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
必修二第1页共2页第七单元过关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4分,共80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定历史条件”是指()。①俄国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经过一战,物质极为匮乏②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要任务是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③苏俄人民拥护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迫切希望在它的领导下打败国内外的反动敌人④十月革命后苏俄具备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过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彻底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5.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6.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可见这一政策从根本上()。A.调整了经济结构B.稳定了社会秩序C.符合了经济规律D.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7.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所说的“改良主义”是指()。A.实施固定粮食税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允许资本家经营D.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8.下列各项属于新经济政策规定的是()。①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②允许私人资本等多种经济形式存在③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④主要消费品实行配给制⑤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矿产、油田、森林等A.②③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②③9.在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是()。A.农业领域B.流通领域C.工业领域D.分配领域10.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B.新经济政策实施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建立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1.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B.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颁布1936年宪法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2.苏维埃俄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最早出现在()。必修二第2页共2页A.俄国十月革命中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C.新经济政策实施时D.斯大林统治时期13.“斯大林模式”的合理性是()。A.国家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B.经济建设必须集中全国的力量C.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危机D.高度集中符合社会主义原则14.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A.经济权力高度集中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15.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6.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17.下列对于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没有突破旧的经济体制②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④根除了苏联经济体制积存的弊病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8.因为与美国进行争霸活动而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是()。A.斯大林的工业化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19.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20.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比较大C.注重经济改革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石惠莲《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几点认识》材料二美国的经济政策实际上一直在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之间徘徊,克林顿执政后,选择了以“行动主义”为原则,综合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各经济学派之长的“克林顿经济学”,从而促生了“新经济”的到来。……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陈宝森《评克林顿政府国内外经济政策》材料三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银行破产,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AIG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巨人接二连三倒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的世界金融体系出现了许多问题。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让“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的主要原因。(4分)必修二第3页共2页(2)简要说明克林顿执政时期(1993~2001年)美国是如何“靠变革而繁荣的”?(8分)(3)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或经验,谈谈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8分)第七单元过关测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ABBB6—10:CBACB11—15:BBADD16—20:ADCA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石惠莲《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几点认识》材料二美国的经济政策实际上一直在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之间徘徊,克林顿执政后,选择了以“行动主义”为原则,综合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各经济学派之长的“克林顿经济学”,从而促生了“新经济”的到来。……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陈宝森《评克林顿政府国内外经济政策》材料三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银行破产,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AIG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巨人接二连三倒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的世界金融体系出现了许多问题。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让“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的主要原因。(4分)新经济政策采用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2)简要说明克林顿执政时期(1993~2001年)美国是如何“靠变革而繁荣的”?(8分)变革:倡导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繁荣:美国经济长时间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出现并迅速发展。(3)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或经验,谈谈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8分)原因: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必修二第4页共2页应对措施:无论从个人、政府、国际社会等任何一个方面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8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