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结构(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1、背景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①新中国的成立。②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时期。③新政权刚建立并不稳固,目的: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①《共同纲领》规定:实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②《1954年宪法》:规定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③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作用: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3、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①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②收回教育主权。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④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作用: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⑤办学体制: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小结:党和政府兴办教育的措施:1、制定人民教育方针。2、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3、建国初期的教育成就: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二、文革时期的教育1、“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⑴学校“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⑵高等学校停止招生;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教育革命”内容:(1)管理体制:“工宣队”“贫下中农管委会”(2)教学体制:“开门办学”,缩短学制;(3)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七.二一工人大学”(1968)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0)(4)教育革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3、“文革”对教育的危害:二、文革时间的教育①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②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③我国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④使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工农兵学员在上课材料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的主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出的代价,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瑕的青少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中,也许获得了某种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一个无可回避和无可补救问题是: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想、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会。——冯牧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⑴恢复高考(1977年);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⑵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83年邓小平)⑶加强教育立法、依法治教: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4)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恢复发展教育的措施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成就: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各类教育跨上新台阶: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教育实行普教和职教并举,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成绩显著;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学位条例》1981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4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9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年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思考: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⑴“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⑶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⑷教育确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⑸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文革”以及新时期教育不同状况的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结合书本,结合材料,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科教兴国”2、提出: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3、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基地。4、主要内容: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⒈提出背景:①“文革”结束,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②恢复高考及教师地位的提高。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④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5、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全面落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国家的繁荣昌盛。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①“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②¨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创办③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⑤2.关于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A.其指导方针是教育要“三个面向”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C.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扫除了文盲3.倡导“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刘少奇D.周恩来BBC4.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在A.建国初期B.“文革”前夕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5.下列不是发生在“文革”中的是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教育革命C.全国高校停止招生D.恢复高考6.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①现代化②人类③世界④未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DBC7.“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A.中共“十五大”上B.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C.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D.中共“十三大”上8.下列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建国初期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B.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C.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D.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9.下列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是①《义务教育法》②《教师法》③《未成年人保护法》④《学位条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AB10.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建国初期B.“文革”期间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11.毛泽东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在A.1949年B.1954年C.1957年D.1965年12.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是在A、建国后初期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C.“文革初期D、“文革后期13.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直接原因是A、知识青年缺乏劳动知识B.“文化大革命”的需要C.面临中学毕业生就业压力D.劳动人民要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CBCA14.党和政府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B.借鉴国际惯例C.改革开放的需要.D.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15.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是在A.1976年B.1977年C.1978年D.1979年16.“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哪一文件有关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199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ABD17.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重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进人高速发展时期的举措是A、实行群众推荐的招生办法B.派工宣队进驻大中专院校C.实行大规模扩招,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D.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促进法》18、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会议是A.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B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C.中共八大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CA19、下列教育法规中属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的有a《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f《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AabcdefBacdefCacdDacdeD20、下列对“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次“教育改革”开始于《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的发出B.此次“教育改革”严重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C.此次“教育改革”给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D.此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C
本文标题: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7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