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生理性止血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自学)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量:约占体重的7~8%。●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比容: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变化: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例: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细胞二、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一)血浆蛋白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白蛋白(A):约40~50g/L球蛋白(G):约20~30g/L纤维蛋白原:约2~4g/LA/G比值:1.5~2.5/L(二)无机盐(见表3-1)(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四)其它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三、血浆的理化特性(一)比重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二)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pH6.9或7.8,将危及生命。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三)血浆渗透压★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分类: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几点说明:①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造血过程二、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新生儿:6.0×1012/L;Hb:5天内达200g/L(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青春期=成人)(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①与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呈正相关;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数值:男子为0~15mm,女子为0~20mm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正常值:0.45%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①铁:Hb合成必须原料。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②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Vit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B12=复合物:Ⅰ.防B12被蛋白酶水解;Ⅱ.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入DNA合成。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Hb有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干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爆式促进因子→↓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网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骨髓缺氧、RBC↓或Hb↓↓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T3、生长素PO2↓RBC↓Hb↓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T3生长素三、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30%单核细胞占2~8%嗜酸性粒细胞占0~7%嗜碱性粒细胞占0~1%变异: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WBC数↑。(二)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干细胞↓白系祖细胞↓定向白系祖细胞↓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骨髓IL-1、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生成、释放)-集落刺激因子(CSF)乳铁蛋白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直接抑制或抑制CSF释放)四、血小板㈠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㈡变异: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㈢功能特性:☆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㈣血小板生理功能:①凝血和止血作用: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②纤溶作用: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⑴粘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主要GPIb)、内皮下组织(胶原纤维)、血浆成分(Willebrand因子)⑵影响粘附因素:Ca2+促进;蛋白激酶C抑制。⑶粘附过程: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2.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⑴聚集过程:NO.1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NO.2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⑵影响聚集因素:①致聚(诱导)剂:Ⅰ.ADP与凝血酶ADP与剂量呈依赖关系注:ADP必须有Ca2+和纤维蛋白原的存在,且耗能。注:凝血酶使血小板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作用较强。[低][中][高]聚相先1后2聚相2聚相1Ⅲ.胶原是一种强致聚剂,引起血小板不可聚集;且与血小板释放同时发生。小板内cAMP↓、游离Ca2+↑释放ADP血栓烷A2(TXA2)血栓烷合成酶PGG2、PGH2环加氧酶小板质膜中的花生四烯酸分离小板内磷脂酶A2激活血小板表面激活Ⅱ.血栓烷A2(TXA2)②抑制剂:PGI2→cAMP↑、游离Ca2+↓→抑聚集。⑶聚集机制:致聚剂+血小板膜受体→血小板内的第二信使(cAMP↓,IP3、Ca2+、cGMP↑)浓度改变→血小板聚集。3.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释放血小板因子等→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加固血栓。4.收缩: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环状带和骨架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二)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血小板与血栓:①粘附+聚集→松软血栓;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加固血栓;③收缩→坚实血栓。2.血小板的促凝活性:①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和凝血酶原的激活;②结合多种凝血因子,从而加速凝血过程。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二、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凝。(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①除因子Ⅲ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②除因子Ⅱ和Ⅳ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③除因子Ⅳ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④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⑤在维生素K参与下,因子Ⅱ、Ⅶ、Ⅸ、Ⅹ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⑥因子Ⅷ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二)凝血过程分类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凝血因子分布全在血中组织和血中参与酶数量多少凝血时间慢、约数分钟快、约十几秒钟凝血小结(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激活因子Ⅺ→↓因子X↓激活因子Ⅻ结合因子Ⅶ(三)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
本文标题:生理知识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2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