90年代告罄;海南岛原始林清初年占全岛85%,今天只占1.89%;西双版纳60年代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615万亩,破坏动植物的多样性……人类早期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人类早期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我国北方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形成一条南北宽600公里,东西长4500公里,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的风沙带,62.4%是近百年来人为造成的,荒漠化每年以2000--300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特大沙尘暴越演越烈,20世纪50年代发生5次,70年代发生13次,90年代发生23次,2000年近一年发生12次。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17-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发达文明的同时给自己家园也带来巨大的灾难。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水污染严重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水污染严重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水污染严重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水污染严重60年代我国仅发生一次赤潮,2008年一年发生68次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水污染严重2006年3月,广州一妇女跳珠江自杀,因无法忍受河水太臭而爬上岸来。水污染比死亡还可怕!我国水资源总量列世界第四位,但人均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是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669座城市,400多座缺水,136座严重缺水。水污染加剧水短缺,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每年排放680亿立方米。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水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三分之二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造成70%江河水系、75%湖泊遭受污染,54%地下水被污染。盐城、襄樊、临汾、嘉兴、淮河两岸已出现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癌症村”。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垃圾污染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垃圾污染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垃圾污染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垃圾污染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海洋污染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人口爆炸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20世纪以来,地球上先后发生八大公害事件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20世纪以来,地球上先后发生八大公害事件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20世纪以来,地球上先后发生八大公害事件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20世纪以来,地球上先后发生八大公害事件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20世纪以来,地球上先后发生八大公害事件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20世纪以来,地球上先后发生八大公害事件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20世纪以来,地球上先后发生八大公害事件近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发生的核泄漏事件美国“三里岛核泄漏”——核污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2、生态环境伦理的诞生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是排斥一切科学技术、摒弃知识的作用,是一种怀旧眷恋式的回归思想。希望能回归到中世纪的田园生活。20世纪40年代生态环境伦理开始萌芽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主张“拯救地球”美国植物学家莱昂波尔德提出“大地伦理”理论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彻尔·卡逊《寂静的春天》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国哲学家史怀泽的“敬畏生命”1968年,罗马俱乐部诞生,由意大利著名实业家、经济学家奥雷利奥·佩西倡导。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环境伦理开始定位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主持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大会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两个文件被称为生态环境伦理的基石和框架。20世纪80-90年代世界环境保障机构设立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提出报告(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153个国家和欧共体正式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3、传统旅游弊端凸显传统旅游主要指一般性的大众旅游和文化旅游,把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这一目标上。我们经常把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甚至把旅游作为“扶贫”的一种手段,无限度发展。其结果……?旅游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强调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气、水已经不断向我们发出警告。传统旅游引发的环境问题生活垃圾堆积如山,造成大气质量下降污水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溪流,造成水质污染严重滥建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视觉污染人多鼎沸噪声污染有的封闭型景区(岩洞、娱乐场所)空气污浊植被遭到破坏等等传统旅游引发的经济问题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质疑旅游投资效益不高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小许多区域旅游业对外资形成强烈的依赖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被外来资金所得传统旅游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文化传统被当作商品和经济资源,导致社会道德意识下降,引发吸毒、犯罪。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旅游开发,形成隔绝于当地社会的特殊社区,旅游不仅没有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反而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二、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世界上最早使用生态旅游(Eco-tourism)概念的是谁?1965年美国学者赫兹特倡导生态的旅游1965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首先使用“生态旅游”1983年美国学者赫克特提出生态旅游1983年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指出:生态旅游不仅用来表征所有观光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观光对象的不受破坏。1992年伊丽莎白·布定义: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和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和发展1986年兰州大学黄羊山教授在《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区》论文中首先提出建立生态旅游学科的主张;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第一届生态旅游研讨会;1999年8月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在昆明联合举办生态旅游高级研讨会;当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并确定九寨沟等为生态环境游精品旅游点。2000年以来先后出版生态旅游专著50余种。三、生态旅游的原则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使当地社区收益进行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旅游的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强调文化熏陶(不一定在自然区域)四、生态旅游面临的难题1、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关于旅游与环境关系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旅游业与环境相互促进关系。旅游发展促进收入增长,同时促进环境改善。旅游业与环境具有相互一致促进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不利于旅游收入的关系。由于保护的需要,禁止大规模发展旅游业,如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或采取低密度旅游方式,使旅游收入减少。有利于旅游业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业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环境恶化,损害长期发展的利益。旅游业与环境相互制约关系。由于管理不善,环境恶化,文化传统变质,旅游区对旅游者日益失去吸引力,旅游业日渐衰落。例如: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的需要,需要限制进入人数,使游客人数限定在环境容量之下。人数的限制将减少旅游收入。在环境容量很小的环境脆弱区,如果环境容量小于旅游业的门槛人口,旅游业必将亏损。生态旅游概念将生态旅游定义为重视当地居民参与的旅游,这种旅游模式可以增强当地居民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减少环境破坏,但在投资能力很低的落后地区,如果限制外资进入,将很难达到发展目标和速度。如果依靠外来资金发展,生态旅游一般以高收入人群为市场目标。2、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确定区域旅游业的门槛人口(保证不发生亏损时的最低游客人数)和旅游环境容量,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确定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果旅游环境容量大于旅游门槛人口数量,旅游接待人数在小于环境容量的情况下,仍可获的经济收益,并且不对环境产生永久性破坏。如果旅游环境容量小于旅游门槛人口数量,发展旅游业可能造成两种后果:如果以经济效益为标准,游客人数必定超出环境容量,造成环境破坏;如果以环境容量为标准,游客人数必须低于环境容量,同时也达不到门槛人口数量,旅游业难以获得经济效益。五、生态旅游实践建立生态旅游试验区首选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海岛区典型少数民族文化区实验区任务和目标1、建立生态旅游规划体系,制定规划原则正确和全面地认识生态旅游,明确生态旅游的含义、规划方法和实施步骤。慎重对待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旅游开发,协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草原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防止由于对生态旅游认识的偏差而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标准。2、进行环境影响和环境承载力评估建立不同环境管理条件和环境管理技术下的环境容量评估体系,以及确定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指标体系。寻求建立旅游和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旅游对景观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建立衡量可持续旅游的指标类型、基本构成和划分原则。特别是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要进行科学的评估。3、建立旅游投资的效益评估体系进行替代产业的经济、环境影响比较。包括最低开发成本评估,不同开发模式下,旅游与地方经济关联度评估。评估其他产业的可替代性,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劣势比较,确定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度。4、建立具有维持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管理模式确定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对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约束机制,环境补偿机制与管理体系,替代目前旅游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管理模式。制定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规划、旅游营销
本文标题:生态旅游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8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