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外科发展简史(1)《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疔同)”等,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2)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龚庆宣所撰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3)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他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4)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和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5)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6)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的论述出自哪《外科理例》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1)“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其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2)“全生派”以清·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3)“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提出了“外疡实从内出论”观点。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第二单元中医外科学命名、基本术语及病因病理1.疾病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另外,两种命名方法同时应用者也经常存在,如乳岩、肾岩翻花等,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征。2.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痰:足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痰,多为阴证。结核:足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提出判断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该书还有用砒剂治疗痔核的方法。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1.外感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2.情志内伤致病3.饮食不节致病4.外来伤害致病5.劳伤虚损致病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7.痰饮瘀血致病第二节发病机理1.邪正盛衰2.气血凝滞3.经络阻塞4.脏腑失和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第一节辨病(略)第二节阴阳辨证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阳证阴证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煍热凉或不热肿胀形态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浅深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浠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第三节部位辨证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多风温、风热。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多为气郁、火郁。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第四节经络辨证引经药(1)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羌活;(2)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足:白芷、升麻、石膏;(3)手少阳经: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柴胡、青皮;(4)手太阴经: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升麻、苍术、白芍;(5)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6)手少阴经:黄连、细辛;足:独活、知母、细辛。第五节局部辨证1.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2.辨出血(1)便血:便血分“远血”、“近血”。①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②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③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⑤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黏液;⑥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黏液。(2)尿血:一般以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①肾、输尿管结石,在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全程血尿;②膀胱、尿道结石多为终末血尿;③肾肿瘤常为全程无痛血尿,一般呈间歇性;④膀胱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出血较多者可以排出血块;第五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内治法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的应用与内涵(1)消法: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2)托法:外疡中期,即成脓期。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3)补法: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第二节外治法1.外用药的临床应用(1)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2)阳和解凝膏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3)金黄膏、玉露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疮疡阳证。(4)冲和膏有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的作用,适用于半阴半阳证;(5)回阳玉龙膏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阴证。2.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1)选择有利时机:为脓已成熟,予以切开最为适宜。(2)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①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②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③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④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⑤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⑥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3)切开原则:以脓流通畅为原则。3.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1)砭镰法砭镰法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下肢丹毒、红丝疔及疖、疮、痈肿初起、外伤瘀血肿痛、痔疮肿痛等。注意点:头、面、颈部不宜施用砭镰法,阴证、虚证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2)挑治疗法挑治疗法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皮下组织,挑断部分皮内纤维。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的作用。第六单元疮疡疮疡外治①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②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③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第一节疖1.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其特点是(1)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2)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2.疖的病因病机(1)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2)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3)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3.疖的临床表现(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一种是多发型。(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4.疖以清热解毒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1)内治: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2)外治: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第二节疔1.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有:(1)部位: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2)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3)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2.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1)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2)蛇头疔: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3)蛇肚疔:发于指腹部。(4)托盘疔:整个手掌(5)足底疔:足底部3.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的要求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1)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2)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3)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4)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4.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6.疔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第三节痈1.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其特点有(1)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2)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3)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4)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1)内治①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②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2)外治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4.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特点有:①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②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方药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