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一章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
第一章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图片]>>播放:幸福╮2012年04月25日11:27分类:个人日记字体:中▼o小o中o大删除编辑一键发表日志一、单选题1.税收的主体是()。A.国家B.纳税人C.企业D.行政机关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A.财产权力B.政治权力C.行政权力D.所有权3.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A.企业需要B.社会公共需要C.私人需要D.国家需要4.税收的无偿性是由()的性质决定的。A.社会公共费用补偿B.满足社会公共需要C.共享性和外部性D.税收特性5、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A国债B国有企业上交利润C税收D罚没收入6、税收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税收“三性”的核心是()。A强制性B无偿性C固定性D税率8.税收目的是()A.为社会提供公共品B.组织收入C.满足社会公共需要D.履行国家职能9.税收产生的社会条件是()A.私有制B.公有制C.国家的产生和存在D.税收特征10.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是()A.私有制B.公有制C.国家的产生和存在D.税收特征11.()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A贡B初税亩C一条鞭法D赋12.所得税是由()首创A中国B美国C英国D法国13.税收的()经济职能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A经济职能B财政职能C监督职能D分配职能14.税目体现征税的()A深度B目的C范围D广度15.()的基本特点是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值脱离联系,不受征税对象价值量变化的影响。A累进税率B比例税率C全额累进税率D定额税率16.边际税率是指()A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之比B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税额占其征税对象实际数额的比例C平均税率D所纳税额的增量与征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17.()直接缩小计税依据方式实现的减税免税A减半征收B税基式减免C税率式减免D税额式减免18.()指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之比A名义税率B名义税率C比例税率D平均税率19.()是指在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平上,征税对象的增加导致的所纳税额的增量与征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A名义税率B实际税率C边际税率D平均税率20.()边际税率等于平均税率A名义税率B实际税率C比例税率D累进税率21.(),召开了全国首届税务会议,制定出《全国税政实施细则》。A1950年1月B1949年1月C1949年10月D1949年11月22.()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A1955年B1956年C1957年D1958年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并于2008年1月1日实施。A2007年2月1日B2007年3月1日C2007年3月10日D2007年3月16日24.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税收原则的()A商朝B周朝C夏王朝D秦朝25.在西方,税收原则的最早提出者是()A亚当·斯密B阿道夫·瓦格纳C凯恩斯D威廉·配第26.()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税收“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四个原则。A阿道夫·瓦格纳B亚当·斯密C威廉·配第D凯恩斯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税收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利用的资源中获得更大利益。B从经济机制的角度看,税收要有利于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如此不仅可使微观经济效益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也会稳定增长。C从税务行政的角度说,税务行政要讲求效率,税收制度要简便,征纳双方的费用要节省。D衡量税收公平的受益原则是指税收负担应该按纳税人从使用中得到的利益大小来分摊。28.一部新法实施后,对新法实施之前的行为不得适用新法,而只能沿用旧法,指的是下面的()A法律优位原则B程序优于实体原则C法律不溯及以往原则D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29.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的效力,指的是下面的()A法律优位原则B程序优于实体原则C法律不溯及以往原则D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30.纳税人通过税务行政复议或税务行政诉讼寻求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必须事先履行税务行政机关认定的纳税义务,而不管这项义务实际上是否完全发生,是指()原则A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B新法优于旧法原则C程序优于实体原则D新法优于旧法原则31.我国税法采用()原则A属人主义原则B属地主义原则C属人、属地相结合的原则D其他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按解释权限划分,税法的法定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B税法立法解释,是指税收立法机关对所设立税法的正式解释。C立法解释与被解释的税法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D税法立法解释包括事前解释和事后解释。33.()不能作为法庭判案的直接依据A税法立法解释B税收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税收法律34.在我国司法解释的主体只能是()A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B省委省政府C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检查院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35.税法作为法律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作用是()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预测作用D教育作用36.()是税法评价作用与强制作用的延伸。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预测作用D教育作用37.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标志()A纳税主体应税行为的出现B税务机关征税C税法规定D纳税人意愿38.GDP是指()A国民收入税负率B国民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总值D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39.纳税人实纳税额占其可支配产品的比重指()A宏观税负B微观税负C企业的税收负担D地区的税收负担40.按()分类,我国税种可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A、征税对象的性质B、管理和使用权限C、税收和价格的关系D、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41.以下国家和地区中,选择单一税收管辖权的是()A、中国B、法国C、美国D、日本42.纳税人纳税是否自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税制与征管是否公平B、税率的高低C、税负的轻重D、征管效率43.一般而言,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A、税收利益B、税收支出C、税收收入D、纳税人44.提高税务行政效率,控制行政成本的两层含义包括降低税收成本和()A、优化税收成本结构B、降低税率C、提高税率D、完善税收政策45.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A、征税对象B、税率C、税基D、税源46.狭义上的纳税主体就是通常所谓的(),这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纳税主体。A、税务机关B、扣缴义务人C、企业单位D、纳税人47.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是指()。征税方B、纳税方C、征纳双方D、国家税务总局48.税收必须借助()强制征收。A、法律手段B、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D、政治手段49.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是()A、自由贡纳时期B、税收承诺时期C、专制课税时期D、立宪课税时期50.一般使用条例、办法、规则、规定等名称的是()。A、税收实体法B、税收基本法C、税收行政法D、税收行政法规51.发展中国家在税制和税收政策上多选择实行()的原则。A、公平B、效率C、收入D、公平效率兼顾52.()这一阶段依法治税的特点是肯定了税收调节分配关系的作用和地位,强调要依靠法律手段规范税收分配关系,并初步提出了“以法治税”的税收法治概念。A、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B、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C、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3年党的十六大D、2003年党的十六大至今53.()这一阶段依法治税的特点是强调税制建设,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法律体系,也强调依法治税,但重在治纳税人,重在依法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活动。A、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B、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C、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3年党的十六大D、2003年党的十六大至今54.“初税亩”开始实施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B、明朝C、清朝D、民国55.行政立法机制是规范执法的()。A、基础B、前提C、关键D、保障56.推进依法治税必须依靠“四个机制”,其中不包括()。A、行政立法机制B、行政司法机制C、征管机制D、执法监督机制57.降低税收成本的保证是()。A、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政策,建立简繁适度的税制结构B、合理调配现有税收征管资源,努力促成税收征管功能最优化C、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建立成本约束机制D、合理设置税务征收机构58.()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等级,随着课税数量增大而随之提高的税率。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定额税率D、优惠税率59.世界上最早开征增值税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西班牙60.国家总是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赋予具体的国家职能机关来代其行使征税权力,因此,更具法律意义的征税主体是()。A、税务机关B、国家C、行政机关D、纳税人四、判断题1.税收的强制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针对税收分配关系是以什么作为征收依据而言的,即税收是国家以政治权力作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分配。另一方面就是以税收的法律关系而言的,即在国家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征税人必须依法征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在无偿性、强制性存在的前提下,税收只能按照事先规定的、国家与纳税人在经济上都能接受的标准无限地征收。()3.税收的财政职能是通过设置不同的税目.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的。()4.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杠杆,具有可以通过利益的分配影响各类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和行为的功能。()5.税收作为一种再分配手段,具有改变社会财富分配结构、但不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6.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各种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总称。()7.征税对象是征税的客体,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志,征税对象亦称课税对象。()8.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量化,体现所征对象量的规定性,是应纳税额计算的基础。()9.税源不是税款的最终经济源泉。()10.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或同一税目,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税额与征税对象成正比关系。()11.从宏观上看,累进税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波动,具有稳定经济的功能,但其计算较为复杂。()12.实际税率是指实际负担率,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税额占其征税对象实际数额的比例。()13.在比例税率条件下,边际税率等于平均税率。在累进税率条件下,边际税率往往要小于平均税率。()14.边际税率是指在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平上,征税对象的增加导致的所纳税额的增量与征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15.纳税期限与报缴税款期限的含义有时相同()16.减税是从应征税额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全部税额。()17.实物税包括有粮、棉、布、牲畜等。()18.按税收计算标准分类,是一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税收分类方法。()19.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就其内部主体税特征而言,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体、以社会保险税为主体、以财产税为主体。()20.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实行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21.1994年,为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要求,我国进行了以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改革,在流转税、所得税、辅助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22.税收原则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手段。()23.现代西方税收原则,主要渊源于威廉·配第主义以及福利经济学的思想,且基本围绕税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职能作用来立论。()24.税收原则既包含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及运用税收政策所依据的总原则,也包含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及运用税收政策需要依据的一些技术性原则。()25.要使税收既做到横向公平,又保证纵向公平,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弄清楚公平是就何而言的,即要确定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税收公平与否。()26.税法属于习惯法()。27.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合理思想,认为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是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28.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税收行政法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税务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有效。()29.所谓“个别特
本文标题:第一章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