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构成的空间结构,无论是排列还是组合,都具有一定的形式规律。通常我们称之为“形式美规律”或“形式美法则”,它是通向形式美的捷径。纯艺术和设计皆属造型艺术,故追求造型形式的美感是关键问题。形式美是个复杂而深广的问题,并非几条规律可以涵盖。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构成形式规律,是指构成中组合方式的一般规律,并不是形式美的全部。1.1和谐与对比和谐通常被认为是美的最基本特征,它不仅是造型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甚至是整个艺术领域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门类。艺术追求情感的表现,追求创造力,追求美感,而美感源于和谐。无论是哪种艺术门类,和谐都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标准。就构成设计而言,和谐是构成的最高形式,构成的完整性取决于是否和谐。形式上的均衡与对称,数学上的比例与尺度,视知觉上的节奏与韵律等都属于一种和谐。和谐的本质是多样性的统一,确切地讲,是包含着对立因素的统一,“对立性”和“统一性”是和谐的根本因素。(1)调和和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协调一致即调和。调和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因素有规律的组合,把差异面的对比降到最低限度,使构成的整体有明显的一致性。黑格尔把调和称为“整齐一律”。他说:“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说得更明确一点是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例如在线条中,直线是最整齐一律的,因为它始终就朝个方向走。立方体也是一个完全整齐一律的形体,无论在哪一面,它都有同样大的面积,同样长的线和同样大的角度……”调和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在视觉上会造成一种秩序感,从而带来一定的和谐与悦目。但过于一致也会令人产生乏味和单调之感。因此,调和并不是和谐的最完美解释。(2)对比对比是相异的因素组合,一般情况下,是使各因素间的对立达到可以接纳的限度,对比是在调和的基础上强调特征的结果。在传统的美学中对于形式美的把握较多强调调和,而较少强调对比。现代设计和现代绘画就曾一度以追求不对称、不平衡和粗犷强烈的变化美感为时尚。应当说,建立在统一基础上的对比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任何对比,其本质都是一种差异因素的并置,其结果使差异的因素更加明显地突出各自的特点而产生视觉造型的活跃,这种活跃就是变化,没有对比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视觉造型就显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瑞士著名艺术教育家伊顿认为,构成理论的基础是对比要素的普遍性理论。在造型基础教育中,他认为,造型构成的基础是对比,发现对比中的美与生命力是启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总之,对比是造型各要素之间的特质被强调出来的一种视觉现象。对比产生变化,变化带来美感。但在视觉上,对比必须通过形式的某种一致性来达到画面的稳定,即变化中求统一,这才旱和谐自勺嚣高境界。1.2节奏与韵律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产生韵律。韵律是诗歌中常用的名词。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在诗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的音可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在构成中韵律常伴与节奏同时出现。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变化。比、等比处理使之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运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1.3对称与平衡对称形式,深受我们知觉系统的欢迎。人类在形式方面最先发现和运用的也是对称的美。对称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完全的平衡,具有端庄祥和、严谨稳定的美感。干百年来,对称这种形式美法则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说,对称的美是永恒的。早在6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所制造的粗糙石器,其形状就是大体对称的。也就是说,人类初期,就已经开始应用对称的美学原则来美化和装饰自己了。在远古时代的陶器造型、欧洲中世纪的建筑、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有大量具有对称的形式美感的例子。今天人类的文明进程已经进入了21世纪,对称的形式美法则仍然被普遍的认同,可见,对称的形式是永恒的形式美法则。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论述对称时认为,人对对称的感觉“大概与人的身体结构及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关。自然界中的许对称的标志图形多形态都是对称的,如花卉、树叶、动物、羽毛等。总之,是人类自身及周围物象所具有的对称性培养了人类对于对称性的美感。这种对称规律的发现和运用,在历史上与今天的生活中,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平面构成中,对称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相对对称不要求中轴线两边的形态绝对重合,这类对称构成形态的表现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相对对称在现代平面构成设计中一直被广泛运用。平衡是对称结构在形式上的发展,由形的对称转化为力的对称,体现为“异形等量”的外观。在设计表现中,平衡格式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形式。在设计中所有的要素分布必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平衡有心理平衡和物体平衡。物体平衡是指当物体上的各种力可以互相抵消时,这个物体便处于平衡状态之中。心理平衡是指外物的刺激使人脑视皮层生理力的分布达到可以互相抵消的状态时,视觉才能感觉到平衡。阿恩海姆是这样论述人为什么需要平衡的,他说:“我们必须记住,不管是视觉平衡,还是物理平衡,都是指其中包含的每一件事物都达到一种停顿状态时所构成的一种分布状态。在一件平衡的构图中,形状、方向、位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都达到了如此确定的程序,以至于不允许这些因素有任何细微的改变。在这种情形下,整体所具有的那种必然性特征,也就可以在它的每一个组成成分中展现出来了。”平衡是人的生理需求。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平衡,便将严重扭曲其生存状态。而人除了要求自身的平衡外,还要求周围的环境也具有一种平衡感。平衡可以使人产生稳定、安全、平静的1.4比例与分割完美的比例、适当的尺度差是结构美的造型基础。运用几何语言和数比词汇易于表现现代的抽象形式美。对比例与尺度的敏感把握,往往能够体现设计者的修养与水平。人们常用“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来形容某种尺度的恰到好处。这也说明美与不美往往就差别在毫厘之间,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尺度对于美的重要性。分割是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把一个限定的空间按照一定的方法划分成若干个形态,形成新的整体,分割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新的空间内容,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把文字、图形巧妙地配置起来重构新空间。分割应注意两个方面是比例的美,这是形式美的关键:二是使画面更完整更富有表现力。分割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数理分割黄金比分割,黄金比即1:0.618。是古希腊人发现的一种完美的分割比例,古往今来,黄金比被广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广泛的应用。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有此比例关系的矩形称做黄金矩形。黄金矩形中除去一个正方形,所余部分又是另一个缩小的黄金矩形。由此可以无穷分割下去得到不同比例的黄金矩形。但是在现代设计中通常用(根号2)的比例来替代“黄金分割率”。此项比例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的使用,例如,许多国家将其作为印刷工业用纸的统一规格尺,把纸的长宽比例定为(根号2)的矩形,许多书籍、印刷品和绘画用纸都用此比例。(根号4)的矩形是两个方形组成的2:1的比例关系,它是室内装修材料经常应用的比例,它的特点是便于组合。(2)自由分害它是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志、审美能力和实践经验对画面进行分割的方法。这种分割的特征给人以自由感,不拘泥于任何规则,也避免了数理逻辑的生硬与单调。不过在进行这种分割时,除了追求高度的自由,还要考虑具有某种共同的要素,以服从均衡、统一的形式美法则。(3)等分割数理分割形式是从形的结构上来分析形的内在构造之间的联系。等分割则是从形与形之间的面积关系来分析图形。等分割分等量分割和等形分割。1.5统一统一总是和变化同时存在的。变化是各组成部分的区别,统一是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的组织,使其从整体到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统一的原理如下:1、接近的原理使各种不同有变化的各部分,以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来观察,距离接近的物体较容易产生结合感。各种接近类同的要素相结合,也能够得到统一。如形体的大小类同、色彩的接受、肌理造型特性的接近都容易具有统一感。2.连续的原理这个原理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和使用。把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各种不同的色彩的物体,用一根直线、曲线或者折线不断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仍能够得到统一。(图8.9)3、闭合的原理将同一个造型要素的形态,隔开一定的距离相互向内侧闭合,从视觉上得到的是另外一个整体而统一的形态,原来闭合前的单一的造型要素则被忽视了。【思考与练习】1—1为什么抽象又分为热抽象和冷抽象?请举例说明。1—2什么是平衡7平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3试述造型领域中,“秩序”的重要意义。1—4举例说明,非对称平衡构图在建筑造型中的应用和它的意义。第二节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2.1构成的基本要素(1)点的概念对于点的认识,人们通常把它视为一个最易理解的“间接经验“获取的数学符号,即作为记号而点的小标记,感知它是细小、模糊的东西。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感知到了它的很多另外的特色。如:人在广阔的环境牛(草原、海洋等)慷“点”那样的渺小感。又如:中国唐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里的“孤帆”,在此意境中,也让人充分感知到点并非仅是“小标记”的其他心理效应。通过这样的理解,可以联想到无论再大的事物,和它所处的更广大环境的对照下,都会使人产生点的感觉。因此,点应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下对事物感知的一种简略的认识。在平面设计中,点与所处平面的关系、点的量及点在平面中的位置等,即使同一个点,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里感受。当然,此“点”无论足何种形式,它相对于所处的平面首先是可见的、细小的。(2)点的心理特征(1)单点具有聚合、集中注意力的心理特征。(2)当单点位于平面或空间中心时,既引人注目,又具安稳性。(3)单点处于左上或右上时,具有强烈的不安定性;反之,则有加强动感,改变空间的视觉效果。(4)两个点距离较远时有相互吸引感;反之则有相互排斥感。(5)多点排列产生虚面的感觉,且根据不同排列方式有着不同的心理效应。有规则排列,具有稳定和秩序感;无规则排列,具有一定动感。(6)大小两点排列,小的被大的吸引,注意力会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3)点与位置一个圆点在平面上,它与平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与周围环境位置的不同,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在一个正方形平面上,一个黑圆点放在平面正中,点给人的感觉是稳定和平静。如果这个圆点向上移动就会产生力学下落的感觉。点的位置移动到左上角或右上有,都会产生动感和强烈的不安定的感觉。反之将点移到正方形的中部以下,则给人一个非常平稳安定的感觉。两个大小相同的点,放在平面内与底边平行的位置上,两个点会相互吸引,由于张力的作用会产生线和形的感觉。大小不同的两个点,放在平面内平行于底边的位置上,大的点吸引小的点,人们的视觉将会从大到小移动。多个点的近距离设置会有线的感觉,从而多点的不同安置相应会使人产生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感觉。(4)点与周围环境被周围密集的线包围或者被某些形所包围的空白就变成了点。点的密聚组合下,可以形成面,从中可利用挖空的空白来表现你所需要的形态和字体,并有一种精致的纤细感。点由于周围环境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如周围是小的点子,中间点就会显得大;如周围的点大,则中间的点就会显得小;上下两个同样大的点,上方的点显得大于下方的点。2.2线(1)线的概念与点的认知具有相似的情况,从数理概念上我们可以认为续是由点的移动而形成的。线也被理解为面的界限或面的交叉。基于点移动的原理,线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长度,没有长度则没有线。线的种类主要包括直线和曲线及前两类的组合。线具有长度,还具有方向和位置。由于它的长度、方向和位置,便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感、速度感等心理效应。(2)线的心理特征直线的特性:一般从直线得到的感觉是明快、简洁、力量、通畅、有速度感
本文标题:第一节形式美的法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6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