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七章思维的发展(智力)
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智力理论•智力测验•智力发展的相关理论•儿童的创造力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的因素论•智力的结构论•皮亚杰的智力理论•多重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认识能力的综合。智力不是由单一因素组成的,而是由多个因素、多个层次组合而成的复杂结构。智力的因素论•二因素论和三因素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二因素论斯皮尔曼认为智力是由普遍因素(G)与特殊因素(S)组成。普遍因素贯穿于所有的智力活动中。特殊因素只表现为一种特殊能力。完成某种任务时,需要两种因素的参与。•三因素论桑代克认为智力是由多种特殊能力(抽象智力、具体智力、社会智力)组成的。抽象智力:处理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能力。具体智力:处理事物的能力。社会智力: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卡特尔发现普遍因素(G)不止一个,而是两个,即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有的普遍因素(G)可以参与到几乎所有的活动中(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知觉、运算、记忆等)。这些智力是先天的,不依赖于学习。•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是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是习得的能力。(词汇与计算)•流体智力14随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晶体智力衰退较慢,有时还会增长。智力的结构论•智力二维结构论•智力三维结构论智力二维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施莱辛格与格特曼提出二维结构论。第一维:言语、数、形(空间)的能力第二维:规则应用能力、规则推理能力、学校测验成绩。•智力三维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三个维度去分析。第一维是操作(智力的实现过程和方式);操作主要包括:认知、记忆(短时与长时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第二维是内容,即智力操作的对象。•包括:图形(视觉与听觉)、符号、语义、行为•第三维是产物,即智力实现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涵等。•智力由4、5、6的积组成为120中基本能力,后增加至180种。皮亚杰的智力理论•心理的机能是“适应”。智力是对环境的适应。“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积极的。•智力活动的实质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和改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即图式。•智力结构发展阶段感知动作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感知动作阶段(0-2岁)认知的发展建立在感知与运动动作的基础之上。从动作开始,婴儿通过六个阶段。在这些子阶段中,婴儿的动作目的性越来越明显。在最后一个阶段,儿童形成心理表象,能模仿别人过去的动作,通过在心理上把以前获得的图式与知识结合起来,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新手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的操作”包括词,是基本特征。表现在儿童的延迟模仿和想象和装扮游戏中。在游戏中用一种物体象征另一种物体。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物是怎么样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获得心理运算的能力。这种运算是可逆的。儿童已经懂得某些规则,能进行逻辑和量的推理。儿童能随意从一种观点移至另一种观点。能合情合理地评价事件。儿童已有数与量的守恒,能对具体的物体排列与分类。但其思维仍局限于当时当地的具体运算,不能对抽象的概念、命题或想象的事件进行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这一阶段时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策略,思维与推理高度灵活,能触类旁通,能从许多角度看问题。能思考假设的问题。能系统地寻找答案。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Gardner,1993)智力类型反映该智力的任务•言语智力读书、写论文、语词理解•逻辑-数学智力解数学题、逻辑推理•空间智力找方向、看地图、放置物品•音乐智力唱歌、作曲、音乐作品欣赏•身体-运动智力跳舞、打球、协调性活动•人际智力理解他人行为、动机和情绪•自省智力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能力•自然智力对自然界的认识•小结:智力内涵的新认识从传统的统一智力观到独立的多维智力观从只有内部结构维度的认识到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认识从外显智力观到内隐智力观:从“智力本来是什么”到“现实中人头脑中的智力是什么”从重智力活动结果的认识到着重智力活动过程的认识智力测验•智力测验是确定个体间智力方面差异的心理测验•比奈-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瑞文推理测验•威克斯勒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及其助手西蒙联名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由此,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B-S量表)问世。这套测验由30个从易到难的题目组成。•1908年,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量表的测验项目增加至59个;以智力年龄(mentalage,MA)来确定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按年龄对测验项目进行分组,每个年龄组设计了6个测题,每通过1个测题代表2个月的智力年龄。斯坦福-比奈量表•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在修订比奈量表基础上,于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比奈量表(S-B),共有90个项目。•斯-比量表经历了1937年、1960年、1972年、1982年以及1986年的修订,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智力测验。适用的范围自2岁至14岁,另设计了普通成人组和优秀成人组测题。•采用了智商概念,作为比较智力水平的相对指标•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比率智商可用来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聪明程度进行比较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第一,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两部分。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分别又有分测验,比如WISC-R中,言语量表包括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数字广度六个分测验;操作量表包括图画补缺、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组、译码、迷津六个分测验。除了可以计算全量表的智商外,还可分别计算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第二,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某一被试的离差智商是视此人的测验分数与其同龄被试测验分数分布曲线上的均数的离差大小而定的。即被试的分数处于同龄标准化样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离差大且为正数,则智商高;而离差大且为负数,则智商低。•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的评价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缺陷,它以个体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来代表此人的智力水平,既简洁明了,又客观科学。智力发展的相关理论•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贝利用贝利婴儿智力量表、S-B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测验分数在13岁以前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6岁变化不大,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同年龄IQ的相关•年龄691218•3.57.53.36.35•6.80.74.61•9.90.76•12.78•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1)婴儿时期的智力测验结果不能很好预测以后的智力。由婴幼儿时期的智力测验内容与儿童时期的智力测验内容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前者注重对婴儿手的灵活性、视觉与听觉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测查,而后者则强调言语、抽象、问题解决和推理等能力。•(2)过了婴儿期,不同年龄儿童的IQ之间的相关存在着显著正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相同年龄间隔间的IQ相关呈增加趋势。7岁儿童的智商比6岁儿童高;从8岁到10岁,年龄增长2岁,智商在增加,从9岁到11岁,年龄也增加2岁,智商也在增加,但一般来说后年龄阶段智商增加比前一阶段快。•(3)就同一名儿童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商亦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大多数儿童的智商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动。•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1)男女两性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而且男女两性的智力可能各自存在着优势领域(女性擅长言语表达、形象记忆等,男性则长于逻辑思维、空间推理等)(2)从IQ分数的性别分布上来看,男性智力的变异大于女性,在智力分布的两端(即特别聪明和特别愚笨),男性均多于女性•(3)许多智力测验在编制和修订时都会尽量删去那些存在性别差异的项目,但实际上,保留下来的项目未必具有性别上的公平性。•比如,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对男性有利的有5个分量表(常识、理解、算术、填图、积木图案),而对女性有利的却只有3个分量表(类同、词汇、物体拼组)(郑日昌,1987)。•(4)即使男女两性真的在智力测验上表现出差异,也可能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所引起的。•比如,在小学阶段,男孩和女孩在数学上旗鼓相当,但到了高中,男性略有胜出,到了大学则占明显优势。汉森等(Hansen&O’Leary,1986)认为,这一差异很可能是由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归因方式而导致的。儿童的创造力•超常儿童•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的培养•超常儿童超常儿童的表现定义:是指智力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同龄儿童的平均状况,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智商分数在130以上的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心理发展历程一样。但是发展速度要快得多。•具体表现认知能力强。(长时间注意、观察敏锐、记忆力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解决问题有独创性)人格表现积极。(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寻找答案、自信心强、不易受干扰、能自觉进行自我调控)•超常儿童的成因优越的自然素质(大脑功能强)良好的早期教育(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活动)•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学会理解、宽容、合作)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高难度作业,鼓励创造性学习)对超常儿童的指导还应考虑到他们的成长过程的类型差异,因人而异。创造力的表现定义: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和其他相关的心理活动,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九点问题”●●●●●●●●●要求用四条连续的直线将9个点连起来。你还能用更少的线吗?•创造力的评判标准新颖性、价值性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研究表明,纯粹的智力水平不能用来鉴定或语言创造力的高低,高创造力的儿童,多数智商在120以上,但也有一些高智商儿童,创造水平却很低。高智商不一定有高创造力,只要具备中等程度以上智力水平的儿童,都有发展创造力的可能性。“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儿童创造力的表现学习活动中的创造力(语文教学中的想象、假设作文;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自编应用题,如巧分四边形)艺术、科技活动中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一、鼓励儿童表现创造性。要求:教师自身是否有创造意识和是否鼓励儿童表现创造性至关重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二、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非常重要。其中,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极为关键。(语文教学中词的联想;数学的不同验算方法、自然课的物体新用途等等)•三、传授创造技法检查提问法(加一加,扩一扩等)类比模拟法,用创造的客体与某一类事物进行对照,从而获得有益启发的方法。(从茅草到锯子;从袋鼠到母子雨披等)
本文标题:第七章思维的发展(智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9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