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第8课时积的变化规律台儿庄张新峰
《积的变化规律》第8课时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3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能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并能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情板题导语:青岛是我们山东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2008年在青岛浮山湾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比赛。为了给运动员和观众创造洁净的比赛与观看环境,筛沙车每天都要对沙滩进行清除垃圾碎石的工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信息窗4)师:仔细阅读信息窗中提供的信息,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类似的问题,教师适时简要进行板书:15分钟、20分钟、30分钟……分别可以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师: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是求某一时间内筛沙车的工作总量。在筛沙车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变了,筛沙车的工作总量也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出示下表)工作效率(平方米/分)80808080……2.出示学习目标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3.出示自学指导师: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你们有信心吗?下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2—43页“红点”中的内容,并把表格填完整。思考:①从左往右看表格,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②从右往左看表格,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③根据上面的发现,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4.看一看(1)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2)生看书,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遇到问题可以小声问同位。)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调查: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2.同位交流①说结果方法。②问困惑。3.全班汇报(1)第一个问题师:第1个问题,会的同学请举手?(从举手的学生中选“学困生”回答)生答师随机板书:工作时间分别扩大2倍、4倍、8倍……工作时间(分)153060120……工作总量(平方米)12002400……工作总量也分别扩大2倍、4倍、8倍……问:工作效率不变,工作总量扩大的倍数和工作时间扩大的倍数是怎样的?问: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2)第二个问题师:第2个问题,会的同学请举手?(从举手的学生中选“学困生”回答)生答师随机板书:工作时间分别缩小2、4、8倍……工作总量也分别缩小2、4、8倍……问:工作效率不变,工作总量缩小的倍数和工作时间缩小的倍数是怎样的?问: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举手补充、质疑。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总结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2.验证规律(多媒体出示)据2008年青岛晚报报道,为了给奥运会创造一个洁净的比赛环境,青岛四方、李沧、市南、市北四区的工人,人人争先为奥运做贡献,自发在沙滩上捡拾垃圾,请看统计表:地区四方李沧市南市北每区参加人数8162432平均每人捡拾垃圾数(千克)4444垃圾总数(千克)(1)比一比,谁填的最快最好。(学生独立填)(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介绍)生:8乘4得32,空⑵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是8乘以2得16,积32也乘以2得64;空⑶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是8乘以3得的24,积32也乘以3得96……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师总结:看来积的变化规律在任何有关乘法算式中都适用。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考一考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并且运用它来完成了一些练习,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检测题:(投影出示)课本第43页“自主练习”第1题:5×14=24×2=8×7=50×14=24×4=80×70=500×14=24×8=800×700=指三名“学困生”上台板演(要求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写得大些,并有一定的间距。),其余同学做书上。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端正!(教师台下巡视有无典型错误)2.议一议(1)更正①观察。师: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②纠错。师:和黑板上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2)讨论师: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①一组一组评议。师: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说说每组结果分别是怎样算的?追问: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先算出每组算式的第一个结果,其余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写结果)②评价黑板上的板演。谁做全对?谁写的字最漂亮?(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③同位互改,调查统计。师:下面的同学同位之间互相批改一下。做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是怎么错的?(指名说一说)请做错的同学抓紧时间订正一下。(3)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我们发现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生:我知道积的变化规律是同学们观察、比较发现的。师:同学们用明亮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试着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规律,看谁的思维最灵活!3.练一练(1)利用规律,直接口算。(开火车,说算法)48×248×2048×200480×20(2)根据67×35=2345,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670×35=6700×35=67×3500=(670×5)×(350×5)=(670÷2)×(350÷2)=(3)师:为迎接奥运会,青岛很多公共场所也进行了扩建。出示题目:青岛车站边的一处公园是一个长方形,占地12公顷。将这个长方形公园的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建以后的面积是多少?(独立算,集体交流)(4)聪明屋。青岛海底世界是一个长方形游乐场所,为迎接奥运,海底世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面积是原来的6倍。请你策划一下,海底世界的长宽可能怎样规划?请你说出你的方案。(原面积是7000平方米)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游乐场海底世界扩建方案项目名称长(米)宽(米)总面积(平方米)原来海底世界100707000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全班交流。4.作业: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练习:课本43页“自主练习”第2、3题。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纯数学的学习。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遵循“三六五”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2008年在青岛浮山湾举办的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比赛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筛沙车清理沙滩和海底世界扩建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以”导”为载体,以“学”为根本。开课时,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左往右观察和从右往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充分提供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结出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的变化特点;在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困难。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2、使用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总是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明显老师在这方面应变机智不足,依然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3、需破解的问题: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台儿庄区实验小学张新峰2012-10-26
本文标题:第8课时积的变化规律台儿庄张新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9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