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第一章1936年以前的西方金融理论
1第一章1936年以前的西方金融理论了解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线索和本教材的研究范围;了解货币本质观基本内容;熟悉金融制度与经济周期;熟悉维克塞尔对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掌握货币数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掌握信用利息理论的主要内容2主要内容1.一、现代西方货币金融伦理的研究线索和本教材的研究范围2.二、货币本质观1.(一)货币金属观2.(二)货币名目观3.三、货币数量说1.(一)早期货币数量说2.(二)近代货币数量说3.(三)货币数量说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4.四、信用利息理论1.(一)信用理论(二)利息理论1.五、金融制度与经济周期1.(一)货币发行制度2.(二)经济周期3.(三)货币数量与经济周期2.六、维克塞尔对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1.(一)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2.(二)累积过程理论33.(三)经济周期与货币制度理论4.(四)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4一、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线索和本教材的研究范围中外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把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部历史巨著的时间——1936年作为现代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的分界线,凯恩斯本人也就被看作现代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的第一位大师。本教材亦采用这种分期,主要介绍、评价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西方货币金融学说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对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可以沿着两条不同的主线进行:一条是以理论问题为核心,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研究不同学派各经济学家在同一理论问题上各自不同的看法;另一条是以学派为核心,采取纵5向连续的方式,研究各个学派在不同理论问题上的系统观点与主张。以学派为核心,可以把每个学派的观点主张完整系统地表现出来,避免支离破碎,体现出学术研究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注重的是各学派学术体系中各种观点和主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二、货币本质观(一)货币金属观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他们认为,一个人货币多了,财富便多了;一个国家货币多了,国家便富庶了。他们还认为,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流通才是财富的直接来源。就一个国家来说,国内流通不增加财富总量,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来源,因为对外贸易是增加一国金属货币数量唯一的手段。其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1554-1612)、托马6期·孟(ThomasMun,1571-1614)。这种把货币等同于贵金属的观点,后人称之为“金属主义”,也称“货币金属观。”(二)货币名目观与金属主义者相反,名目主义者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因此,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他们认为,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的权威规定的。名目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人物尼古拉斯·巴本(NicholasBarbon,1640-1698)、贝克莱(B·GeorgeBerkeley,1684-1753)、孟德斯鸠(CharlesMontesquieu,1689-1755)等,它们把货币看成是一种符号,一种计算单位,因而可以完全不具有实质价值,可以用任何材料制成。三、货币数量说(一)早期货币数量说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争论最初也7是由如何解释物价变动引起的。如何解释金银与物价的关系,法国的博丹(JeanBodin,1630-1596)、英国的托马斯·孟和意大利的达凡查梯(BernardoDavanzati,1529-1600)等人均用货币数量学说来解释。洛克(JohnLocke,1632-1704)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的货币数量说,成为早期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就完全由供给数量来决定。坎特罗(RiehardCantillon,?-1734)在洛克研究的基础上,又对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的过程作了论述。坎特罗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后物价不是同比例地上涨。他认为,货币数量与物价上涨之间虽存在因果关系,但却无严密的比例关系。坎特罗是最早论述货币数量增加如何引起物价上涨过程的,也是第一个认识到货币数量增加与物价上涨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比例关系的经济学家。他的这种分析后来成为维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的基8础,而维克塞尔的累积理论又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反对货币数量说。他认为,一国流通的必需的货币量,取决于该国每年所流通的商品的价值量,亦即取决于该国每年所销售的商品的价格总额,而不是商品的价格总额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和许多经济学家都用货币数量说解释货币与市场。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在其父詹姆斯·穆勒(JamesMill,1773-1836)和李嘉图的影响下,对过去各家的理论加以综合和发展,以至成为早期货币数量学说的一个重要经济学家,其学说支配货币理论界数十年。(二)近代货币数量说近代货币数量学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金交易数量说;一种是现金余额数量说。91、现金交易数量说现金交易数量说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把货币数量规定为“一定时期内用以交易的货币量”,所以比较注重货币的流通速度,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甘末尔和费雪,他们二人先后提出了二个著名的交易议程式。(1)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甘末尔就货币、物价和信用的数量关系给出了不同的关系式。甘末尔就货币与物价的关系给出的公式是:MR=NEP或P=MR/NE这是运用数学工具表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最早公式。甘末尔在分析了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之后,还分析了信用交易对物价的影响。他将信用分为三种:①债务不能转让的信用形态,如账簿信用;②延期支付的信用形态,如期票与汇票;③见票即付的信用形态,如支票、即期票据等。他认为10前两种形态都不影响物价,后一种形态由于是起到了交换手段的作用,故影响物价。甘末尔对支票信用与物价的关系给出的公式是:PC=CRC/NCEC甘末尔给出的包括支票信用在内的总的通货数量方程式是:PS=MSRS/NSES甘末尔认为,信用交易与货币交易一样影响物价,但由于信用票据数量与货币数量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货币数量决定物价始终是一个真理,而且不因信用发展而改变。(2)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rivngFisher,1867-1947)集前人货币数量之大成,特别是在甘末尔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成为近代货币数量说的最著名代表之一。费雪公式首先区分了通货和货币两11个概念。在具体的研究上,费雪如同甘末尔一样,先将存款通货除外,来观察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他认为物价决定于以下三个因素:①流通的货币平均数量M;②流通货币的效率(即流通速度)V;③商品的交易数量E。以P作为加权平均后的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社会总商品量。则:E=PT,MV=PT或P=MV/T费雪认为,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和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T的关系是:①与货币流通数量M作正比例的变动;②与货币流通速度V作正比例的变动;③与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T作反比例的变动。他指出在上面三个关系之中,第一个关系特别值得强调,正是这个关系构成货币数量学说。他强调: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量随流通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地变动。在分析了货币之后,费雪又把存款通12货引入以上公式,并用M′表示了存款通货的总额,以V′表示其平均流通速度,公式则变为:MV+M′V′=PT或P=(MV+M′V′)/T2、现金余额数量说现金余额数量说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把货币数量规定为“一定时刻上停息的货币量”,所以不关注货币的流通速度,而注重货币的停息时间。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庇古等。(1)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是凯恩斯之前最有影响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货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是由供给与需要所决定的。供给为当时存在的通货量,需求则为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量。马歇尔认为,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有很大缺点。他指出:一国通货的总价值与其在一年内交易目的而流转的平均次数相13乘,其数额自等于该年内通货直接支付所完成的交易总额,这是自明之理。但它却仅为恒等性的表达,而未明示支配通货流通速度的原因。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用货币的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货币的形式(实物形态或直接消费)持有。一国公众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或财富,成为备用购买力,形成一国通货的总价值。从公众来看,如果保有货币过多,必然受到损失,因此,人们常将保有货币所得到的收益与损失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应保有的货币量,即应保有的备用购买力数量。从社会来看,公众保有货币数量的多少对货币价值和物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用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与信用货币数量的比例。若货币数量不变而实物价值变动,则货币的价值随之作正比例变动,若实物价值不变而货币数量变动,则货币价值便随之作反比例变动。他14把人们用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称为“实物余额”,把与保持的实物价值相应的通货数额称为“现金余额”。因此,马歇尔的这种表述被称为“现金余额数量说。”(2)庇古的“剑桥方程式”马歇尔的弟子、剑桥学派的一主要代表人物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在马歇尔分析的基础上,把现金余额理论用数学方程式予以解释,庇古给出了一个公式:P=KY/M按照该式,如Y与M不变,则单位货币的币值P与K的变化成正比。因为币值越高,物价越低,物价与K的变化成反比。所以,货币的币值或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于现金余额系数K,也即马歇尔所说的“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欲以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该国货币数量的比例。”由于庇古的K是依据马歇尔的理论所假设,因此人们一般称为“马歇尔的K”。15庇古把马歇尔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化。他认为人们拥有的财产与收入有三种用途:一是投资于实物形态,从事生产;二是用以直接消费;三是保持货币形态,形成现金余额。投资于生产可得利润与利息,消费可得享受,保持现金余额可得便利与安全。此三种用途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究竟在三者之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由各自的选择所决定,K也就因此而变动;庇古还明确了现金余额变化引起物价变化的传导中介是货币流通速度。(三)货币数量说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货币数量说,特别是近代货币数量说对现代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影响很大。许多人对货币理论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础上的,特别是现金余额数量说,开创了研究货币需求四个的新视角并成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先驱。第一,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效用的角度,发展为研究经济主体16持币原因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第二,从持币机会成本的角度,发展为揭示K这个行为变量的货币需求决定与影响因素理论;第三,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发展为研究数量与结构的货币需求分类理论、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资产组合理论、货币需求函数理论等;第四,从货币供求相互关系的角度,发展为研究货币供求函数交互作用和货币供求均衡理论。四、新剑桥学派利率理论(一)信用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信用是个古老的话题。信用的本质是什么?它在社会经济中起什么作用?人们的认识也是随信用本身的发展而逐步在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西方金融理论界先后有两种重要的学说,即“信用媒介论”和“信用创造论”。1、信用媒介论信用媒介论形成于18世纪,盛行于1719世纪前半期。信用媒介论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信用提供媒介,银行必须在先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放款。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资产业务,并且前者决定着后者。银行通过充当信用媒介,起到转移和再分配社会现实资本、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关于信用的作用,斯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信用的作用有两条:第一,信用可以节约资本家所必须
本文标题:第一章1936年以前的西方金融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1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