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第一章第二章东南亚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一、旅游的概念(一)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出游的目的——旅行的距离——逗留的时间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二)旅游的分类1、按旅游性质和人们出游的目的划分⑴休闲,娱乐,度假类⑵探亲,访友类⑶商务,专业访问类⑷健康医疗类_体育旅游,保健旅游,生态旅游⑸宗教朝圣类⑹其他类;例如探险旅游2、按出行模式、人数分类团队游散客游自助游互助游3、按地理范围分国际旅游——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旅游二、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初始含义:英文、法文:culture(耕种、栽培),为人类所特有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活动。“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如先民打磨的石器)(二)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成果(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财富)的总和;或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陶冶自身及发展其社会的一切活动成果的积淀(三)狭义的文化:指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大致相当于广义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一部分。核心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物质文化层:文化的物质要素,各种物质产品,如劳动工具、生活器具、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文化的行为要素各种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活制度,精神文化层:文化的心理要素,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三、旅游文化的概念(一)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指,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二)旅游与文化的密切关系1、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主体)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是“乐生”,而非“谋生”,文化审美动机是主要的;-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是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2、文化是旅游资源(旅游客体)的魅力核心-人文旅游资源:本身就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自然美也需要从文化层面(文化知识)来鉴赏;自然资源能成为旅游产品也必须要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三)旅游文化的分类1、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方式及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理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服饰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文化3、旅游介体文化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导游文化旅游政策法规东方旅游文化特点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结伴而行的旅游组织观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西方民族的原生性特征----勇敢冒险、开放张扬西方旅游文化特点强烈而多样的旅游动机认知性的旅游审美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旅游组织观享受性的旅游消费观第二节跨文化旅游一、跨文化旅游的含义“跨文化旅游”,是指荷载着至少一种文化的旅游者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二、跨文化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1、发达国家之间的跨文化旅游主要发生在西方国家内部。17、18世纪是这种形式的早期表现,至20世纪50、60年代时己发展得极为成熟,目前是跨文化国际性旅游的主体。2、发达国家旅游者到发展中国家旅游过去多是事务性的旅行和考察,因而人数较少;现代则是大众性的、大规模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大比例。3、新兴发展国家旅游者出国旅游近二十年来,在东亚、东南亚,在南美洲,出现了一批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较快的国家,旅游以及出国旅游逐渐形成热潮。4、国家内部各文化区域之间的跨文化旅游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到经济欠发达而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休闲。如近来青藏铁路的开通,北京、上海、香港深圳以及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都纷纷到西藏去观光旅游。三、跨文化旅游的主要传播特点(一)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方式1、大众传播媒介的跨文化传播通过媒介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输出,来影响接收这些外来媒介产品的受众,获得真实世界映像式的交流和传播。2、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与旅游者发生人际交往的行为主体:旅游服务人员、当地居民、其他旅游者。是一种直接接触“真实世界”的传播方式。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的非制度化传播特点。(二)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旅游活动由出游、游览及人际交往等具体活动组合而成,这些活动都是可见、可闻、可感觉的活动;跨文化传播实际是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在碰撞时发生相互传播,即语言的沟通、思想观念的相互交流等。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具有无声、无形的特点,它以旅游为载体,使旅游地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游客挟来的文化(包括游客自身母文化,也包括虚假的次文化),而游客本身也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旅游目的地当地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熏陶。四、跨文化旅游中,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和旅游消费行为比较(一)中国人跨文化旅游讲究“游必有道”,“游有所得”。强调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伦理关系,把旅游和道德规范相联系。人们更倾向于在平静的环境中“相安无事”,“知足常乐”,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和冒险,古有“孝子不登高”,“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人异乡社会。缺乏冒险的旅游猎奇需求心理,对旅游活动中复杂性、多样性的追求有一定的限度,对极具冒险性质的旅游活动甚至予以拒绝。中国思维模式具有归纳性、模糊性、直觉性、意向性、整体性等特点(二)西方人跨文化跨文化旅游西方人在旅游观念上提倡冒险、勇进,表现出一种创新、征服的欲望,在旅游行为上,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喜欢表现自我,所以西方人在旅游中不断地求新求异,且多具主动、热情,不畏艰难的特点,这使得西方人较中国人更愿意出游,更愿意探求和认知外面的世界。西方思维则具有演绎性、精确性、逻辑性、实证性、分析性等特征。五、求异质文化的旅游动机和跨文化旅游中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1、文化的多样性——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多样性,追求异质文化是旅游者重要动机之一。2、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相互接受过程的不平衡性——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两种类型。3、文化的影响和接受模式——文化交流又分为水平接受和垂直接受。六、跨文化旅游中文化冲突的表现和融合的趋势(一)文化摩擦和冲突是跨文化旅游活动中的必然现象相异性表现在语言、食品、舞蹈外,还包括双方之间的非语言行为、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心理因素、行为规范、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场合等。“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旅游者的心理压力、恐惧感,对旅游地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的极度不适应,对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极度失望、紧张感等等。“文化边际域”culturalmarginalregion)——由于各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背景特征的旅游者的到来,旅游目的地正处在不同文化交会与撞击的区域中,在这个区域中,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与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形成文化差异。文化边际域的存在是旅游目的地经营国际旅游业必须面对与重视的现实,它是国际旅游业中文化差异与文化距离的产物。(二)文化融合是跨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一方面,是因为旅游者通过跨文化旅游而对旅游地文化采取适应的积极性态度。理解、接受、融入自身文化系统。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旅游地也会主动接受、容纳和融会甚至综合来自旅游者的文化因素,致使旅游地文化发生着极大变化,渗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因素。旅游景区往往成了各种文化的汇聚地、展现地,具备一定的文化多样性。第三节东南亚概况十字路口东南亚,坐收渔利马六甲;优越位置图发展,华人华侨贡献大;热带风光真旖旎,季风雨林把雨下;山河相间列半岛,群岛火山地震胁;人多地少光热足,传统作物是稻米;气候温热条件好,热带作物主产地;马棕大象律麻子,印尼椰子泰国米。赠缅甸友人——陈毅东南亚古称“南洋”。总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总共有11个国家,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东帝汶,其中东帝汶是东南亚最年轻的国家。总人口5.3亿,其中大部分为黄种人。全区有90多个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爪哇族、京族(越族)、泰族、缅族、老族、高棉族、苏禄族等。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全区约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占其总人口70%以上,其次是马来西亚,约占30%。另有200多万印度人,100多万其它国家的外来移民。东南亚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大河两岸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山区和岛屿的雨林地带则人口稀少。一、东南亚的地理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二、东南亚的物产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全年各月降水量都在200mm以上,月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以曼谷为例,曼谷5—10月月降水量在150mm以上,而11—4月则在100mm以下,分雨季和旱季,月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总结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5—10月,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①气候、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人口粮食的需求、种植业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决定了东南亚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特色。②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必然的选择。③泰国、缅甸、越南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原因是这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四.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五、东南亚旅游资源(一)自然旅游资源1、热带风光得天独厚2、海滨风光别具一格3、火山风光多姿多彩4、江湖风光如诗如画(二)人文旅游资源1、宗教圣迹遍布各地2、名城古迹光辉灿烂3、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三)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1、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地跨赤道,属热带地区,气候以湿、热为主要特征,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特殊的地址构造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3、悠久的历史泰国、缅甸、柬埔寨历史悠久4、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受儒学、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影响六、类型多样的政治体制(一)人民代表制国家:越南、老挝(二)议会共和制国家:新加坡、东帝汶(三)总统共和制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君主制国家: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文莱(五)军政府国家:缅甸第二章东南亚概述第一节东南亚历史简介一、古代东南亚(一)悠久的史前史–在印尼的爪哇岛,曾发掘出从南方古猿、直立人等人类的大量遗迹,其中的爪哇人,几乎可与北京人齐名。–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东南亚出现了原始农业,陶器也得到了应用。–公元前3千年前后,东南亚各地进入
本文标题:第一章第二章东南亚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