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一、我国的报纸编辑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关于古代报纸的出现,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当代新闻界总体肯定的一点是源于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书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他认为报纸源于唐代。最先出现的报纸是官报,也就是邸报。为什么叫邸,是因为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这些驻京代表呢,驻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呢,他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邸报只是基本的抄写机械抄录对于宫廷发布什么就写什么,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政治信息,所以驻京代表也只能是进行机械抄录,并且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也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所以在《邸报》时期还没有编辑活动的存在。A邸报的读者最初主要是由路、州、郡一级的地方官员作为主要的阅读对象,稍后,一些京官们和贵族也能看到,随后邸报兴盛,读者逐渐增多B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C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D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E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到了近代,清朝末年,一些外国人、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在中国创办报纸,包括英文报和中文报,这些力量的涌入呢也带来了西方的办报思想。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还有你们在学中国新闻传播通史时都会提到的《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ChinaDaily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PekingTientsin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受此影响,此时,许多留学归来的留学生,知识份子,国内的民主革命人士和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呢也开始创办报刊、成立报馆。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发展,到20世纪以后,国内报刊业已经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涌现出《苏报》、《时报》、《民立报》等报刊。报纸越办越多,办报人员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这时报馆就借鉴日本和欧美的报社制度,设置主笔、访员、编辑等职务,编辑才成为一个较为独立的职务分工。当然现在,据新闻出版总署在2009年的统计:2008年全国公开出版的报纸共有1943种。日平均期印数1.97亿份,年度总印数438亿份,2008年全国共有期刊9821种,总印数30.4亿册。这么多报纸和期刊,当然离不开报刊编辑,报刊编辑在行业内的地位也不言而喻,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挑战。二、21世纪的报纸编辑环境1、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A信息需求加大引发对报纸编辑需求的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过去单一的机关模式报也就是是宣传性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人们急于了解各方面的,与他们生产生活相关,或他们急于渴望得到的信息。在需求扩大的情况下,需求引发供给,所以报纸的类型和版面数量也就不断增加,有日报、晚报、周报、都市报、晨报、生活服务包、专业报,版面多达十几版、几十版,在前几年报业竞争达到白热化的时候,有的报纸甚至达到100多版!这决定了需要增大报纸编辑的工作量,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扩大化需求。B、信息差异化引发对报纸编辑素质的考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差异化的特点,人们不仅要满足了解多的信息,不同人群要了解的信息也是不尽相同,并且对信息更新速度的要求是越来越快。这要求作为报纸编辑不仅要懂得编辑的专业知识,也要对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全面的把握理解,作为经济类报纸的编辑要懂得经济知识,电脑报的编辑要懂计算机知识。现在信息流通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稍纵即逝,新闻不小心就成了旧闻,读者对于旧闻是不买账的。所以在信息高速时代,编辑还要有抓住信息不放手的这种快动作。2、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A、报业集团化的竞争在80年代,报社内部总体是“强事业,弱企业(管理)”的格局,“企业化”的经营收入仅仅是国家财政拨款的补充。进入90年代,全国各级报纸都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争取新的繁荣”的问题。1993年,多数新闻单位坚持“两个轮子”的办报方针,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一部分新创办的报纸则直接按企业化模式办报。1998年,以报团为标志的报业的企业化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的报业集团,集团的出现使报业之间的竞争从杂序无章到大型集团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寡头之间的竞争。(可以解释寡头)B、传统媒介的竞争在报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同时,报纸也不断受到其他传统媒介的强有力竞争,这个传统媒体呢包括电视,广播。广播在传播实效和传播成本上呢是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像报纸,晚报不可能一天出几次,报纸最快可以做的是今天的新闻,明天看到;而广播却可以做到今天的新闻今天播报,或者由什么突发的紧急事件可以做到即时报道。报纸每天都有截稿时间现在那边卡着,过了这个时间比如凌晨两点,今天这个新闻稿没出来,那就只能放在明天在印,后天面市,这样今天发生的新闻,读者后天才能看到,读者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早已得知,新闻也就成了旧闻。电视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更是不用多说,电视是综合了声音、动态画面、文字的一个综合载体,比起报纸而言,它加载的信息更为丰富。C、新型媒介的竞争正在迅猛发展的网络对报纸造成的压力也是不小。在网络上看新闻,与通过报纸了解新闻,网络阅读的优势可谓是非常明显。首先是丰富性。网络上的新闻信息是异常丰富,全国各地、各个国家、各领域的新闻应有尽有,一条新闻下面还有相关新闻的链接,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新闻搜索,非常的方便。其次是互动性。基于web2.0技术的技术平台,使网络成为一个互动性的媒体,读者可以在阅读新闻后,对新闻写评论,表达自己对相关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并同许多人一起分享。而报纸应该来说,还只是一个单向传播的媒体,做不到与读者的即时交流。三是报纸为他人做嫁衣。首先,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网络媒体的绝大部分新闻都是转载于报纸新闻,虽然报社可以作为一个内容的提供商,但这个提供商与零售商之间显然还没有达成一个较好的契约,目前的网站转载新闻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这就造成了报纸为他人做嫁衣,同时受到竞争的情况。因此,报纸编辑工作在这些媒体的冲击下,要参与新闻传播竞争,就要不断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3、崭新的技术环境随着这个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还有报业竞争的发展,报纸的编辑技术也在不断进行更新,现在讲求的是数字化编辑。包括文字编辑、版式编辑、图片编辑现在一般都是通过电脑完成的。当然现在在报社里还是有一些老编辑不会使用电脑,包括老记者,打个文档都要实习生帮打。这个的话,因为人年纪大确实学不会,也没办法,但是对于新一代编辑的话,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报刊编辑技术。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的报社成立自己的网站,将每期的报纸做成电子版,这些改变都将促使报纸编辑更新观念,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新闻报道的手段和方法、版面编排的规则和艺术等进行新的探讨。三、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流程问题:什么是“编辑”?编辑是做什么的?编辑与记者有什么区别?解答:广义的编辑,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编辑从事什么呢?刘光裕:“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种种出版前期工作。”王振铎:“根本社会文化需要,按照指导方针,使用物质载体和技术手段,对精神产品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序加工,并缔构成一定的文化符号模式作为社会传播媒介的活动。”叶向荣:“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就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张觉明(台湾):“搜集材料(文章、故事或草稿)将之汇集在一起,加以鉴别、选择、分类、整理、排列和组织等处理过程。”“从工作实情说,是先辑后编。”任定华:“编辑是信息,知识有序化,载体化与社会化的业务活动。”邵益文:“根据一定的思想原则,以相应的信息或著述材料的基础,进行优选、创意和优化、组合,使精神成果适于制作传贮载体的智力劳动。”具体的来看,报纸编辑工作记者主要在第一线,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这个写作其实只是对新闻稿的初步整理工作;编辑应该是在第二线,对记者交上来的稿子进行审核和修改,同时要对他所负责范围内所有记者的新闻稿进行整理,根据报纸的编辑方针进行编排,编辑有权力决定用不用这篇稿子。所以对编辑的要求就是既要熟悉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但你必须又比记者还要懂如何写一篇稿子,编辑的整个过程都要结合整个报纸的风格和主题进行,而不像记者他只要能够体现新闻价值就行,而编辑要照顾到整个方方面面。所以,可以这么说:一个好记者,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编辑;一名好编辑,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好记者。以电视台实际经历作为例子报纸编辑工作是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一系列工作。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策划、编稿和组版三部分。1、编辑的分类A、按管辖范围和责任大小总编责任重大,也往往是一个报社的社长说下春城晚报的总编辑刘祖武总编辑的责任女体盛小猪事件撤掉总编昆明公交延伸阅读——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B、业务程序划分C编辑内容专业划分对照编辑工作流程图确定属于哪个编辑的工作范围。问题:什么是办报方针和编辑方针?解答:办报方针是规定报纸的性质、立场、指导思想和宗旨。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方针以及实际状况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所作的总体设计。编辑方针的制定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报纸的读者对象;2确定报纸的内容;3确定报纸的水准;4确定报纸的风格四、编辑工作的特性是什么?(决策、把关、加工、发言)其特性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1编辑工作是把握报纸方向的统筹决策;2是报纸组织报道的最后一关;编辑是记者采访新闻稿“把关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理解把关人,你可以具象地想象一下,现实生活,门卫是不是一个单位的把关人,他在他的岗位上控制着进出来往这个单位的人,不让闲杂人等进入;守门员是不是一个把关人,他的职责是不让对手的任何一个球,进入自己的大门。而编辑的责任呢一方面就是不让失实的报道,不让质量低的报道,不让危害社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有害言论进入报纸,进入读者的眼帘。另一方面是引导,将好的,正确的东西呈现给读者,引导读者采取正确的行为。编辑,就是报纸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把关人。3是把新闻素材变成新闻成品的“再创作”;问题:编辑的“再创作”有哪些能动作用?解答:1通过“再创作”充
本文标题:第一章概论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3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