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七章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作业《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承德宽城二中于海明-1-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二、教案课题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授课人于海明学校承德宽城二中于海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增强消防安全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2、探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仪器、药品烧杯、药匙、镊子、试管、白磷、红磷、开水、棉花球、酒精、蜡烛、小木条、煤块、酒精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展示幻灯片,火箭发射和消防官兵扑没大楼火灾[提问]大家看完这两幅图片想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板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观看联想][回答]燃烧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从而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2-[活动探究,求索新知][讲解]前面我们讲过许多燃烧反应,如铁丝、硫、碳在氧气中燃烧。[提问]你能讲一讲燃烧的特征是什么?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呢?[归纳]燃烧的定义和特征一、燃烧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交流讨论]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回答提问]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参与并加以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燃烧现象(发光放热)和有新物质生成两方面讨论燃烧特征。使学生在吸收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归纳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提问]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燃烧?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的猜想的依据。[板书]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讨论回答]讨论、猜想、交流、汇报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学生可能提出各种燃烧条件,教师参与讨论,对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言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制定方案,设计实验][布置任务]我们的假设要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先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生师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分组实验,观察感知][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出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实验:(1)分别用棉花球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上点燃。(2)点燃两支蜡烛,在其中一只上罩一个烧杯(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煤块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3-[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倾听][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回答过程中得出的答案,进行适当指正,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交流讨论][思考并回答]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一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让学生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处理分析能力。[改进实验,深入探索][提问]这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小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才能燃烧。[板书](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提问]此实验符合环保要求吗?能否设计改进实验?展示改进实验[思考回答]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2、怎样使水中的白磷燃烧?[交流讨论]不符合环保要求,并讨论改进实验的优缺点树立学生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展火三角,巩固新知]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感受、理解、记忆。深刻体会,巩固加深。强化新知。为灭火原理作好理论准备。[突显火灾,引入灭火][过渡]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当火灾发生时,无处逃生的人们最希望什么?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点拔]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观看,感受。引起内心的震动。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辩证看事情,掌握原理,知识就能造福人类。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认识。甲乙丙-4-[师生互动,一显身手][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然后交流、讨论得出其灭火所用原理。[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迁移运用]老师出示灭火事例,学生选择合理方法,指出其原理。学生学以致用,勇显身手,灭火成功。[学生甲]用水浇灭火;[学生乙]用嘴吹灭火;[学生丙]用剪刀剪掉烛芯灭火;[学生丁]用烧杯罩灭火;[学生戊]用湿布盖灭火;……思考回答。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归纳原理,防火自救]教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板书]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提问讨论]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介绍火灾自救办法。汇报结果加深理解学生掌握原理与方法讨论、观看、学习。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报效祖国。[消防安全,防患未燃]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认识灭火器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于未燃。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回顾总结,整理新知]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师生回顾,总结。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知学习的乐趣。[板书设计]第七章课题1燃烧与灭火-5-练兵场:1、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2.1995年12月8日,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的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移;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3、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火。)这一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请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注:1、培训后设计比培训前设计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贴近实际,使学生更加明白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得出,培训前设计是由老师直接说出,并没有注重探究,培训后设计注重了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的操作能力,并且有效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探究。3、燃烧条件实验,培训前设计只是告诉学生实验有污染,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设计改进实验,培训后设计出改进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4、培训后设计比培训前设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火灾发生逃生措施。5、培训后设计习题“釜底抽薪”,充分体现学科之间联系。。
本文标题:第七章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0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