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以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性(choice)的需要。(一)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和劳务物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人造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二)稀缺性。物品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有限性。理解稀缺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稀缺性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2.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远存在的问题。3.经济学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4.稀缺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三)选择。所谓选择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2、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3、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即工资率、地租、利息和利润。上述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说明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四)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1、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的最大产量组合.2、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了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这三个重要概念:(1)生产可能线之外是无法实现的产量组合,说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2)在存在稀缺性的情况下,人们必须作出生产多少粮食和棉花的决策。生产可能线的所有点就是人们所作出的选择。(3)在资源既定时,多生产一吨棉花就要少生产若干吨粮食,所放弃的若干吨粮食正是得到一吨棉花的机会成本。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小结: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和由此引起的选择性需要,而稀缺性又是由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的。二、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问题(一)经济学的定义萨缪尔森为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满足需要是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前提下,经济学要回答几个基本问题。(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产品与劳务和生产多少?2.用什么方法生产这些产品和劳务?3.为谁生产?即谁来享有或取得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4.一国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有没有闲置和浪费?(关于失业问题)5.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不变呢?还是由于通货膨胀而下降了。(通货膨胀问题)6.一个社会生产物品的能力是一直在增长呢?还是没有变化,(关于经济增长问题)三、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形式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经济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的不同程度的结合,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制度称为“混合经济”。市场经济制度,即通过市场上的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也依靠价格调节和刺激来实现。计划经济制度,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的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试图靠计划来实现。(图一)(图二)(一)个人所有(图二)•在高度抽象的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归个人所有(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理性人——在现有约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商并非出于乐善好施向我们提供产品,他们是出于其自身利益。”•人性论是斯密认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人的本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伦理道德领域人们都具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领域人们都具有“利己心”。•他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这一思想成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在斯密看来,现实制度是自然的、永恒的、•最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制度。(三)小型经济补充:微观经济学的假设1、理性人的假设2、充分就业的假设3、市场出清假设4、完全信息假设第二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个人生产要素—禀赋—按生产要素分配1、人力资本(劳动、知识和技能)2、物资资本(机器、建筑)3、货币资本(货币、有价证券)理性人小型经济个人所有市场经济特征理解这一问题应注意:(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价格理论。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三,生产理论。第四,厂商均衡理论。第五,分配理论。第六,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3.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时间: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中心内容:“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市场机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国富论》的序论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市场价格机制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个人追求私利的活动,客观上又实现了社会利益,使社会资源能合理而有效率地分配到各种商品的生产上去”。因此,他认为:国家不应该干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应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思想,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2)“边际革命”代表人物: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基本内容:“边际效用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3)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主要内容:“均衡价格理论”确立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琼·罗宾逊、张伯伦:“厂商均衡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最终形成。马歇尔代表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他把西方经济学中各种流行的论点集中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就是以马歇尔的学说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感到劳动价值论对他们阶级利益的危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主张三自原则,即: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他们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主义价格体系的调节能够自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均衡的发展,政府不必干预经济。琼·罗宾逊在1983年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对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体系作了补充。认为应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重新转到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阶级之间分配这一主题上来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理解宏观经济学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利用。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二,经济周期理论第三,经济增长理论第四,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五,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3.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著作和基本理论: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提出了经济中还存在着“一只看得见的手”他否定了萨伊的观点,他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性偏好规律”的作用下,社会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是不足的,总需求不恒等于总供给,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消除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以刺激总需求。1945年二战结束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Samuelson)(美)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公私混合经济,既需要由政府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又需要运用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来提高经济效率。非凯恩斯学派:(1)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policyof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2)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school)。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Lucas,1937-2001)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经济发展作出正确预测,即所谓“理性预期”。在存在理性预期并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前提下,人们将会预料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之无法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失业,即所谓“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ineffectivenesstheorem)。主张政府放弃干预经济,或实行公开的永久不变的政策。新凯恩斯主义学派199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发展阶段,帕金(M.Parkin)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的曼昆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罗泰姆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的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1933),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1940-)和耶伦,威斯康辛大学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等。主要特点:(1)强调政府有用;(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3)加强了对市场垄断势力、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外在经济、博弈论、委托-代理关系、公共物品等现象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发展。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区别和联系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2)解决的问题不同(3)中心理论不同(4)分析方法不同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互联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是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之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什么叫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他要回答的是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事实来进行检验。实证分析工具1.均衡分析2.静态分析3.动态分析4.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均衡(equilibrium)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者所作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边际(marginal)指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进行边际分析必须搞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引起变动的量。边际分析就是分析当自变量每发生一个变化时,因变量的变化程度。自变量变动引起的因变量变动量称为边际量。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外在因素是已知的和既定的,来考
本文标题:第一章导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3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