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一章水稻病害打印版
第一章水稻病害第一节稻纹枯病Ricesheathblight(我国水稻的发生面积最大的病害)症状Symptom病原物侵染循环和流行因素(Epidemiology)防治方法(Control)1.危害时期:从苗期到穗期都会发生,以分蘖盛期到穗期受害最重,尤以抽穗期前后更重。2.危害部位:主要危害基部叶鞘,也可危害叶片。严重时,可深入茎秆内部引起植株倒伏。在抽穗前如严重发生,可造成植株不能正常抽穗而出现“胎里死”;当菌丝蔓延至穗顶,可造成瘪谷,有时形成白穗,甚至引起植株枯死。3症状特点:——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的病斑,最后病斑中部呈草黄色至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至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受害较重时,常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或全穗枯死。4病征: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菌丝体匍匐于组织表面或攀缘于邻近植株之间,形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菌核以少数菌丝缠结在病组织上,很易脱落。5诊断要点:病斑为云纹状,后期病部生鼠粪状菌核。有性态为佐佐木薄膜革菌Pelliculariasasakii,属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2病原形态:菌丝体初期无色,老熟时变成淡褐色,直径为8~12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显著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能在寄主组织内生长,也可蔓延于植株的病部表面。病组织表面的气生菌丝体可结成菌核。3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C~38C,适温30C左右,致死温度为53C,5min。病菌侵入寄主的温度范围为23~35C,适温28~32C。在适温下,如有水分,病菌经18~24h即可完成侵入。菌核在12~15C时开始形成,以30~32C之间为最多,超过40C就不能形成。4.病原菌生理分化:根据菌丝融合亲和现象,病菌分9个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group,AG)其中AG-1群侵染,专化性明显。按培养性状和致病力把水稻上的病菌划分为3个类型,即A、B、C型,致病力顺序为ABC。5病菌的寄主范围:极为广泛,在自然情况下可侵染21科植物,包括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54科的210种植物。1.越冬(over-winter)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其他寄主和田边杂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间,成为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2.传播(spreading):灌溉水是田间菌核传播的动力。流行条件:1菌核基数Sclerotianumberorbase: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初期发病轻重呈正相关。上季或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块和新垦田,一般发病轻;反之,历年重病田区,上季或上年重病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初期发病也较多。2气象条件(weather):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在适宜侵染发病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小气候湿度为80%时,病害受到抑制;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一般平均气温稳定在22C以上,水稻处于秧苗期或分蘖期即可发病。华北稻区在分蘖盛期,决定水稻纹枯病流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雨湿,其中以降雨量、雨日、湿度(雾、露)为最重要。雨日多,相对湿度大,发病重;反之,发病轻。高温、高湿、多雨、田间郁蔽等条件与水稻易感的生育阶段孕穗期至抽穗期相吻合,病害流行程度就更严重。3水肥管理:是决定发病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当稻田相对湿度在95%~100%时,病害发展迅速;86%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施氮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菌侵入,而且易引起倒伏,致使病害发生更重,氮素过多也使稻株茎叶茂盛,田间湿度加大,有利于发病。4种植密度(density):密度与发病呈正相关。插植苗数多、密度高时,株间湿度高,适于菌丝生长蔓延,而且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抗病能力差。稻田郁蔽有利于发病。5品种抗性(resistance)及生育期(growthstage):。现有的水稻品种多为感病或中感。。一般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病;在相同条件下,杂交稻比常规品种病重;一般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比生育期长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植株矮、分蘖能力强的发病重。。水稻生育期和组织的老嫩与发病程度有一定关系。水稻孕穗至抽穗期较幼苗及分蘖期感病。策略是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施用化学农药和生防制剂。具体方法:1.清除菌源fieldcleaning(1)打捞“浪渣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集到田角和田边,要及时打捞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2)不直接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草还田。(3)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2.加强栽培管理(1)合理密植,避免过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2)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彻底改变长期深灌高湿的环境,做到浅水发根、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其中尤以分蘖末期至拔节前进行适时搁(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排灌管理,降低株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对控制纹枯病的危害效果显著。(3)合理施肥,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做到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要前期发得起、中期站得稳、后期不脱肥,做到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收割时青秆黄熟。3.种植抗病品种尽管目前尚未发现高抗和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在病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可以种植一些中抗品种。羽禾、冬秋布、咸运、S-1092、华南15、IR64可以作为抗源材料。4.药剂防治chemicalcontrol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为10%~15%的田块,需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①在水稻封行后至抽穗期间,或病情盛发初期,喷施井冈霉素,每hm2用药67.5~75.0g(a.i),间隔10~15d,针对稻株中、下部兑水喷雾或泼浇施药1~3次。②担菌胺,丙环唑、纹枯灵③嘧菌酯、满穗④在发病初期喷施芽孢生防菌株B908,第二节稻瘟病RICEBLAST症状Symptom病原物侵染循环和流行因素(Epidemiology)防治方法(Control)苗瘟:发生在3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黑褐色,潮湿时病部长出灰绿色霉层。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4种症状类型①白点型:白色,多为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纺锤形。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③慢性型: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纺锤型,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慢性型病斑自外向内可分为中毒部、坏死部和崩溃部。④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中央为褐色坏死部,外围为黄色中毒部,无分生孢子,常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节瘟:主要发生在穗颈下第一、二节上,潮湿时,节上生出灰绿色霉,易折断。常因水分和养料的输送受阻,影响谷粒饱满;发生早而重时,亦可造成白穗。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及向上下扩展,穗颈发病早的形成白穗。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发病早的谷壳上,病斑大而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造成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瘪谷。发病迟的则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有性态为灰色大角间座壳Magnaporthegrisea,属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无性态为稻梨孢Pyriculariaoryzae,半知菌亚门梨孢霉属病原形态分生孢子梗3~5根成束或单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不分枝,有2~8个隔膜,基部淡褐色,上端色淡;分生孢子梗顶端屈曲处,有分生孢子脱落的疤痕。分生孢子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通常有2个隔膜,顶细胞立锥状,基部细胞钝圆,有脚胞;分生孢子密集时呈灰绿色。有性态少见。病原生物学:菌丝体发育适温26~28C。分生孢子形成适温25~28C。孢子萌发温度与孢子形成相同,附着胞形成适温24C,28C以上不能形成。病菌侵入适温24~30C。适温下,孢子附在植株表面16~20h,可完成侵入。分生孢子在适宜温、湿度下,经6~8h就可以形成,其中饱和空气湿度最适;相对湿度降至90%以下,形成大大降低(10%)且不能萌芽;在80%以下时,几乎不能形成。相对湿度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能良好萌发;病原菌致病性分化:稻瘟病菌菌株有不同生理小种或类型。我国鉴定出43小种1越冬与初侵染来源:over-winter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因此,病稻草和病谷是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未腐熟粪肥及散落在地上的病稻草、病谷可成为初侵染源。2传播spreading在草堆、草房等处越冬的病菌,当第二年气温回升到20C左右时,遇降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昆虫也可传播。3侵入infection孢子接触稻株后,遇适宜温、湿度,萌发并直接侵入表皮。病菌以表皮上的机动细胞为主要侵染点,也从伤口侵入,但不从气孔侵入。4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流行因素:(Epidemiology)1品种抗性及生育期:一般籼稻较粳稻抗病,耐肥力强的品种其抗病性也强。成株期抗性高于苗期。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为感病时期。出叶当天最感病,5d后抗病性迅速增强,13d后就很少感病。品种抗性抗病机制一般株型紧凑,叶片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寄主表皮细胞的硅质化和细胞的膨压程度与抗侵入、抗扩展的能力呈正相关。另外,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2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0~30C,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有利于稻瘟病发生。24~28C范围内,湿度越高发病越重。。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天气时晴时雨,或早晚常有雾、露时,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抽穗期忽遇低温,水稻的生活力削弱,抽穗期延长,感病机会增加,穗颈瘟较重。光照不足时,稻株光合作用缓慢,淀粉与氨态氮的比例低,硅化细胞数量少,植株柔软,抗病性下降,加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3.栽培管理措施:①施肥:偏施氮肥会造成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游离态氮和酰氨态氮含量增加,硅化程度减弱,增加外渗物中铵含量,引起植株徒长、组织柔软、叶披垂、含水量增加、色浓绿、无效分蘖增多,使株间郁闭,湿度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入。增施钾肥、硅肥可提高抗病性。②灌溉:长期深灌的稻田、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的黄黏土田,根系不能良好生长,影响稻株的氮、碳代谢,降低蒸腾作用和稻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使可溶性氮素增加,硅酸的吸收与运输减少,减弱叶片表皮细胞的硅质化,致使水稻抗病力降低。但田间水分不足(如旱秧田、漏水田)也影响稻株的正常发育,蒸腾作用减弱,减少对硅酸盐的吸收和运转,降低稻株组织的机械抗病能力,也易诱发稻瘟病的发生。③品种布局:不同品种间隔种植可减轻病害。(生物多样性)4地理条件:山区地势高,因光照少、水温低、气流强、云雾多、结露时间长,水稻生活力减弱,往往发病重于平原稻区。1.种植抗病品种吉粳57、吉粳60、京引127、龙粳8号可推广使用。但要做到:①抗病品种定期轮换。当抗病品种在一地种植2~3年后,应及时地轮换下来,用新的抗病良种替换老品种,避免单一抗病基因长期种植。②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在同一生态区内同时种植几个抗病基因不同的品种。2.减少初侵染来源:(1)不用带病种子。(2)处理病稻草。收获时,对病田的稻草和谷物应尽量分别堆放,室外堆放的病稻草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不用病草催芽和扎秧苗。如病草还田,应犁翻于水和泥土中沤烂。用作堆肥和垫栏的病草,应在腐熟后施用。(3)种子消毒:用1%石灰水浸种,时间长短因气温高低而异,15~20C浸3d,25C浸2d并保持水层深20cm左右和不搅动水层,以便病菌在水层和石灰形成膜层下窒
本文标题:第一章水稻病害打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