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技术毕业考试重点
毕业考试资料生化一、填空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电离(酸性溶液中带正电,碱性溶液中带负电。PHPI阳离子带正电,PH)PI阴离子带负电),胶体性质(表面水化膜,电荷),沉淀,变性,凝固,呈色反应(茚三酮,蓝紫色),紫外吸收(酪氨酸,色氨酸,280nm)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易失活,可受调节控制糖原与其代谢有关的酶:合成(UDPG焦磷酸化酶,糖原合成酶,分支酶),分解(糖原磷酸化酶,糖基转移酶,脱支酶)脂肪酸分解过程:a.脂肪动员(三酰甘油在脂肪酶作用下转化为游离脂肪酸与甘油)b.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活化,进入线粒体,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血红素合成特点:①.合成的主要部位:骨髓和肝脏。在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但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②合成原料:琥珀酰CoA、甘氨酸、Fe2+。原料简单。③合成过程的起始与最终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中间过程在胞液。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终产物是尿酸,(增多可导致痛风,用别嘌呤醇治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是营养必须脂肪酸,在血液、肝脏、肌肉和其他器官系统中作为磷脂结合的结构脂类。此外,它是许多循环二十烷酸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环素(PGI2)、血栓烷素A2(TXA2)和白三烯和C4(LTC4)的直接前体。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对脂质蛋白的代谢、血液流变学、血管弹性、白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激活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a.氨基酸的活化(重要的酶: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转运,b.核蛋白体循环(包括起始,延长(进位,成肽,转位),终止),c.肽链合成后加工。二、名词解释核酸:由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为DNA和RNA两类。tRNA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型,占总RNA的15%,在蛋白质合成中起转运氨基酸的作用。它由二氢尿嘧啶环(DHU环)、反密码环,额外环和胸苷、假尿苷、胞苷环(TψC环)和氨基酸臂组成。DNA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围绕同意中心轴盘曲而成,均为右手螺旋,磷酸基团位于外侧,碱基位于内部,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互补配对,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DNA超螺旋结构:是DNA在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形成的三级结构。增色效应:指DNA变性(双螺旋结构解体,两条链分开,碱基基团因变性而暴露)后紫外吸收值(260nm)增加的现象。融解温度(Tm):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其在260nm出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加,当紫外吸收变化达到最大变化的半数值时,此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融解温度)或变性温度。用Tm值表示。它是DNA的特征常数,G-C比例越大,Tm值越高。血浆脂蛋白:指血浆中的脂类在血浆中不是一自由状态存在,而是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是一种具有运输功能的脂蛋白。根据血浆脂蛋白的组成成分及密度大小的差别,一般分为四类:即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他们在血液内运输不同的物质:CM运输外源性脂肪,VLDL运输内源性脂肪,LDL运输胆固醇,HDL运输磷脂及胆固醇。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代谢生成的一类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能作为能源物质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若不能正常分解,就会在血液里积累,产生酮血症。复制:指在亲代DNA双联的每一条链上按碱基互补配对而准确地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结果生成与亲代相同的DNA双链。在病毒中,RNA的复制则是由单链RNA先产生互补链,然后再由负链复制成病毒的RNA正链。半保留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一条链为模板复制,每条新生链都含有一条亲本母链。半不连续复制:指DNA复制时,前导链DNA的合成以5’→3'方向,随着亲本双链体的解开而连续进行复制;随后链在合成过程中,一段亲本DNA单链首先暴露出来,然后以与复制交叉移动相反的方向、按照5’→3’方向合成一系列的冈崎片段,然后再把他们连接成完整的后随链,此现象称为双螺旋的半不连续复制。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4种N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复制子:基因组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成为复制子。每个复制子都有复制起点和终点,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起点,称多复制子,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称单复制子。三、选择题:血氨的来源与去路:来:体内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肠道吸收,肾脏泌氨。去:在肝脏合成尿素,合成谷氨酰胺,合成非必须AA米氏方程动力学特点:,Km值是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嘌呤核苷酸循环:指骨骼肌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方式。转氨基作用的生成的Asp与IMP作用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后者在裂解酶作用下生成延胡索酸和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在腺苷酸脱氨酶作用下脱掉氨基又生成IMP的过程。(骨骼肌中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低)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血红素)化合物分解代谢的主要产物。胆红素是血清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强有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血红素加氧酶是胆红素生成的限速酶。来源主要有:①80%左右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②小部分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③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胞液,不需氧,生成2分子ATP。维生素:缺A:夜盲症,干眼病,皮肤干燥缺D: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病缺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K:皮下出血及胃肠道出血缺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B1:脚气病,末梢神经炎缺C:坏血病缺B2:舌炎,唇炎,口角炎缺(B5)PP:癞皮病。核酸抗代谢物:嘌呤:6巯基嘌呤(抑制酰胺转移酶),氮杂丝氨酸(抑制谷氨酰胺),甲氨蝶呤(抑制四氢叶酸合成,干扰了一碳单位代谢。)嘧啶:5氟尿嘧啶。脱氨基作用:主要方式为联合脱氨基作用。尿素循环:肝脏,Arg水解得到,关键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四、简答题氨基酸代谢:一方面主要用以合成机体自身所特有的蛋白质、多肽及其他含氮物质;另一方面可通过脱氨作用,转氨作用,联合脱氨或脱羧作用,分解成α-酮酸、胺类及二氧化碳。氨基酸分解所生成的α-酮酸可以转变成糖、脂类或再合成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也可以经过三羧酸循环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1)脱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先脱氢再水解,氧化酶,脱氢酶(L-Glu脱氢酶,体内唯一脱氢酶);转氨基作用:转氨酶(谷丙~,谷草~);联合脱氨基作用: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α-AA+α-酮戊二酸α-酮酸+Glu,发生于骨骼肌,肝,心,脑。(2)α-酮酸去路:生成非必须氨基酸,转变为糖/脂,氧化供能.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五、问答肝脏代谢:在糖,脂,蛋白质,维生素,激素代谢当中均起作用。。。。。。(1):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糖异生作用调节血糖浓度并维持血糖稳定。(2):肝脏分泌胆汁能作为乳化剂乳化脂类物质,有利于脂质的消化吸收。(3):肝脏中生成酮体,是重要的能源物质。还能生成VLDL,HDL,转运脂肪与胆固醇。(4):肝脏能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重要场所,是转氨基与脱氨基作用的重要场所。还能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5):肝在维生素的合成、贮存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是维生素A,K,B12的主要贮存场所,维生素K是凝血酶原合成的关键因子。是B族维生素转变为辅酶的重要场所。(6):肝脏参与激素的激活与灭活,药物或毒素的生物转化,起解毒功能。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糖,脂,蛋白质,核酸)(1):糖类通过糖酵解过程生成磷酸二羟丙酮,从而能生成甘油3磷酸,糖类分解还生成乙酰辅酶A,从而能够合成脂酰辅酶A,从而合成脂肪。同时,脂肪代谢后产生的甘油可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2):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能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多种氨基酸,生成的α-酮戊二酸能转变为多种氨基酸。同时,蛋白质能够通过水解生成各种氨基酸,再通过糖异生(联合脱氨基等)作用生成α-酮酸,再转变为糖或酮。或进一步氧化供能。(3):脂肪中的甘油可转化为丙酮酸进一步转变为氨基酸从而合成蛋白质,许多氨基酸也能通过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转变为甘油从而合成脂肪。(4):糖代谢中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生成核糖5磷酸,然后转变为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再与蛋白质代谢中产生的一部分氨基酸共同合成核酸。六、材料分析。细胞1.膜相结构:指真核细胞中以生物膜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结构,包括细胞膜(质膜)和细胞内的所有膜性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核膜等。2.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结构是由液态的脂类双分子层中镶嵌可以移动的球形蛋白质而形成的。脂和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使膜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状态。3.脂阀模型:在生物膜上胆固醇富集而形成有序脂相,如同脂筏一样载着各种蛋白.脂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是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4.被动运输:物质顺着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包含自由扩散、协助扩散。5.简单扩散:简单扩散是被动运输的基本方式,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也不消耗ATP,而只靠膜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通过扩散发生的物质运输。6.促进扩散: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包括载体、通道)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其转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二是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7.信号转导: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8.受体: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9.信号肽: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10.导肽:又称导向序列(targetingsequence),它是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11.核定位信号:核定位信号即核定位序列,蛋白质的一个结构域,通常为一短的氨基酸序列,它能与入核载体相互作用,使蛋白能被运进细胞核。12.细胞识别:细胞识别是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同源或异源细胞的认识。多细胞生物有机体中有三种识别系统:抗原-抗体的识别、酶与底物的识别、细胞间的识别。13.细胞骨架:狭义的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概念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广义的细胞骨架概念是在细胞核中存在的核骨架-核纤层体系。核骨架、核纤层与中间纤维在结构上相互连接,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架体系,是维持真核细胞基本形态的重要结构。14.微管组织中心:在活细胞内,能够起始微管的成核作用,并使之延伸的细胞结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organizingcenter,MTOC)。除中心体以外,细胞内起始微管组织中心作用的类似结构还有位于纤毛和鞭毛基部的基体等结构。15.常染色质: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有活性的染色质。16.异染色质:染色质呈高度固缩,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17.多聚核糖体:指合成蛋白质时,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联附着在一条mRNA分子上,形成的似念珠状结构。18.线粒体的半自主性: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19.基粒:线粒体内外两层膜之间有膜间腔,外膜平整光滑无折叠,内膜相内折叠突出于基质形成嵴,同时内膜表面上排列许多带柄的小颗粒称为基粒,是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关键装置。20.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21.持家基因:又称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22.奢侈基因:即组织特异性基因(tissue-specific
本文标题:生物技术毕业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