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14页第七章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人际关系等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第一节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一、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关于群体动力的研究,最早起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1890—1947年)。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场”是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根据“场”理论,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即: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用公式表示则为:B=F(P·E)其中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勒温关于“场”理论最初只限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1933年他移居美国后,把“场”理论应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groupdynamics)概念。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勒温在他的著作《群体动力学的新领域》、《群体决策和社会变革》中,用“场”理论和力学的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群体对个体能发生巨大的影响,个人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群体动力”理论不仅对于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并且对于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在群体动力论发表之后,勒温和他的学生在1945年建立了“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对于影响群体行为诸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构成了组织行为学有关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基本内容。勒温首创的群体动力理论,是从动态和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群体冲突和人际关系等等。群体动力既是上述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二、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的概念勒温认为,人们结成的各种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各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因此,群体的行为并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的简单的算术和,而会呈现出一个新的行为状态。通过协作活动所产生的力第2页共14页量,会超过各个人单独活动的力量总和。这就是群体的作用。它有将个体力量聚合成新的力量的功能。正是这种群体的作用,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群体规范的影响、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等。据心理学家研究,从事简单、熟练的工作,个人与群体成员共同作业时,成就动机受到激发,会转化为竞赛动机,希望自己的作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从而提高作业效率。例如从事包装,各自独干,互不相干,同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相比,后者工作效率高。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在另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当个人所从事的是比较复杂而又没把握完成的作业,或者他对完成作业还缺乏熟练技巧,在这种情况下,有他人在场,反而会对其工作效率起妨碍作用、干扰作用。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这就是说,有他人在场,有利于作业简单并已掌握熟练动作的工作提高效率,却不利于未掌握熟练技巧的复杂作业、思考性工作和学习新技术效率提高。!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这一心理现象告诉我们的管理者,要根据作业任务的简单与复杂的程度,人们对作业的熟练程度,以及工作场地的可能条件,妥善地安排集体劳动或个别劳动,以利于社会助长作用的出现,减少社会抑制作用的出现。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又可以把这两种作用分为观众效应和共同活动效应。前一种实验程序是当一个人工作时,有一个或若干旁观者在一旁观察他的行为;后一种实验程序是当一个人工作时,其他人也在一旁作同样的工作。下面分别谈谈这两种效应。三、观众效应与共同活动效应1.观众效应简单的动作反应有明显的社会助长作用。1925年特拉维斯(L.E.Travis)做了一项完成追视盘任务的实验,实验者要求被试者手里拿着一支铁笔,跟踪一个旋转圆盘上的目标。如果在圆盘旋转时铁笔离开了目标,就算一个错误。最初让被试者连续几天进行练习,使反应动作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然后把被试者带进实验室,让他单独做5次实验后,再让他在有4—8名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在场情况下做10次实验。事先告诉这些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的任务只是默不作声地注意观察被试者的工作。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者的工作成绩当有人在场观察时比单独工作时有很大提高,即错误率大大减少,甚至在单独工作时达到的最高成绩也低于有人观察时的成绩。这表明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观众效应”。1963年伯格姆(B.o.Burgum)和莱尔(D.J.Lehl)做了另一项实验。被试者是美国国民警卫队学员。每个被试者都分别坐在分开的房间里,他们面前有一块信号板,信号板上呈圆形安装着20盏电灯,电灯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开亮熄灭,每分钟转动12圈。按随机的间隔,电灯有一次不规则的闪亮,1小时内平均有24次不规则的闪亮。被试者的任务是在出现不规则闪亮时发出信号(例如按一下电钮)。对被试者进行了20分钟的强化训练,稍事休息之后,让他们在135分钟内监视信号板。一组被试单独做这项工作;另一组被试者则告诉他们,有一名军第3页共14页官将随时到房间里来观察他们的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在有人观察的情况下被试者的工作成绩比单独工作的被试者高34%,而在实验将近结束时,受到监督的被试者工作成绩比单独工作的被试者高出一倍。这同样也证明了社会助长作用的存在。但是,在另一些实验中也发现相反的情况。例如1933年珀森(J.Pessin)进行的一项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大学生,让他们分别在单独与有别人在场情况下学习无意义音节单词。实验的结果表明,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被试者平均要经过11.27次才能学会有7个无意义音节单词,而单独学习平均只需9.85次,而且学习的错误率也是别人在场高于单独学习。另一项手指迷津学习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情况:单独学习平均错误率为33.7,而有人在场时的错误率平均为40.5。这就是说,群体行为产生了社会抑制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什么情况下产生社会抑制作用呢?一般来说,这与作业的性质和人们的熟练程度有关。如果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能熟练地完成作业,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社会助长作用。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2.共同活动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F.H.Allport)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哈佛大学的一些学生。实验设计了特殊的情境,1间大家公用的房间和5间隔开的房间。这些大学生有时一起在公用的房间里、有时单独在隔开的房间里做各种作业,作业的内容包括算术乘法、删掉一些元音字母、辨别双关图形、辨别物体的气味、判断物体的重量、进行自由联想以及评论某些古代哲学家的观点。实验的结果表明,辨别气昧、辨别双关图形、判断重量等作业的成绩大家在一起比单独一人时更高,而对哲学家观点的评论则单独一人比大家在一起时质量更高。这项实验也同样表明,无论是观众效应还是共同活动效应,都可能有时表现为社会助长作用,有时表现为社会抑制作用,而发生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的原因都与作业的性质以及人们完成作业的熟练程度有关系。!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这两个概念对于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管理人员要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人们的不同熟练程度等,分别安排集体劳动或个别劳动。第二节群体现范与压力一、群体现范1.群体规范的概念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它对群体成员的行动有着重大的影响。但规范与标准不同,它并不是规定其成员的一举一动,而是规定其成员行为可以接受和不能容忍的范围。群体的规范可能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例如企业的岗位规范、标准的操作规程等。但大部分规范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例如在不同的组织中,对于会议开始的时间会形成不同的规范。在一个组织中规定10时开会.这意味着10时全体人员会准时到会;在另一个组织中10时开会意味着10时人们从办公室出发,正式开会可能在10时10分或20分。尽管10时开会在这两个组织中有不同的含义,但规范一经形成,都会有效地发挥其第4页共14页作用。2.规范的形成群体规范,特别是非正式群体的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一致性,这表现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情绪和态度的统一。在群体成员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会发生一种类化过程,即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这是由于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出顺从造成的。在模仿、暗示、顺从的基础上会形成群体的规范。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的实验说明了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实验在暗室内进行。一个被试坐在暗室里,面前的一段距离内出现一个光点,光点出现几分钟后熄灭,然后让被试者判断光点移动多远。实际上,光点并没有动,但在暗室里看光点,每个人都会觉得光点在移动。这是心理学中典型的视错觉实验。这样的实验进行几次,每个被试者都建立了个人的反应模式。有的人觉得光点向右上方移动,有的人党得向左下方移动,有的人认为是向下移动等等。每个人的反应模式都各不相同。随后,让这些被试者一起在暗室内看出现的光点,大家可以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判断。实验反复进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对光点移动方向的判断逐渐趋于一致。这就是说,群体的规范代替了个人的反应模式。这种规范的形成,显然是受了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的影响。实验继续进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把这些被试者重新分开单独作判断时,每个人并没有恢复他原先建立的个人反应模式,也没有形成新的反应模式,而是一致保持群体形成的规范。这表明群体的规范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甚至这种约束并没有被人们意识到。此外,谢里夫还做了许多其他有关知觉判断的实验,如判定线段的长度,矩形的大小及准测壶中的豆子的数目及木板敲打的数目等。比较大学生单独做被试时与多数人一起做被试时所做答案的差异,也发现被试者个别被测试时,其答案的差距很大,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但在群体状况下的答案趋向于某一标准,偏离标准的状况极少。这种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于现实存在的群体的状况。梅奥等人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发现,工人的群体各自有其行为的统一准则,对事情的对错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看法,对于生产的速度,一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定的标难。比如,要求大家既不可太勤快,某人的工作量不可超过一般人太多;也不可太懒惰,过低于—般人的工作量,否则将会受到旁人的指责和冷落。可见,在人们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种将外界事物的经验格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倾向。这种格式化、模式化和标准化的东西一旦被确定下来,便成了群体规范。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如果符合这种规范,群体就会加以肯定;而当成员偏离或破坏这种规范时,群体就会运用各种纠正办法,使其回到规范的轨道上来。在管理工作中,应了解群体的规范,研究树立积极规范和克服消极规范的措施和方法。3.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现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评价判断功能。群体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因此人们可通过它,对各种言行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由于各个群体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规范,所以对同一种行为,不同的群体将做出不同的评价。偷盗为一般群体所不齿,但在盗窃群体中,却被视为“正当”、“勇敢”之举。第5页共14页(2)行为导向功能。群体规范指示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并限定了人们活动的范围。这就是说,群体规范使群体中的个人了解到,为满足个人的某项需要,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3)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首先,一个群体要生存必须在言论和行动上保持相当的一致性,群体现范是做到这一点的保障。它通过对成员行为的评价和奖惩来统一其步调。其次,规范
本文标题:第七章群体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9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