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甲午中日战争(信息技术成果)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甲午中日战争》姓名:工作单位:中学学科年级:高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中国近代历史遭受西方的侵略,激化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挽救民族危机。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黄海海战,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培养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一、知识目标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二、德育目标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等辅助教学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材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央视主持人水均益中日两国仅仅只一水相隔,并且在历史上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所以用“一衣带水”这个词形容中日关系非常贴切。可是水均益却说,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日本为什么是离我们最远的国家?一切都源于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仇恨。而关于中日仇恨的缘起,我们不得不提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讲授新课】二、列强侵华的经过4、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原因【思考1】: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展示材料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狂傲地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扬言要“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政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结论一:日本: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制定“大陆政策”,转嫁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师:日本曾经也遭受过西方国家的侵略,但19世纪中后期,它完成了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他们却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日本国土面积小国(土面积377,835平方公里,相当于云南省),人多地少;多岛多山,资源匮乏。日本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称霸世界。可见,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方针,蓄谋已久。【思考2】:日本为什么敢侵略中国?展示材料中法战争失败后,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名义上作为建设海军之用的购船经费,大半都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因此,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日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李文忠公电稿》师:日本早就摸清了中国的实力,中日一战,日本必胜。1888年清政府建立北洋海军,实力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但自建成之后,海军没有再增添一舰,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为了筹【思考1】: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思考2】:日本为什么敢侵略中国?集修建颐和园的钱款,慈禧太后竟然从海军军费里扣除了两千万两。(像定远、镇远这样的巡洋舰单艘造价不过170万两,两千万两可以干什么?)而此时的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所以到甲午前夕,日本的军事实力已全面赶超中国。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清政府何其腐败。日本不仅摸清了中国的实力,还探明了清政府对于战争的态度。1894年适逢慈禧60大寿,早在两年前她便借光绪之口提前给自己准备,想办一次隆重盛大的庆典,所以不希望出任何的岔子。而面对日本的频频挑衅,在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慈禧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一心和解,草草备战。结论二:中国:政治腐败,不认真备战,奉行妥协投降政策,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思考3】:面对日本的侵略,列强持何态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旧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展示漫画矮小的日本武士攻击全身披挂看似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躲在木墙后,坐山观虎斗。英国为了和俄国争霸远东,有意拉拢日本阻止俄国染指中国东北;美国这时正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扩展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所以扶植日本作为它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伙伴;德国和法国想利用战争分一杯羹,扩大在中国的权益;俄国很早就开始觊觎中国的东北地区,所以一直十分警惕日本在中国的扩张活动,但他们又担心日本倒向其劲敌英国,又对其极力拉拢。列强纷纷采取观望和纵容的态度,这成为了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结论三:欧美: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展示材料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而日本也以保护本国侨民为借口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告知日本共同撤兵,而日本不仅不撤,反而增兵挑衅。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结论四: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二、列强侵华的经过4、甲午中日战争(2)、战争的经过展示视频公元1894、7,日本海军突袭牙山口外丰岛海面清军运兵船,中日双方正式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由于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政策,致使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遗无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后,战火燃烧到了中国境内。1894、9,双方在黄海展开了一次激烈的海战,清军在海战中损失了5艘战舰,主力尚存,其余战舰奉命退回威海卫军港。海战后,日本取得了制海权。此后,日军兵分两路,进犯辽东,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占领了九连城等地;另一路从水路在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对平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1895初,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经过多次激战,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同年4月,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结束。条约是李鸿章亲自赴日与伊藤博文签订的,后者为日本内阁首相,执政期间发动了甲午战争,战后作为和谈全权代表,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课堂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思考3】:面对日本的侵略,列强持何态度?展示材料材料一: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材料二: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保存实力,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材料三: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了达到“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目的,日本制定了所谓的“大陆政策”,积极备战。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观原因:中国:制度落后,政治腐败,避战求和,防务松弛,武器落后,官兵溃逃。客观原因: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列强支持。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二、列强侵华的经过4、甲午中日战争(3)、战争的结果:中国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思考4】:《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同年5月4日宣布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三国俄、德、法,为什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因为割辽,影响了这三国的利益。《马关条约》一签定,俄国就邀请德法一起进行干涉,劝告归还,日本迫于压力,向英美求援。但英美不愿看到日本过于强大,更不愿为他承担风险,拒绝支持,无奈之中,日本迫使中国出白银赎回。三国以后俨然以功臣自居,其实他们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1、沙俄早对辽东半岛怀有野心,要侵占方针已定,当获悉日本要占时,就迫不及待的联合法德进行干涉。2、德国东部边境长期受到俄国威胁,一则为了把俄国拖进远东纠纷之中,疏远俄法联盟,减轻自己的压力;二则为了乘机从中国获得一个海军基地,扩张势力,所以积极参加干涉。3、法国是俄国的盟国,显然要追随俄国,也不愿意日本在华势力过于强大,影响自己势力,也乘机增强在中国的地位。这反映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既相矛盾,又相勾结,揭示了干涉的实质所在。三国干涉还辽的结局是什么?(日本被迫归还,但向中国勒索白银3000万两赎辽费作为交换条件。)问1,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设厂问2,据此说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有何变化?——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二、列强侵华的经过4、甲午中日战争(4)、战争的影响:【合作探究】: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课堂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思考4】:《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如何理解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进步?展示材料历史的沉沦:图片: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和时局图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总投资额为1200多万元,而在此之前的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陈旭麓曾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民族的觉醒:公车上书和义和团运动的图片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清政府—清末新政,进行军事改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结论:对中国的影响: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对民族资本主义双重作用;甲午战前侵华国家以英法为主,战后以日本加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从器物深化到制度层面);清政府进行改革自救(新政和预备立宪)。梁启超也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陈旭麓曾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师:对日本:政治上,多小的国家打败多大的国家,国际地位因之高升;经济上,打仗化去的和打赢获得的赔款比例是1:6,有6倍进账,1894-1900公司总数从2800多家增加到8800多家,
本文标题:甲午中日战争(信息技术成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