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1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自发保护大自然。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预习探究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初读课文,感知“道”1、自读课文,读顺读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时表扬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三、合作交流检查词语,想象画面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你们读一读,出示第一组:巢穴欲出又止侦察踌躇不前嘲鸫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2用尖嘴啄企图①看,谁会读这组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仔细。抽一生读词语。②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③能把画面读出来吗?(齐读)出示第二组:焦急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①抽一生读词语。(生读)这些词是描写谁的?②现在会读的同学举手,我们一起来读。出示第三组: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抽一生读词语。(生读)看到了怎样的场面?出示第四组:补救气喘吁吁饱餐一顿响彻云霄后悔不已愚不可及能用上这词语说一段话吗?四、品读体验1、抓关键词,练说主要内容①把这四组词语连起来想一想,选上一些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②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我也写了一段,谁能选上面的词填一填。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后悔不已)。2、感悟“道”学习三至五自然段(一)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用课文的词语说就是(愚不可及)。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3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书写“愚蠢”都是形声字,愚: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板书“愚”“蠢”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如成语蠢蠢欲动,后由虫蠕动时缓慢蚩蚩的样子引申出愚笨、苯拙之义。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读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3-4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四分钟后)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先读课文再谈感受。生:(读文)“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谈感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1、老师举一:(课件出示书本语言和老师转化后的语言比较)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我们的确愚不可及,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感觉是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还看到嘲鸫啄乌龟的头。其实已经知道这只乌龟是侦察员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不要阻止绿龟的行为呢?2、反三:让学生分小组组织语言通顺地表达。象老师这样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生汇报,出示语段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4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1、向导看到了嘲鸫啄乌龟的头一点也不吃惊,还说这是自然之道,没有什么,我们还不相信,太不信任向导了,真是愚不可及啊!2、我们是很蠢,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向导的提醒是正确的呢?3、向导说这番话,其实自己已经对幼龟离巢入海心知肚明了,才这样的冷淡、这样若无其事的。我们却不明白。4、向导的神态是那样平静,说话的语气也是若无其事,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我们竟然不相信,还责怪向导,向导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极不情愿地把小乌龟抱回大海的。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出示: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五、拓展延伸1、我们深深自责,我们追悔莫及,因为我们自作聪明,好心办坏事。现在只能向绿龟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拿起笔,可以给他们写信,可以写写你心里的感受,或是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得到的启示。课文里有许多好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把他们存入我们的记忆仓库里。好!给你们5分钟写,待会儿交流。2、其实,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我们学习过不少。如:《我要的是葫芦》、《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4、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55、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材简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3、体会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黄河)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2、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大家请看(播放黄河流域今昔对比图)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河从“中华民族的摇篮”变为“中华民族忧患”的呢?3、我们今天学习了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预习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说明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自然段多读几遍。三、合作交流。1、检查词语,指名认读。2、指名朗读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自然段。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6四、品读感悟。1、研读第5自然段。(1)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先读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理解“河道、悬河、河段、河床”引导学生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读出忧患之情。(3)作者在介绍黄河泥沙多的时候,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2、研读第六自然段。交流黄河变化的原因时,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发生变化时的社会原因。3、快速浏览其他5个自然段,看看课文还说了哪些内容。4、生自由读课文后全班交流。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可总结学到的知识、学习方法等)2、学生自由发言。3、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黄河!阅读《资料袋》。4、作业:搜集黄河的资料,做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8、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711、蝙蝠和雷达教学目标①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2:真棒,看来你们对蝙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师:那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作者用一个“和”字把它们联系起来,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3:现在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师:好,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我们来看看你是否真正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师:大家要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84:生字我们先看到这。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合作交流请大家再读课文,看看科学家的三次试验都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每次试验的结果和试验的结论分别是什么?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说明蝙蝠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耳朵有关。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嘴巴有关。1:当你填好后,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师,好了,我们找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生:第一次试验时,科学家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这说明蝙蝠飞行不靠眼睛。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备课9师;好,第二次试验,谁来说生:第二次试验,科学家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耳朵有关。师:说得很好,第三次试验谁来说?生:科学家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嘴巴有关。三、品读体验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生:我从“终于”一次中知道了科学家成功揭示了蝙蝠的飞行奥秘。1: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谁还说说?生:我从“反复研究”这个词中看出,为了揭示蝙蝠的飞行秘密科学家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师:你抓得也很准确。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断的探索才能成功。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2、自由读七、八自然段,学生自由读课文生:蝙蝠飞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它的耳朵听见后就调整飞行方向,使它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师:你说的真好,很具体。大家自己互相说一遍。(学生自己说)两名同学上黑板摆卡片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上装雷达装我们一起看一下飞机飞行时,雷达是怎么工作的?3、默读第八自然段,回答问题生: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显示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课时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1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