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2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信息经济学基础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发表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和理论体系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率先承认了市场的不完全性传统的经济学的关键概念是“效用”,新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信息”。信息经济学认为,由于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01年诺贝尔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获奖理由: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传统的经济学(亚当·斯密)市场是能够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趋于均衡,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失衡是暂时的,特别对金融市场而言,由于低交易成本和高流动性的特征,市场几乎可以在瞬时出清。但是,即使在高度自由的金融环境中,金融泡沫不断形成,信用危机此起彼伏,信用中介活动屡屡受阻。传统的完美金融市场是不存在的构建新的理论范式信息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对传统的经济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正,阐释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对如何更好地说明和利用市场机制,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思想成果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即使市场里有人想买、有人想卖,但是交易不一定会发生即使交易发生,可能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当市场机能不能发挥作用时,“非市场”的机制可能应运而生,不过可能会造成欲益反损的结果信息不对称与信用市场失灵信用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基本原理信息不对称与信用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交易不能达成或不能公平地达成,使金融机构对资源进行配置时很难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甚至资源被配置到风险很大、违约概率很高的行业,从而造成信用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与信用市场失灵高风险偏好的借款人:收益:15%。风险概率:50%低风险偏好的借款人:收益:7.5%风险概率:0%贷款机构(银行)高风险借款人的利率:10%低风险借款人的利率:5%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辨别风险高低和贷款损失概率,银行确定贷款利率中间价:7.5%低风险的借款人无法承受,便不得不退出该信用市场,其投资项目也无法如期进行。高风险的借款人,市场利率低于他愿意支付的利率,这鼓励他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如果高风险借款人申请的贷款金额为1,如果投资项目成功,金融机构最多可获得7.5%的收益,如果该项目失败,无法偿还本金,金融机构的收益将为-1,从而金融机构的期望收益为(-1+7.5%)/2=-46.25%上述例子说明,在信用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低风险的借款人需要向金融机构借款,金融机构也愿意贷款给他,但交易却不能发生,这与传统经济学假定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不借助非价格的手段,金融机构无法在事前甄别高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的借款人在实际的信用市场上,金融机构往往需要通过其他“非市场”的手段,减少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降低信用风险,这正是金融机构必须加强信用管理的依据所在信用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信用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价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调节供求的作用,如果单纯依赖价格机制,会产生两种对金融机构不利的效应,这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中的一方对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比另一方知道更多时,便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例如,劣币驱逐良币,劣才驱逐良才。这正是“分不出好歹”的经济学。劣币驱逐良币”(Badmoneydrivesgoodmoneyoutofcirculation)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古老原理,这种经济现象又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最初由16世纪的英国铸造局长格雷欣发现的,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成色不良的铸币(金币或银币)与成色优良的铸币在市场上一样流通,久而久之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转为收藏,而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成色不良的劣币——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优秀的总是能够战胜落后的,好的总是能打败坏的吗?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答案也许并不那么必然。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占上风的并不是那些最优秀的,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规则在那里不起作用。有一句话叫“天鹅常被第一只癞蛤蟆吃掉”,说的是美丽女生往往有一个平庸的男朋友,而优秀男生的女友又常常长相平平。这样的情况频频出现,决非偶然。怎样解释它呢?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假设优秀男生甲和另一男生乙共同追求美丽女生丙。男生乙自知论帅气程度及经济实力都不如甲,所以追求攻势就格外猛烈,而甲虽然也很喜欢丙,但碍于面子,也由于自恃实力雄厚所以追求起来就内敛含蓄。美丽女生丙实际上喜欢甲要远胜于乙,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她不能肯定甲是不是也那么喜欢她,再加上女孩子的自尊心理作怪,所以会显得很矜持。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乙大获全胜娶到了丙。而丙会带着遗憾,心里想着甲却成为别人的新娘。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这就是“逆向选择”,虽然无奈而却实在,生活中许多事情的结果大抵都是如此。信用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在贷款发放前,借款人对其自身的包括风险状况在内的有关信息肯定要比贷款人知道得多,因为这些信息对贷款人而言,有许多是不可观察的,而且高风险的借款人为了获得款项也极力模仿低风险的借款人。信用市场上的逆向选择由于存在这类前向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很难区分借款人的风险类别以实行差别利率,而只能规定一个统一的利率。高风险的借款人愿意支付的利率一般比低风险的借款人高,会使得高风险的借款人增加,低风险的借款人减少,从而增加总贷款资产的风险度,有可能降低金融机构贷款的预期收益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信用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在贷款用途方面,借款人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在借款人与贷款人签署了贷款协议后发生,因此属于后向的信息不对称。当后向的信息不对称存在时,对同一个借款人而言,银行提高利率的结果会激励该借款人趋向于将这笔贷款投向高风险的项目,金融机构无法完全掌握和控制贷款的用途,道德风险效应一旦产生,就会造成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下降道德风险的特点是:风险的潜在性企业包装业绩借贷,利用好项目贷款,资金到位后就转投其他项目风险的长期性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长期的努力风险的破坏性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即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往往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控制的艰巨性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不对称信息与市场的信用风险信息源占有不对称企业经营者直接掌握着企业的全部信息,同时也深谙自身的全部风险信息。而银行作为主要债权人,对债务企业的信息往往知之较难,知之较少企业掌握大量的市场相关信息,而银行却力不从心不对称信息与市场的信用风险沟通目的不对称银行与企业沟通信息的目的是多项选择性,确定信贷支持和限制的企业、项目和产品,支持程度和信贷管制力度,这种沟通目的具有多项选择性企业与银行沟通信息的目的是单项选择,寻求信贷支持信息源和沟通目的的不对称,为企业对银行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宽幅的伸缩性,企业可以对项目的市场前景进行美化和润色,对市场风险信息进行人为的调节和压缩,运用符合信贷支持的信息对企业进行包装,使银行屡屡上当。识别手段不对称大多数企业建立专职信息机构,配置专门信息人员,在信息识别处理上借助计算机网络,模拟市场进行深层次的定性分析识别,使企业的信息识别逐步转向科学的理性识别而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息识别还处于看报表、汇数字、搞对比的传统信息识别上,停留在肤浅的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阶段,有的商业银行甚至还没有将企业的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输入微机管理,以致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的信息识别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基本原理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必要条件:信息不对称充分条件:不完善的信用制度以及不完全契约金融机构在信用管理时,需要遵循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信用风险的事先防范有效收集和筛选信息从受信人处收集可靠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排除高风险的受信人信用配给制度监督外部化,依靠信用评级机构对受信人的信用进行评级,在根据受信人的信用级别实施信贷控制,排除高风险受信人项目评估和贷款审查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估抵押物和高净值要求借款人提供自有资产作为担保信用风险的事后防范采取有效措施缩小交易双方的信息差距,使得代理人的信息优势不足以获得较多的机会收益例如,采取驻厂信贷员制度等强化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银行的相机控制制度,即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破产、强制重组等手段对不合作的企业实价威胁政府管制。国家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等限制性契约。银行在贷款契约中写入严格的限制性条款,通过监督借款人的活动,看他是否遵守和执行了限制性契约第二节信贷配给理论一、信贷配给的概念在信贷市场上,由于各种外生的约束或内生的市场失灵,使得现行的利率低于瓦尔拉斯均衡条件下的利率水平,从而产生对贷款的超额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依赖各种非价格手段在借款人中间分配贷款的现象。注:瓦尔拉斯均衡(walrasianequilibrium)是指整个市场上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总额必定相等的情况。信贷配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亚当•斯密的信贷配给理论在高利贷条件下,诚实的借款人由于不能支付高额的利息成本,贷款往往被浪费者和投机者所得,这会造成资本的浪费。为了打击高利贷,政府应该制定一个较低的法定利率,这一低利率会促使银行将贷款分配给诚实的借款人。价格机制自发作用决定的利率,会造成资本的浪费使用信贷配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凯恩斯的信贷配给理论银行体系放款或收缩信用并不单纯是通过贷款利率的变动来实现的,同时也通过信用量的变动来达到这一目的信贷配给的存在与否及其变动对企业的投资活动有重大的影响主张政府通过各种信用管理的手段,控制信用的供给这三个方面,后来都为新凯恩斯者加以发挥,成为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内容信贷配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新古典信贷配给理论阿克洛夫:20世纪70年代后期,阿克洛夫关于不对称信息的范式被引入信贷市场分析,大量研究表明,由于贷款人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信贷市场存在信贷配给萨缪尔森等:“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市场供求,在价格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上,信贷配给不会出现。法律和制度的干扰使价格机制难以发挥调节供给的职能;政府规定存、贷款的上限,引起信贷配给。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信贷配给对信贷市场上均衡价格和数量由很大的影响,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信贷配给制度。新凯恩斯信贷配给理论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
本文标题:2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