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一单元基本概念和原理2
1度百特教育(dobetter,bebest)1386665111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初三化学总复习(二)第一单元基本概念和原理1-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中考要求:1.依据典型的事实,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所属的类别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2.运用有关反应规律判断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能力。3.联系新会生产、生活的实例,运用物质变化的有关规律分析、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4.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物,并能根据地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5.能根据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或分子的构成。能根据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及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6.能识别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并知道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7.能判断常见溶液的宏观组成,知道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8.能根据温度、溶质量、溶剂量的变化,分析判断溶液组成及状态(指是否饱和)的变化。能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混合物的方法。9.能根据溶液的pH判断其酸、碱性。复习内容:一、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A.定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B.例如:可燃性、不稳定性(受热分解)、酸性、碱性等.2.氧化生、还原性(1)应看具体的反应(2)最常见的氧化剂(如O2、CuO、Fe2O3)具有氧化性,最常见的还原剂(如H2、C、CO)具有还原性。3.催化剂与催化作用2(1)催化剂A.改变速度B.质量不变C.化学性质不变而物理性的南可能改变D.选择性E.参与性(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2)催化作用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度的作用。二、物质的变化1.两类变化物理变化: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其它微粒本身未发生变化物质(无新物质生成)变化化学变化:实质→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有新物质生成)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从形式上分,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从有无得氧、失氧的角度上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归属于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任何一类。例如:Ca(OH)2+CO2====CaCO2↓+H2OFe2O3+3CO2Fe+3CO2化合反应:A+B+…===X从形式分解反应:X===A+B+…上可分置换反应:AB+C===AC+B或AB+C===CB+A复分解反应:AB+CD===AD+CB3.熟记氧化铜和氢气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比记忆有关概念。CuO+H2Cu+H2O↓↓失氧得氧↓↓发生还原发生氧化反应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三、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然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高温3(1)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然是物质跟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不同表现形式。(2)物质跟空气时的氧气起氧化反应时,是否燃烧取决于湿度是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燃烧的剧烈程度则决定于物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3)燃烧是否引起爆炸决定于可燃物质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大量气态生成物骤然产生。(4)缓慢氧化是否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散失和该物质的着火点高低。(5)“四者”的关系:燃烧:可燃物遇无限空间的氧气时,湿度达到着火点,发生反应,发光发热(平静燃烧)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遇氧气,湿度达到着火点,急速燃烧,发光发热,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聚集,达到物质的着火点,氧化反应不经点火而自发燃烧缓慢氧化:氧化过程缓慢,不像燃烧那样激烈地发光发热四、化学用语和化学量1.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基本用语和化学量主要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如:Na物质结构用语离子结构示意图如:Na+化学元素符号如:O、H、C等基本物质组成用语离子符号如:O2—、Na+、Cl等用语式化学式如:NaCl、H2O等化学方程式如:NaOH+HCl==NaCl+H2O等物质变化用语电离方程式如:HCl==H++Cl—等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如:H为10为16等化学量剧烈的氧化反应缓慢的氧化反应+11822+11184相对分子质量(式量)如:H2O为18NaCl为58.52.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原子—分子观点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着重理解“参加化学反应”的涵义和稿清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指什么。对于反应前的物质;强调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对于反应后的物质,强调的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质量。像生成的气体,沉淀等都要计入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去。3.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应用(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在什么条件下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3)书写化学方程式一要配平,即在各反应物、各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二要注意反应条件,如在等号上方注明点燃、加热(△),催化剂等。三要标明生成物的状态沉淀用“↓”表示。气体用“↑”表示。严格化学用语的书写规范五、化学方程式及其配平1.化学方程式:(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式前的系数应成最简单的整数比。(3)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4)要在相应的生成物化学式右边用“↑”或“↓”符号表示气体放出或沉淀析出(何时需标明?)2.配平:(1)最小公倍数法;(2)奇数配偶法;(3)观察法;(4)分析法。3.电离方程式:(属于化学方程式的一种)表示酸、碱、盐等电离的化学用语。应注意:(1)质量守恒;(2)电荷平衡。六、溶液和浊液的比较溶液浊液悬浊液乳浊液实例食盐水泥浆植物油乳浊液特征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5不沉淀不分层固体颗粒下沉液体分层分散物质原来状态固、液、气均可固体液体分散物质在水中的微观构成分子或离子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性均为混合物七、溶液的特性及分类1.溶液(1)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和溶液(水、酒精、汽油、二硫化碳等,常用水),溶液一定是混合物;(2)特性:均一(空间分布)、稳定(时间分布);分散是指溶质在溶液中存在形式为分子或离子。2.溶液的分类及比较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转化溶液种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种溶剂中溶质的质量固定,加入溶质不再溶解不固定,加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溶解与结晶速度V溶=V结V溶>V结相互转化(1)加入溶剂(2)升温湿度(大多数情况)(3)加入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加入一定量的溶质(2)降低湿度(大多数情况)(3)蒸发一定量溶剂②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③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注意湿度,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原溶质却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3.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①溶解度的概念:三个前提:A、一定湿度;B、100克溶剂;C、饱和状态。一个克数:在三个前提下所溶解其溶质的最大克数。②溶解度曲线Ⅰ.由来:是根据实验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湿度时的溶解度数据。然后在坐标纸上逐个描6点连接而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组成了溶解度曲线图。Ⅱ.溶解度曲线有三种类型的走势。Ⅲ.用途有四:A、根据上述走势确定溶解度随湿度变化的情况;B、可查出湿度下的溶解度;C、比较同一湿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的相对大小,或者比较达到同一溶解度数值时,各物质所需湿度的高纸。D、利用溶解度曲线和有关溶质、溶剂量的数据,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4.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只有在饱和溶液中才有:a%=SS100×100%5.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分类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20℃、g)S>101<S<100.01<S<1S<0.01八、电离和pH值1.通电、电离和导电的关系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是导电的先决条件。氯化钠的电离是水分子作用的结果。与是否通电无关。氯化钠自由移动的离子作定向移动溶于水通直流电Na+→阴极固体Na+和Cl—Cl—→阳极电离导电2.电离方程式书写时易犯的错误①离子电荷标错Na2SO4====2Na+1+SO4—②电荷不平衡Ba(OH)2====Ba2++OH—③离子的电荷数标成了化合价Na3SO4====2Na④把原子团折开NaHCO3===Na++H++CO32—⑤将相同离子的系数写成右角下标7H2SO4===H2++SO42—3.溶液的pH值(1)溶液的酸碱性是一定性概念。酸溶液一般显酸性,但是,酸性溶液不一定都是酸、碱(可溶性的碱)的水溶液显碱性,但是,显碱性的并不都是碱。使用酸碱指示剂来识别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石蕊(酸红碱蓝);酚酞(遇碱变红,遇酸或中性为无色。)(2)溶液酸碱度是一定量概念。溶液的酸碱度是表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常用pH值表示。它与溶液的酸碱性不同,却有一定的联系。pH试纸的正确使用:玻璃棒蘸取。pH调节的几种方法:①加水;②加酸;③加碱。典型题例:例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原理可以用下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S+2KNO3+3C===K2S+N2↑+3X↑则X的化学式是()A.COB.SO2C.NOD.CO2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解题,即原子(个数)守恒。X应为CO2,选D。例2.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它们都带有电荷B.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C.它们都具有稳定结构D.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解析:阴、阳离子和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往往是最外层为8e的稳定结构(He2e稳定结构除外)。同一种元素必须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只有当核电荷数不赞美地核外电子总数时,微粒才带电荷。当核电荷数大小核外电子总数时,为阳离子,而阴离子则正如相反。选B。例3.下列过程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是()A.用磷制造烟幕B.舞台上撤干冰产生云雾C.用液态氢发射火箭+828+1028+12822+28点燃△D.加热胆矾晶体使变马白色粉末解析:弄清楚各过程的实质是关键,是化学变化的写出化学方程式。A.4P+5O2====2P2O5B.干冰升华将吸收干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水蒸汽凝结为云雾C.2H2+O22H2OD.CuSO4·5H2OCuSO4+5H2O虽然,有化合价变化的是A和C。例4.实验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制取O2,反应特中若混入少量有机物杂质易发生危险。若用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在常温下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请回答:(1)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类型都属于___________反应;O2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2)H2O2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3)用H2O2和MnO2制取O2比用KClO3和MnO2在加热下制取O2,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4)水分子的比例模型是:分子的比例模型是则表示H2O2分子中氧原子的球是_______________球(选填“大”或“小”)。构成氧原子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等。解析:这是一提供新情境的信息题。应注意汲取关键、有用的信息,并注意和已学知识的对比、联想。(1)两个反应均属于分解反应,O2的收集方法依据其物理性质可有两种,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气集气法。(2)H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1:16(3)新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反应不需加热;实验更安全(4)根据水的模型可知大球为氧原子,因此,在以双氧水中氧原子也应为大球。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例5.下列化学方程式分别存在A、B、C、D错误中的一种或两种,请将所犯错误的序呈填在题后的横线上:(1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基本概念和原理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