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材料 > 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原子核物理基础概论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研究这个中心体的性质、特征、结构和变化等问题的一门学科称为原子核物理学。一、原子核物理的发展简史1.1886年Bequenel发现天然放射性。进一步研究表明,放射性衰变具有统计性质;放射性元素经过衰变(α,β,);一种元素会变成另一种元素,从而突破了人们头脑中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2.1911年Rutherfordα粒子散射实验,由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1919年α粒子实验首次观察到人工核反应(人工核蜕变)。使人们意识到用原子核轰击另外的原子核可以实现核反应,就象化学反应一样。4.1932年查德威克中子的发现表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荷,易进入原子核引起核反应。在这件大事中,实际上有我国物理学家的贡献。根据杨振宁先生的一篇文章介绍,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在193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预言了中子的存在,但查德威克看了之后未引用,故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5.20世纪40年代核物理进入大发展阶段(引用科学史材料):(1)1939年Hahn发现核裂变现象;(2)1942年Fermi建立第一座链式反应堆,这是人类利用原子能的开端;(3)加速器的发展,为核物理理论和核技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粒子流,便于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4)射线探测器技术的提高和核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实验数据的能力;(5)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进一步改进了人们获取数据,处理核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提供了在理论上模拟各种核物理过程的工具。2例如模拟反应堆中中子的减速、慢化过程等物理过程。二、核物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核物理学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理论方面是对原子核的结构、核力及核反应等问题的研究。同其它基础研究一样,是为了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为更好地改造自然而开辟道路的。另一方面是原子能和各种核技术的应用,包括民用与军用。这两方面的研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向前发展。三、学习中的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计算方法,学习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等。四、读物[美]弗.卡约里,物理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日]片山泰久,量子力学的世界,科学出版社,1983。[美]I.阿西莫夫,原子能的故事,科学出版社,1980。冯端,冯步云,熵,科学出版社,1992。阅读科普读物掌握一点常识。3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概述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指原子核作为整体所具有的静态性质。基本性质包括核电荷、质量、核半径、自旋、磁矩、宇称和统计性质等。这些基本性质与核的结构及其变化是有联系的,但在本章中不讨论核的变化及过程。一、原子的核结构模型J.J.Thomson1903年的西瓜模型=1909年E.Rutherford的核式结构模型(大角度粒子散射)二、核的组成及核物理研究的层次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核的特征、结构及其变化等问题的一门学科。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统称核子。在核物理中,对核也划分出基本的研究对象,而不再追究其内部结构。这些基本对象按质量的大小可分为:轻子:质量很小或等于零的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等;重子:如质子、中子等;介子:质量介于轻子和重子之间的粒子如π+、π-、μ+μ-等。三、核与原子壳层(a)核与核外电子通过库仑力结合在一起;(b)核子与核子(质子、中子)通过核力结合在一起;(c)核的状态变化影响电子的状态及变化。§1.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大小Rutherford的α粒子散射实验确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核这个中心体的电荷、质量、大小又如何?这是本节要讨论的。1.核的电荷原子作为整体是电中性的,因而核带的电荷量等于核外电子的电荷量,但两4者的符号相反。通常我们的规定,电子带负电荷,核带正电荷。单个电子带电荷量为-e(e=1.6×10-19C)。核外电子数是该原子的原子序数Z。总核外电子的电荷量为-Ze,因此核带的电荷量为+Ze。用e作为单位时,核的电荷数为Z。由于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荷,原子序数Z表示了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及原子核的电荷数。测量核电荷数的一种较精确的方法是1913年H.G.J.Mosely提出的。他发现元素放出的特征X射线的频率γ与原子序数Z之间有如下关系:BAZv式中A,B对一定范围内的元素为常数。因此,只需要测出特征X射线的频率,就可以计算出Z。而可用光谱的方法测出。参见褚圣麟《原子物理学》P226。2.原子核的质量若忽略核外电子的结合能引起的原子质量的变化,原子核的质量是原子质量与核外电子质量之差。由于原子核的质量不便于直接测量,通常是测量原子质量(实际上是测量离子--部分电离的原子)来推知原子核的质量。(质谱仪)在一般的计算过程中,只需利用原子的质量因为若核变化过程的前后电子数目不变,电子的质量可以自动相消。(1)原子质量单位由于一个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不用宏观的质量单位Kg或者g,而采用原子的质量单位μ,其定义如下:1μ=12C原子静止质量的1/12。μ与g的单位换算如下:1μ=1Mol碳原子/NA×1/12=12克/NA×1/12=1.6605655×10-24(g)式中NA是阿伏伽德罗常数。1Mol物质含有NA个原子,从计算的角度看,NA是宏观单位g与微观单位μ的比值。NA=1(g)/1(μ)=6.022045×1023个。当用μ作质量单位时,核质量数用A表示。(2)测量原子质量的方法:用质谱仪测量原子的质量。其原理是带电粒子(原子的离子)在磁场中的偏转。设离子的初速度为0,则离子经电压为V的加速电场后的速度满足1/2Mv2=qV5式中M为离子的质量,v为速度,q为电荷量,V为电压。具有速度为v的带电粒子在垂直于其运动方向的磁场中要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而作圆周运动,设垂直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洛仑兹力为BvqFF=qvB=Mv²/R(2)由(1)与(2)有M=qB²R²/(2v)测量B、q、R和v的数值后,可计算出M。(c)原子核的分类通常用A表示核的质量数,Z表示核的电荷数,N表示核的中子数。我们把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核素用下列符号表示NAZX,其中X是该核素的元素符号。可以根据核素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异同对核素进行分类:①质子数z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位素,如U23592U23892是U的两种同位素。②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中子素,如H21(氢2)He32(氦3)是同中子素。③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量异位素,如K4019(钾)Ca4020(钙)。④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如060Cm和060C,060Cm的能量状态比060C的能量状态高3、核的大小(尺度)许多实验表明,核是接近于球形的,通常用核半径来表示核的大小。由于核半径很小(m1510量级),无法用常规的方法测量,要通过核与其它粒子的相互作用间接测量核的大小。根据粒子与核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核半径有两种定义。(a)核力作用半径核子与核子之间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把这种力称为核力(为强相互作用,一种短程力)。6核力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在此作用范围之外,核力为0。我们把这种核力的作用半径叫做核半径。用中子、质子或其它原子核与核作用所测得的核半径作为核力的作用半径。核半径与质量数A之间的经验公式为3/10ArR0r是一个常数,mr150105.1~4.1通常用Fermi作为单位,1Fermi=10-15m。由此可见,核的质量数A越大,则核半径R越大。因此质量数A大的原子核的半径要大些。(b)核电荷分布半径因中子不带电荷,核内电荷分布的半径其实就是质子的分布半径。电荷分布半径用高能电子散射测量得到。测量核电何分布半径的条件要求: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必须小于核半径。由ph可知,要使很小,电子的动量必须足够的大,能量必须足够的高。对于高速运动的粒子其能量-动量关系要应用狭义相对论的观点来讨论,此时电子服从狭义相对论的能量-动量关系:420222cmpcE而20cmEEk所以420420202222cmcmcmEEpckk202022)(21cmEEhcphcmEEcpkkkk由此可见,kE大,则λ小,用这种方法测得的核半径为:mrArR1503/10101.1,式中A为原子核的质量数。总结前面两种方法测得的核半径,较精确的结果为mrArR1503/10102.1,知道了核的半径,就可以根据核的质量数估算原子核的密度ρ73143143030/1060.1/1060.14343/米吨cmgNrArNAVMAA可见核的密度是非常大的,且每种核的密度都差不多相等。核的密度近似为一常数,说明核力的饱和性,可以用来说明比结合能曲线的平稳部分。§2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及统计性质1、自旋原子核具有的总角动量,称为原子核的自旋。自旋是原子核的一种内在属性,与核的外部运动状态无关。为什么原子核会具有自旋?这是因为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中子都是自旋为1/2的粒子,它们除了有自旋外,还在核内部作复杂的相对运动,因而具有相应的轨道角动量,所有这些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矢量和就构成了核的总角动量(自旋)。核具有自旋这个事实,人们是通过研究原子光谱中的超精细结构来认识的。研究光谱中的精细结构人们认识到电子具有自旋。同样地通过分析原子光谱中超精细结构来了解核的自旋。电子的自旋与角动量轨道运动相互作用产生光谱中的精细结构;核的自旋与电子的总角的量相互作用产生光谱中的超精细结构。下面是由量子力学推得的结论:原子核自旋角动量IP的大小是)1(IIPI式中2h,I为整数或半整数,是核的自旋量子数;h为Plank常数(6.626176×10-34J.s),在空间给定方向Z的投影PIZ为量子化的,0IIZmPmI叫做磁量子数,可以取2I+1个值mI=I,I-1,I-2,……-I+1,-I例,14N的自旋为1即I=1,9Be的I=3/2,其它核素的自旋可参见相应手册。分析核自旋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两条规律。(a)偶A核的自旋为整数,其中偶偶核的自旋为08(b)奇A核的自旋为半整数根据角动量耦合理论可以分析原子光谱中谱分裂的条数(超精细结构0设核的自旋角动量为Ip,电子的总角动量为jP,原子的总角动量为FP,则jIFPpP)1(FFPPFF)1(,)1(jjPIIPjI按量子力学中角动量耦合理论,F的取值如下(1)若Ij,则F可取2j+1个值,F=I+j,I+j-1,…………,I-j(2)若Ij,则F有2I+1个值,F=j+I,……,j-I不同的F值使电子具有不同的能级,当电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就有区别。这就是光谱中超精细结构产生原因。例,Na的D线,是3P电子到3S的跃迁.电子轨道角动量与自旋角动量耦合产生的光谱分裂(P电子(l=1,s=1/2)的能级分裂),称为谱线的精细结构。核自旋与电子总角动量的耦合使谱线产生的分裂称为谱线的超精细结构。由于S电子离核最近,故核的自旋最容易与S电子的总角动量耦合。使S(l=0,j=1/2)电子的能级分裂为两条,从而使原来光谱中的两条原子谱线分裂为四条谱线。2、核的磁矩D1D23P3/23P1/2211IF3P3SD3S1/23P3/23P1/2589.3nm589.6nm589.0nm212IF(a)(b)(c)图钠D线的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9原子核是一个带电系统,而且具有自旋,因此可以推测原子核具有磁矩。为理解核的磁矩,先讨论一下原子的磁矩。(a)电子的轨道磁矩由经典电磁学,一个电流环的磁矩为μ=i·s,式中i为电流环的电流强度,s是电流环的面积。下面考虑电子作圆周运动时的磁矩。设电子环绕一周所用的时间为,则ei,其环绕的面积为:lPmmrmdtmrmdtrrdrs222121.212022020llllllPmegPmePmeu222lP是电子的轨道角动量,l
本文标题: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1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