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程导入](运用案例和社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课程教学活动)[案例材料]价值观的大裂变1980年4月,化名“潘晓”的两位北京青年写信给《中国青年》杂志,发出了“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感慨。信发表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人生的大讨论。短短一个月内,编辑部和作者“潘晓”收到的稿(信)件达2.5万多件。同年7月《中国青年报》也应读者要求,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怎样找到前进的路标”为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的背后蕴藏着“人为什么活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由此形成20世纪80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开端。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展示了他们思考人生意义的心路历程:关于影片《沙鸥》中的沙鸥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讨论(1981年)、关于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中麦克唐纳是否等于雷锋的讨论(1982年)、关于当代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张海迪是否幸福的讨论(1983年)、关于故事片《人生》放映后对“人生”认识的讨论(1984年)、关于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是否值得学习的讨论(1985年)、关于长江漂流冒险精神的讨论(1986年)、关于希尔顿饭店招聘员工事件的讨论(1987年)、关于大学生毕业分配问题的讨论(1988年)等等。1991年12月,上海一位化名“梅晓”的大学生写信给《青年报》,就“我该怎样选择生活”提出一系列非常实在的有关“形而下”的人生问题。这封来信坦然地表达了当代青年自我选择生活的新的困惑:现代人注定要捧着灵魂生活,既不愿把它交给天使,因为这太吃亏;也不愿把它交给撒旦,因为这太卑鄙。有没有既不吃亏又不卑鄙,既完善人格又不碰得头破血流,既有价值又不失感官生活快乐的道路可走?《青年报》就此发起一场新的有关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虽然这场讨论的影响波及面小得多,但它揭示了新的哲学命题:“人怎样活得更好”,标志着20世纪90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新发展。[案例材料]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2000年3月,《北京青年报》开展了一场关于“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的大讨论。有的人认为保尔是英雄,因为保尔代表了理想主义、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有的人认为盖茨是英雄,因为盖茨运用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是当今时代的英雄形象。对于上述两种观点,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应该如何进行评价?[讨论](1)“人为什么而活?”(2)“人该怎样活着?”(3)“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人生观的三个问题: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一)世界观的科学内涵及形成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在人的生产和实践中形成的。(一)人生观与人的本质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要回答的三大问题:(1)人为什么要活着?——追求理想。(2)人生态度应该怎样?——乐观积极。(3)人生价值的评价——追求意义、价值。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二)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时社会存在物。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可都不能真正地揭示人的本质问题。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这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话包含深刻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讨论]人性是自私的吗?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首先,本性是指人天生的本来就有的自然之性,是不学而能、与生俱来的属性活特征。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本能。其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放映。每个人道德境界是受社会环境及教育、阅历和个人修养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自私或自私行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再次,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自私的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氏族公社的领导者平等参加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没有特权,还没有自私和财产的观念。只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才产生了永无止息的、日益膨胀的“贪欲”,自私之心占了上风。返人类社会后也不会像狼孩那样,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而是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四)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要回答有关人生不同层次的问题,它是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主要方面构成的思想体系。人生观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主要方面体现出来的。为了理解人生目的,有必要对目的作一番考察。从字源看,甲骨文、小篆体的“目”:像眼睛形,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其本义是眼睛,作动词是“看”;“的”:箭靶的中心。“目的”二字合起来,其意思便是:瞄准靶子的中心,有的放矢。后来才被人们引申为行为主体预计达到的行为结果。(一)人生目的的内涵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合人生追求。(二)人生目的是人生观核心人生目的是人社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可见,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反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具体说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案例材料]鲁迅的选择鲁迅早年从医,有一次,他在电影上看到有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抓住杀头示众,围观的一大群中国人,对此却无动于衷。这深深触动了年轻的鲁迅,他认为,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全,也只能做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合看客。他决定不再学医,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是改变国民的精神。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练意志,进而奋发拼搏并持之以恒。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历史上合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其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坎坷。3、人生目的决定所采取的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合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三)摈弃几种错误的人生目的1、利己主义的人生目的这是一种把个人利益作为行为原则的人生目的。利己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它的广泛流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者往往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使人自保、自利,人为了自保、自利而采取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它提出的口号是“利益是我们唯一的推动力”。利己主义是一系列狭隘的、错误的人生目的的基础。利己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在判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把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利益合他人利益之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以个人为本位,以利己为目标,把社会整体利益合他人利益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合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人都以利己主义为人生目的,就会危及社会的存在,更谈不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承认,这种利己主义人生目的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受其影响较深的一些同学往往被大家评价为自私的人。通常,他们喜欢自我为中心,爱占便宜吃不得亏,渴望被人帮助却不愿意帮助人,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2、享受主义的人生目的这是一种把人生当作满足生理需要的过程,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的物质享受。尽管享受主义人生目的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但是很早就存在。《列子·杨朱篇》描述了中国早期的享乐主义人生目的,它说道:人生苦短,终归一死;“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顽亦死”。且人一旦死去,都是白骨一堆,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所以不如在有限的生命期间,尽情行乐,满足口、目、鼻、耳、体、意的欲求。在西方,享乐主义影响持久,并形成了一种理论体系。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把利己主义作为享乐主义的思想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而感官的享乐则是利己的具体表现,因此他们断言“快乐就是幸福的生活开端与归宿”,并提出了“快乐是至善”的学说,甚至认为人生的享乐“应当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在大学生中,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沉湎于物欲享受,在物质条件上盲目攀比,逃避艰辛的学业,甚至不顾父母的承受能力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这些都是享乐主义人生目的的具体表现。3、实用主义的人生目的这是一种对个人的有用性行为一切准则的人生目的。实用主义者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道德无准则,完全是随心所欲的“自由选择”。詹姆斯说的“有用的就是真理”,就是真理工具化的典型表现。这种人生目的把“实惠”作为人生信条,认为人活着就要讲实惠,对自己没用的就是不正确的。实用主义把人生看成赌场,主张用投机、冒险的手段达到人生目的。然而,对个人有用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东西;对个人有用的东西或行为,不一定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利。比如:制假贩假对于人利益的实现是以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损失为代价的。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谋求个人利益,人类社会将居为兽行的演练场。实用主义人生目的在当今世界青年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市场。看看我们周围的某些同学,他们对集体活动退避三舍,对社会公益活动视若无睹,对个人道德的完善嗤之以鼻,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对我有啥用”,从他们的行为方式中,不难看出实用主义人生目的的痕迹。4、存在主义的人生目的存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人生哲学流派。存在主义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命题,认为个人首先存在,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全自由地、绝对地、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本质,造就了自己。存在主义的人生目的推崇绝对的自由,认为自由是价值的基础,选择是价值的来源,人自己安排自己,只对自己负责,没有义务去恪守道德准则。自然、社会总是与人为敌的,人生是没有尽头的悲剧。一个人只有完全无视他人时,才是完全自由的。当自己的自由受到他人限制时,他人便成了自己的地狱。对存在主义略加剖析就会看到,存在主义所谈的自由是一种虚幻的自由,所谈的存在也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固然,人人都向往自由,但是,人的社会属性使人的存在必然表现为社会的存在,人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社会的烙印。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历程,在我们的人生行为、人生抉择和思想意识中,点点滴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周围的其他制约因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完全独立的
本文标题: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6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