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10第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
第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第一节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业务操作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一、法定准备金政策与业务操作1、法定准备金政策的涵义。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2、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应量。见表10-1,假定法定准备金比率为10%,银行根据经验为了应付客户的提现需要,另外持有10%的现金(超额准备)。因此,就有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1。假定现在中央银行将法定准备金比率提高到15%,那么,由银行自主决定的超额准备金比率降为5%(如果是在现金不能计算为法定准备金的国家,需要将此现金存入中央银行),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变为表10-2。银行觉得5%的现金(超额准备)难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应该恢复10%的现金准备。于是通过收回一部分贷款或卖出一部分证券,补充现金(超额准备),银行的资产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是否就变成表`?表10-1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1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100亿元法定准备金100亿元贷款、证券800亿元存款1000亿元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50亿元法定准备金150亿元贷款、证券800亿元存款1000亿元表10-2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2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100亿元法定准备金150亿元贷款、证券750亿元存款1000亿元表`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不会,因为与此同时,购买银行出售的证券和归还银行贷款的企业或个人也不得不减少在银行的存款,银行的负债也开始减少。负债减少又需要收缩资产。理论上,这个调整过程一直进行到:准备金200亿元/(法定准备金比率15%+超额准备金比率10%)=资产=800亿元时结束,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变为表10-3。反之,调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情况也同样按照上述过程进行推理。一般说来为了应付非预期的债权债务的收回和发生,银行总是需要持有超额准备金。从整个银行体系来看,超额准备金处于平均水平。但是,就个别银行来看,每家银行的经营方针各不相同,有些银行经营方针比较稳健,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而有些银行比较冒险,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较少。一旦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持有超额准备金较多的银行可以动用超额准备金满足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要求。而持有超额准备金较少的银行该怎么办呢?表10-3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3资产现金(超额准备)80亿元法定准备金120亿元贷款、证券600亿元存款800亿元负债由此可见,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调整通过两条渠道影响货币供应量。第一条渠道是影响同业市场利率的渠道。第二条是通过存款货币机构超额准备金的调整进行的,然后通过资产和负债的扩张和收缩影响货币供应量。3、法定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特点。优点:首先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其次,对所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均等的。不像公开市场操作或再贴现率政策,只对参与市场操作或申请中央银行贷款的银行才发生作用。但是,上述优点有时也是缺点,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会通过银行信用的收缩扩张产生放大作用,对经济的振动太大,难以成为日常使用的政策工具。4、准备金政策的变化趋势。二、再贴现政策与业务操作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对再贴现率和申请再贴现金融机构资格的调整。2、再贴现政策的内容。(1)再贴现的条件(2)再贴现的利率。3、再贴现政策的作用。4、再贴现政策的特点。再贴现政策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发生变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成为中央银行最早和最基本的调控手段,而且,与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相比,还可以利用其调节信贷结构的效果,促使商业银行增加适合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的贴现贷款,引导资金向重点行业和区域倾斜,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此外,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贷款的利率可以调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达到控制存款货币银行信贷数量的目的。因此,中央银行再贷款也可以作为政策手段使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公开市场和票据市场发展滞后,再贷款政策就成为不可替代的主要政策手段。不过再贷款政策的作用原理与再贴现政策相同,在此就不赘述。三、公开市场政策与业务操作1、公开市场政策的涵义。简而言之,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按照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有价证劵的内容与等级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公开市场业务。(1)狭义的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只买卖政府公债劵、国库券,外汇,这一业务更多在发达国家存在。(2)广义的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除了买卖以上三种有价证券外,还要买卖政府担保证劵、地方政府债劵、银行承兑汇票等,这一业务更多在发展中国家存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开展情况一览表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开展情况一览表2、公开市场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确定买卖证券的品种和数量、制定操作的计划;第二决定操作方式的长期性和临时性。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的比较第三选取操作机构。第四确定交易方式。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过程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的。如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室每天的操作过程一般为:3、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公开市场政策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量,通过乘数作用影响货币供应量。但是,公开市场政策的运用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此,下面作简单分析。(1)调控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假定中央银行决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债券500亿元,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假定银行体系仅有A、B、C三家银行,那么,市场就由中央银行和A、B、C三家银行组成。购买债券通过招标进行,招标前三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表10-4、10-5、10-6。招标结果,A银行卖出200亿元债券,B银行投标失败,C银行卖出300亿元债券。卖出债券所获得的资金由中央银行转入A银行和C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中央银行以及A银行和C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别变成表10-7、10-8和10-9,B银行不变。A银行和C银行发现他们的准备金超额太多,应该去进行投资。于是,这部分新增资金被用于贷款,新增资金在银行体系内运转,并通过乘数进行放大。假如各家银行都想维持原来的现金和准备金比率不变。于是就有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表10-10,可知出售债券所获得的500亿元,使得存款增加了2500亿元。表10-4A银行资产负债表1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100亿元法定准备金100亿元贷款、证券800亿元存款1000亿元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150亿元法定准备金150亿元贷款、证券1200亿元存款1500亿元表10-5B银行资产负债表1表10-6C银行资产负债表1表10-7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250亿元法定准备金250亿元贷款、证券2000亿元存款2500亿元资产负债债券+500亿元准备金存款+500亿元表10-8A银行资产负债表2表10-9C银行资产负债表2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100亿元法定准备金300亿元贷款、证券600亿元存款1000亿元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250亿元法定准备金550亿元贷款、证券1700亿元存款2500亿元表10-10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750亿元法定准备金750亿元贷款、证券6000亿元存款7500亿元(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提高货币政策效果(4)降低货币流通量的波动幅度。4、公开市场政策的特点。公开市场政策由于具有与法定准备金政策相比,具有弹性,可以随时进行操作;与再贴现政策相比,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其效果比较确实可靠的优点,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工具。(1)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操作规模的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2)操作的时机、规模以及如何实施的步骤都比较灵活,可以比较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3)具有较强的可逆性,万一发现错误时可立即实施逆向操作进行纠正。(4)由于中央银行是作为市场的一员参与交易的,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5)需要有较发达的证券市场,包括证券的数量和规模、适当的期限结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6)国内外资本的流动、国际收支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和行为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仍然可能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第二节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即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窗口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事实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还有其他两种,即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很多。各国中央银行一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加以选择和运用。与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与国家经济的运行的影响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性的,但也可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总体目标。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消费者信用控制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类型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之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控制消费信贷的原因有:第一,消费信贷本来是作为反周期的措施实施的。第二,消费信贷过度增加使一部分消费者的负担过重而面临生活困难,影响经济稳定。第三,一定条件下,社会资金是有限的,消费信贷的扩张可使企业投资资金相对减少,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的不同周期,规定消费信贷最低首付款的数额、最长期限以及限定消费信贷的范围。包括:对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耐用品时的首次付款规定最低比例;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品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或达21万亿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1年8月31日发布报告说,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汽车贷款仍保持了强劲增长。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消费贷款余额以年均29%的速度增长。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市场规模在2010年达到了7万亿元,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个人消费信贷贷款余额最大国。波士顿估计,今后五年中国的年均增速将达到24%。虽然发展迅速,但中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不足两成。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市场的水平。随着市场日渐成熟、需求快速上升,预计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将接近30%。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黄河表示,如果监管放松、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中国目前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可能已达到14万亿元甚至21万亿元。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利用信用买卖证券的控制,规定贷款额占证券交易额的比率,限制对证券市场的贷款规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信用方式买卖有价证券的保证金比率;(2)中央银行可根据金融市场的状况随时调整保证金比率。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的作用有:(1)既限制了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也限制了资金需求;有利于中央银行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活动。(2)既控制证券市场信贷资金的供求,平抑证券市场的价格,也促成资金向其他市场的流动,实现资金供给结构的调整。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政策不动产信用控制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如规定贷款限额,最长
本文标题:10第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