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05、劳动力流动解析
第5章劳动力流动本章要求•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多种形式流动,反映了技术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改变•学习和掌握劳动力流动理论•认识今天劳动力流动的趋势、特点5.1劳动力流动理论•5.1.1什么是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本质上,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的自主寻优选择行为。劳动力流动会发生相应的直接或间接流动成本、付出心理代价。但流动者预期可以在长期内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劳动力流动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5.1.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1)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劳动力变成商品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在法律上平等劳动力所有者在让渡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的保障制度•4)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5.1.3劳动力流动的形式•1)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2)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从第三产业中含金量低的行业向含金量高的行业流动•3)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4)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动•5.1.4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动力合理流动有三层含义:•一是流量合理:如流动的农村人口真正是农村劳动力力的剩余量;•二要流速合理:劳动力流速要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与三大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三要流向合理:减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1)实现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2)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3)避免劳动力的积压浪费•4)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1)实现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劳动得以实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劳分配。社会化大生产中,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劳动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的,劳动力流动就能使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得到不断调整,由不平衡逐步走向平衡协调,从而保证经济的发展。•2)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和企业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要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流动的渠道逐渐畅通,使得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劳动力,通过流动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做到人尽其才。•3)避免劳动力的积压浪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统包统分、终身固定的劳动制度,劳动力进了单位除了组织调动外,既不能被辞退流出,也不能主动辞职流动,劳动力只能进不能出,企业缺乏活力。其结果是单位的劳动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闲置起来。而近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积压的劳动力得到释放。•4)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劳动力可以流动,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的根本体现。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最根本的是要承认和允许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流动。如果劳动者不能选择合适的职业,不能进行交流,那就剥夺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劳动者就成为受人支配的、依附于他人、丧失独立人格的人。劳动力可以流动就意味着劳动者具备了劳动力所有权和人格主体的资格,劳动者的地位也就大大提高了。•5.1.5劳动力流动模型•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指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以现代化城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是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以落后的农村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状况。•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较低,工资率较低;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工资率较高。现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0LL1L2L3AWMPLOW是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OA是农业部门的实际工资•刘易斯的劳动力剩余模型,充分说明工业部门是吸引劳动力的源泉,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带来农业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的进步。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刘易斯模型的缺点是:认为农村有剩余劳动力,城市不存在失业;认为城市部门在吸收完农村的剩余劳动之前,工资率是不变的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他们认为,应该充分注意农业的进步。当农村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时,现代工业部门所需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就不会具有完全的弹性,而是具有有限的弹性,因为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部门的工资率也在上升,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增加•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三个阶段:•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示意图。•图中,W——W’、Q——Q’代表农业劳动工资率。QRWW’XCKBADPOQQ’R•第一阶段(A→P)为劳动力的生产率为零,他们“劳动”的“产品”为“X—C”,即不生产任何产品,但他们得到的却是根据社会道德标准确定的“制度化工资”W——W’。他们是农村绝对的剩余劳动力,把他们转移出农村不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任何损失。•这正是“刘易斯模型”研究的结论。•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后,进入第二阶段,这阶段的劳动力(D→P)生产一部分农产品(C—R),但是其产品不足以自己消费(因为他们的工资率仍然高于他们的贡献)。他们是农村中相对剩余的劳动力。他们向城市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否则,他们转移出去之后,不仅不能向城市做任何贡献,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只有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足以保证农村和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要之后,这部分相对剩余的劳动力才能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第二阶段的劳动力完全转移出去后,进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农村的劳动力,实际上已经同城市现代工业劳动力一样,农业已经现代化,农业工人的工资已经完全同城市一样具有竞争性。这时,城市现代工业究竟能不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完全依靠现代工业竞争能力了。•3)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劳动力转移决策不是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是取决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简单地做出迁移到城市的决定。•教育与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动机或倾向呈正相关关系。•超过基础教育范围,过分扩张中、高级学校,会加剧国内迁移,进而促使城市失业率上升。•一国经济由“农业部门”、“城市中的传统部门”、和“工业部门”(城市中的现代部门)所构成。现实生活中,农村劳动力很少直接进入现代部门,他们大量进入的主要是城市传统部门。这些部门是使用劳动密集方式和简单技术小规模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它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小私有制;•第二,资本有限;•第三,就业者文化技术水平有限;•第四,劳动生产率低;•第五,福利极差。•政策建议:发展中国家应注重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5.2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及决定因素•5.2.1劳动力流动的类型•1)企业内部的流动•2)行业之间的流动•3)地区之间的流动•4)在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5)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6)国家之间的流动•5.2.2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1)年龄因素•2)教育程度•3)迁移距离•4)职业与技术等级•1)年龄因素年龄组男性(%)女性(%)25-3433.331.635-4421.216.945-5412.911.41975年-1980年美国县级间的迁移率为什么年轻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呢?首先,他们有较长的工作年限,能享受到新的地区新的职业,所带来的比原来地区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待遇。其次,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离开家庭朋友和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寻找职业的心理成本增大,也就是使得他们从流动中获得的纯收益降低。•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越高,流动可能性越大。“破万卷书,行万里路”•3)迁移距离•4)职业与技术等级一般来说,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流动性要比熟练工人的流动性小得多。5.3劳动力的区域流动•5.3.1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劳动力要素的输入和输出,是一种以寻求比较利益为目的的要素禀赋在国际间的转移或让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本质:人力资本流动。•政策导向:输入高级专业人才和紧缺行业的熟练劳动力,输出一般性劳动力和非紧缺行业的熟练劳动力和紧缺行业的非熟练劳动力。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影响•(1)对劳动力输入国的影响•如果输入的移民若教育程度高,输入国不费投资,便增加了人力资本储备。•输入教育程度低的体力劳动者,在输入国的体力劳动市场上,有可能原有的供需均衡。•长远地说,体力劳动者移民对输入国的消费者是有益的。•这种移民也使体力劳动的雇主受益。•(2)对劳动力输出国的影响•不利影响:•人力资本存量下降,陷入智力外流怪圈•有利影响:•第一,从国外流回的高收入外汇,增加输出国的国民收入和外汇储备;•第二,移民回归是将带来他们在国外积累的财富、技术和经验,以抵消出国时带走的人力资本,甚至可为本国增值人力资本;•第三,会传递消费示范,从其亲属开始改变本国居民的消费方式,是消费需求更有弹性。•5.3.2国内劳动力的地区流动•劳动力地区流动: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1)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形式•2)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牵引•3)人力资本的地区转移•4)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1)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形式一、城市服务业对农民开放。改革前,由于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进城务工或经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方面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成功,农村集贸市场空前活跃,农产品迅速进入商品化轨道,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流动的意愿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城市的商品业服务业体制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循环,农村劳动力突破城市封闭,大量进入城市,以填补城市各种功能空缺的方式到城市寻求他们新的生存空间。二、劳动力流向,呈现多元化的走势随着城乡经济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结构性冗员被释放出来,引起各种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就业机制的转换,资本要素主体、企业与劳动要素主体、劳动者之间的矛盾通过市场加以化解。不仅有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也有城市下岗职工到农村去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2)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牵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向沿海地区迁移,原因是多方面的,集中投资倾斜是重要因素。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经济特区,以及其后相继开放的沿海十四个城市,他们享有各种优惠政策,既相对增加了这些地区地方财政的收入,也提高了企业内部积累投资能力和居民的储蓄能力。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各种优惠政策,吸收了大量外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人力资本的地区转移迄今为止,我国为了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不断抽调大批文教科技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支边”“援藏”,每年都有高等院校毕业生,到这些地区工作。此外,政府还通过多种形式为西部地区定向培养高级专业人员,这种“智力支边”对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有产生了直接重要的促进作用。•4)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为城市经济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加快城市化一体化进程消极影响:①以及增加城市就业压力②影响城市经济的资本积累③阻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④阻碍消费品工业的发展⑤影响农业本身的发展。本章小结•(一)本章重点•1)什么是劳动力流动?•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3)劳动力流动的形式•4)劳动力流动的三个理论模型•5)国内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二)本章关键概念•劳动力流动、区域流动、刘易斯模型、移民与迁移•(三)思考题•1)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各什么特点?•2)三个模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在今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这些模型有什么政策意义?
本文标题:05、劳动力流动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8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