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练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这里所说的“诸侯”()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2.察右边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3.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答案】C。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答案】A。5.据《左转·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性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有()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B。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A.国家大一统B.风水学成为主流C.天人合一D.皇权至上【答案】D。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D.宗法制与郡县制【答案】C。8.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9.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修长城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答案】C。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分封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宗法制的确立D.三省制的确立【答案】B。11.“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集权B.君臣共理国政C.君权兼并相权D.君臣分工明确【答案】A。12.《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④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13.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A.层层推荐B.注重门第C.唯才是举D.打击贵族【答案】D。14.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人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15.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1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17.“朕惟祖宗肇造区宇,有四方,开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新朝立纲陈纪,当以国朝之成法,据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据此判断“朕”创立的政治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度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度D.三司制度18.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首先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答案】A。19.明太祖朱元璋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消除地方割据B.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C.废行中书省,设三司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答案】B。20.“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材料所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元代的行省制度【答案】C。21.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答案】B。22.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答案】D。23.“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24.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⑧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③③D.①③④2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B。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阁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学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买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阚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垒本纪》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j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3)据材料四,指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型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认识。【参考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或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解决: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谕双地方分治到集权。(4)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权的专制,造成许多负面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四幅地图(部分)。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回答:(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2)图三和图四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果有何差异?(3)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分封制和郡县制。趋势: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结果:郡国并行制实施后,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1分)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我国省制的开端。(1分)(3)影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28.中央集权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日知录》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材料二材料三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日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故主张)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城郭皆其仓廪。——顾炎武材料四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回答:(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2)指出图中所反映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及带来的主要危害。(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4)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在灾难面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县的地位高于郡。(2)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王朝。(3)弊端:中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