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完成《WB实战指南》后,朋友曾央分享点免疫共沉淀方面的咚咚;当时不得不回绝。因为,WB指南是基于这些年的回复的汇总,基本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提及,只需要做些串联;而论及coIP,目前在国内还不太普及,尽管它已经是生化领域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因此,再想写这么个长篇颇耗时间,于我的时间和精力太为难;不过,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凑凑热闹吧。——人,如果在某些方面成功了,必然在另外一面有亏欠,也许这就是上帝的公允吧。——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找点成功的感觉吧,当然我的失败也只是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哎!扯远了玩coIP也玩了5年多了,因为上手就是最难的B蛋白结合量多少的变化(假定IPA蛋白)而非检测B蛋白的有无,说句吹牛皮的话,在我们这个小领域三家最强的lab唯有我们敢于通篇基于这种检测手段,所以,对于coIP算是非常得有心得了。以下论述基于最难的B蛋白结合水平变化的检测,所以部分实验操作非常苛求;学会这个,其他就是小菜了;所以,这也算一个进阶篇。一.样品的制备。如《WB指南》,在这里我最强调从制备样品开始的一致性。如果不触及细胞的凋亡或死亡,那么任何处理组样品和ctrl最后的终体积应该保持一致;如果细胞有大量凋亡或死亡,可以通过比对标准体积对样品的体积粗略定量后再加裂解液,一般可以把误差控制在WB的检出范围以下,基本保持样品的均一;组织样品可以通过称重添加相应体积比的裂解液。裂解液的配方可以采用《WB指南》里给出的,原配方如下:20mMTris/HCl,pH7.6,100mMNaCl,20mMKCl,1.5mMMgCl2,0.5%NP-40andproteaseinhibitors(0.5MPMSF)此裂解缓冲液裂解条件相对温和,适合后续的coIP分析。“不过”用它做coIP有明显的缺陷;要理解此配方的缺陷,我们先聊聊如何在coIP实验中“作伪”。伪造结果,也分为单纯性造假和技术型伪造。撇去前者,从技巧上来讲,如果要想获得设定、预想的相互作用结果,可以从几个角度着手——此类结果可重复。a.在低盐离子裂解液中进行IP。很多蛋白复合体对盐浓度敏感,但敏感性有强弱之别。通常来说,真实存在着的蛋白复合体能耐受生理盐(0.15M)或更高浓度,即在生理盐浓度下不会解体。具体如,某种CDK和Cyclin其牢固程度能耐受0.8-1.0M以上的高盐而不解体,即使其抑制蛋白CKI能耐受0.6M以上高盐。因此,了解一个蛋白复合体对盐浓度的耐受,既是一个帮助判断蛋白复合体是否真实存在的一个重要依据,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化数据;对某些体外生化反应的蛋白原料的纯化制备也是很重要的辅助依据。例如,纯化有生物活性的CDK和Cyclin,如果采用盐浓度漂洗,则最低需0.6M以上以解离CKI。所以,在生化领域的coIP分析中,很多实验体系的盐浓度是比生理盐浓度更高的。当然,不排除某些弱相互作用需要生理盐浓度,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也容易跟瞬时的相互作用混淆,某些实验中的弱相互作用实际是由于生化反应的瞬时性,且缺乏有效的截留、富集手段,诸如酶和底物。很多非生化领域的,喜欢在生理盐或更低盐浓度下进行coIP,这大大增加了假阳性的几率——很多蛋白间非特异性的黏粘被记录下来。这也成为了获得“设定的”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b.过表达。现在已经存世的相当多的实验论文和数据,其蛋白复合体相互作用的数据是通过过表达,甚至原核GSTpulldown获得的;笔者认为,在阅读这类文献时,大家要特别小心,多长一个心眼——即始终抱怀疑的态度。并非说一定不可取,但是有一点很明确,这样的数据送到我们手里,首先我们会要求对方补充内源性蛋白相互作用的证据,否则该结果一律不采信。在《WB指南》里面我提过,血清中丰富的BSA可以被任意抗体识别(其实也是一种相互作用),那么同理高丰度的两种或多种蛋白人为拼凑到一起,为什么不可以非特异性的黏粘或者发生弱的相互作用呢?因此,如果想要“特定”的相互作用,可以考虑过表达所有的蛋白,就是核蛋白结合胞浆蛋白甚至膜表面受体也不稀奇。c.不添加NP40一类表面活性剂,削弱对非特异性结合的拮抗。NP40除可以在膜上穿孔外,也可以有效的拮抗非特异性的蛋白相互作用,提高coIP的特异性。因此,减少或不添加NP40也可以辅助“预期”目的。实际上,掌握a、b两点技巧,基本上可以“无往而不胜”——彻底搞定一切“想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的原因,如果想获得切实可靠的相互作用数据,那么裂解液的选取相当讲究。1.首先盐浓度至少0.15M或以上。盐浓度主要指Na盐浓度。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钾盐?因为钾盐会更容易跟某些试剂(或离子)形成沉淀,诸如SDS,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钾盐会对后续的某些实验带来未知的麻烦,所以一般盐浓度指Na盐。盐浓度过低对某些与染色体结合较牢的蛋白的抽提(非破膜的温和裂解)效率也较差,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而盐浓度过高又会造成某些相互作用较弱的复合体解体,因此,通常选择0.15——0.3M做细胞裂解。纯化蛋白通常选取0.6M以上进行IP。小技巧:最初几遍的漂洗buff要和IP时的盐浓度相同。经验上,纯化蛋白时,若用低盐裂解细胞、高盐漂洗去杂质,蛋白丢失较多;所以,一般如前所述。当然,也可以高盐裂解低盐漂洗,但是对除杂质不利。2.通常IP体系中NP40含量0.2——0.5%。NP40在0.5——1.0%时,染色体很容易析出(很黏,成胶状会裹住beads,同时粘下很多蛋白),用这样的裂解液破碎细胞则可能需要超声。通常由于习惯上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操作,所以在非必要的情况下,选择前述的浓度区间。3.可适当添加EDTA,螯合金属离子保护DNA和蛋白。特殊情况下还可选择添加EGTA,螯合Ca2+研究钙相关蛋白。此外,裂解液中甘油浓度一般介于15%-20%之间。4.很多市售或自制的裂解液过于温和,需要考虑采用机械或者超声等手段提高裂解效率(超声要慎用,可能破坏弱的相互作用)。但是,有些时候裂解液的冻融又可能影响某些弱的相互作用,所以不太建议冻融裂解液——即最好裂解液制备好后立即进行coIP。当然,如果证实冻融无影响可考虑将蛋白样品保存-80度待用,这对实验日程的安排会更平易。5.裂解产物的蛋白浓度越高越好。前几日回复一贴子,不知道出于什么动因该LZ主动稀释裂解样品的蛋白浓度再IP,所幸不是做coIP。上面提到过表达会制造相互作用的假象,反过来说蛋白浓度过稀,某些相互作用就测不到(不一定是弱的相互作用)。因此,细胞的裂解效率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通常细胞裂解产物的蛋白浓度可达7-8mg/ml左右,但是更常规的现象是达不到这种浓度;当然不是说低于7-8mg/ml就不能进行coIP,只是需要考虑这一因素。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要尽可能避免稀释你的细胞裂解液。【补充1】:切记!实验要先有结果再来挑战极限!在不少人的提问给出的流程中,其开始的样品量往往是以6well或者60mmdish为单位的;不否认某些蛋白或复合体确实可以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完成coIP。但是,更多的时候不是这样子的。以我自己研究的复合体为例,其内源性IP最低起始细胞数是40-50%confluence的145mmdish;比这个数目更低,实验结果就很不稳定甚至无信号。当某些药品、试剂非常昂贵时,鄙人才会勉为其难。否则,一律2dishes100%confluence,可以elute成30ul跑两次;相互作用微弱时,15ul仅跑一次;再弱,多养几块板(CE增加抗体和beads仍可保持不变,因此只浪费培养基总比浪费一个冗长的时间走麦城要好)。后续若为质谱分析,需考虑小规模量产。二、IP前的准备工作:coIP:分为内源性蛋白的相互作用和非内源性蛋白相互作用(后者包括外源蛋白之间以及外源拖内源蛋白)。非内源性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过表达来实现,通常为简化实验、提高IP效率会让外源蛋白带上标签(tagged;这也是没有相应的可用于IP的内源蛋白抗体之前唯一可行的方案),因此就tag的使用而言存在很多小技巧。a.His-tagged主要用于纯化蛋白。有些人喜欢用His-tagged蛋白然后进行coIP,实际上它存在潜在的隐患。当初鄙人用Sigmaa-His(鼠单抗;免费广告)WB外源蛋白发现CE里面一塌糊涂(带型漂亮就是非常多的带),那时候还抱怨这个抗体特异性不好。后来,当了解到很多蛋白会有富含histidine的domain以后,恍然大悟,恰恰是因为效价非常好,所以很多内源性的蛋白都被该抗体识别。同理,如果用Ni-NTAbeads去PDHis-tagged的蛋白,完全有可能PD那些内源性的富含histidinedomain的蛋白,造成coIP的假象,而这样的蛋白还非常多。那么,当初开发Histag的主要目的,个人认为主要是可以用廉价的化学试剂洗脱,且Ni-NTAbeads这类非抗体类的beads成本低廉,可大量工业生产。因此,用这个tag去生产有活性的蛋白是首选。b.tandem-tagged不能用于分析钙调信号通路。tandemtag实际上从成本角度和Histag差不多,洗脱试剂价格低廉,因此可用于大规模PD之后的质谱分析,能获取最全面的相互作用的信息。然后由于其中包含钙调蛋白相互作用domain,天然会结合钙信号相关蛋白,从而干扰或掩盖靶蛋白与钙信号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应用局限。当然,笔者不太清楚近年来该方法有无改进,但正是由于引入钙调domain才实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猜测可能性不大。c.Myc、HA、Flag-tagged:Myc仍然会有天然的干扰,应用略有局限;相较后两者是人工合成专门用于tagged蛋白(有相应的专利,因此目前无论抗体或交联好的beads价格都非常昂贵),因此干扰最小、最常用。如需进一步细致区分,a-Flag效价比a-HA略高,因此更适合IP。当然,公司仍在努力寻找效价更好的a-HA以及IPHA的抗体(Flag系Sigma专利,因此目前只能忍受其过高的定价)。那么,之前颇流行的a-HA鼠源单抗(其clone名称为12CA5)为何被潜在地摒弃了?原因大概是:该克隆株可以轻易获取,流传甚广,因此可以取腹水自制;效价不高,特异性很差。尤其是特异性的问题,用该抗体去交联的beads做coIP,隐患很大(可以轻易PD非常浓的非特异性蛋白)——因此,购买商品化a-HAbeads时,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避开12CA5系列)。还有GST等等,不一一列举了。d.tag的位置。将tag构建到蛋白的N端还是C端,也是一个潜在的能够影响coIP结果的因素。比如,分泌蛋白的N端通常有分泌信号肽,如果将tag构建到N端,则外泌时会被信号肽酶连同信号肽一起切除;所以这时必须构建在C端。再如,多数蛋白的C端是疏水区,有的时候将tag构建在C端会影响蛋白原来的空间结构,如恰好C端同时是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某些时候还可能被遮蔽,从而干扰相互作用。因此,通常构建质粒的时候是N端、C端tagged同时分别构建,以备万一。内源性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依靠抗体IP,WB或者质谱分析。另外一条途径,是用外源性蛋白的coIP指代内源性蛋白,上文提到的tandem-tag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种可能。它的核心是将外源性蛋白的过表达降低极低水平用于模拟体内环境。实际上,在构建外源过表达体系的时候,通常可以得到一系列表达水平差异的稳定单克隆,可以通过进一步筛选获得外源与内源相加与原内源蛋白水平相当的细胞株(在细胞调控承受的范围以内,内源性蛋白水平会因为相应的外源蛋白表达而适当下调),这样的细胞株可以用于模拟内源性蛋白的相互作用;因为理论上未改变细胞的生理特异,相应的生命过程仍受内源因素调控。当然构建相应的细胞株需要转染并筛选,又因为要控制表达量水平,筛选工作耗时更长;并且细胞状态会因为传代过多而有些改变。因此,绝对的内源性蛋白的相互作用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数据,尤其对一个新发现的蛋白复合体。IP内源性蛋白首先要确认相应的抗体是否能够用于IP。能够用于IP的抗体,通常其识别区域恰是天然状态下靶蛋白暴露于外的区段,常为疏水性结构域;因此在自己制备抗体的时候要更多
本文标题:生物实验免疫共沉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