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
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教学目的:1、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为什么两地黎明的时间不同?2、知道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及其意义。3、知道地球上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教学重点: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教学难点:探究“为什么同一时刻,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教学准备:地球仪、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一天中,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结合地球自转的方向,说说为什么。·通过世界时区图,算出这两个城市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二、探究过程1、认识“北京时间”。(1)让学生看中国地图,师介绍:我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05´),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东西距离5200千米,跨经度将近62°。在世界标准时区中,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5个时区。如果每个时区都用各自时区的区时,你认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带来哪些麻烦?全国各地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2)你在收音机或电视中听到过报时吗?报的是什么时间?2、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同一时刻敲响。(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一天中,北京和巴黎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一天中,巴黎和纽约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一天中,北京和纽约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3)讨论: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3、拓展。你听说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吗?你读过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吗?为什么书中的人物最终还是赢得了那场胜利?4、小结。三、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五课时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目的:1、收集证明地球自转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2、初步认识“傅科摆”,知道怎样通过“傅科摆”观察地球的自转。3、学习在科学上,要大胆假设,更要重证据、善思考的科学态度。4、培养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傅科摆”的实验,知道地球的自转。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有关“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长绳、便于捆绑的重物、做指示方向用的纸条、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如果能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就好了。二、探究过程1、介绍“傅科摆”。(1)介绍傅科发现“傅科摆”的故事。(2)展示“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3)猜想傅科到底想出了什么呢?·分小组讨论。·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2、试着制作“傅科摆”。(1)你组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请先作个实验设计。(2)按照各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3)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3、拓展。(1)你还见过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其他物体发生偏转的现象吗?(2)你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你听说过有些卫星是与地球“同步”的吗?“同步”是什么意思呢?4、课后拓展。晚上观察北斗七星的运动。5、小结。三、板书设计第四课时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学目的:1、在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和推理的方法继续研究地球上昼夜不断交替的原因。2、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奥秘的历史,了解哥白尼为建立“日心说”所作的贡献。3、学习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科学品质和精神。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是怎样研究地球历史的。教学准备:有关人类探究“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二、探究过程1、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她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这样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24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2、汇报计算结果。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3、阅读资料。看看人类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4、汇报阅读结果。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5、得出结论。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6、小结。师: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有什么样的收获?我们应该向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学习什么?7、课后拓展。搜集有关地球自转的资料。三、板书设计第三课时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目的:1、能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解释。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教学难点:会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准备:小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二、探究过程1、作出我们的解释。(1)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作出我们的解释。(2)我们发现有四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问:“哪一种解释是真实的情况?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2、实验证明。(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用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仪,用手电筒表示太阳,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2)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3)在“地球”上贴小纸人,你怎样转才能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3、整理、小结。(1)对每一个假设进行小组实验后,都要写出它是否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的问题,并把小组经过讨论后认为合理的留下来,把不合理的删除掉。(2)汇报小组研究结果。4、小结。三、板书设计第九课时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教学目的:1、尝试探究地球上四季的成因,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2、通过探究,对四季的成因有正确认识。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地球上四季的成因。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四季的形成。教学准备:地球仪、代表太阳的小球(上面有四根通过球心的小棍、表示射出的阳光、手电筒)《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的教学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总是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这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二、探究过程1、猜想。分小组进行猜想并记录下来。2、观察。(1)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2)让“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保持倾斜方向和角度不变(约66度)。(3)观察当地球运行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地球”的位置是南半球、北半球、还是赤道?记录下来。①观察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南半球是不是被阳光斜射?②观察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不是被阳光斜射?③观察阳光直射赤道时,南半球和北半球是被阳光直射还是被阳光斜射?3、思考: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哪种情况阳光更强烈?4、比较斜射和直射。(1)在P79的图中画出清早和中午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看看是斜射还是直射,说说你感觉到清早和中午的太阳有什么不同?(2)用手电筒在同样的位置分别直着照射桌面和斜着照射桌面,看看光斑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5、总结:(1)通过上面的观察和实验,我们能不能分析出地球倾斜着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2)出示图片——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6、作业:查找四季成因的资料,看看资料上是怎么说的。第二单元时间第一课时时间在流逝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感受时间在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流逝的时间。2、经历运用各种方法感受1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合理地估计10分钟、1小时我们能做哪些事情。3、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教学重点:感受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在流逝。教学难点: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教学准备:准备秒表(或者手表)若干。教学过程:一、引入谁能不看表就知道现在大约是几点钟了?二、探究过程1、现在几点了。(1)可以根据什么来估计现在几点了?(2)说说我们的估计。(3)再看看自己的手表或时钟,现在几点了?你的估计对吗?2、1分钟有多长。(1)看你们的时钟或者手表上秒针的转动,秒针转动一圈表示多少时间?在看表的这段时间里,时间已经从我们身边流逝了1分钟。(2)不看时钟,我们估计一下1分钟时间有多长。我们有多少钟方法?(3)分小组讨论估计1分钟多长的方法。(4)怎样可以使我们估计更加准备?(5)10分钟我们能做哪些事情?怎样估计?(6)小组合作讨论用哪些方法估计,怎样才能估计准确?(7)1小时呢?3、过去多长时间了。(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2)离我们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3)你觉得这节课过得快还是慢?(4)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5)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6)我们这节课时间真的特别短吗?(7)时间有快慢吗?4、小结。三、课后作业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收集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四、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在时钟发明之前教学目的:1、了解人类社会在没有发明时钟之前计量时间的方法。2、思考和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3、制作一个“太阳钟”,并发现太阳钟的弊端。教学重点:知道太阳钟计时的计量方法。教学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教学准备: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以及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自制日晷模型;立竿。教学过程:一、引入师:现代人用哪些计时方法?古人没有现代人用的钟表,他们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二、探究过程1、用太阳来计时。(1)知道最早使用时间单位“天”是怎样来的吗?古代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P24(3)我们经常在书本里看到这样的词语“午时三刻”、“半夜三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4)古人把一天分为几个小时?是怎样划分的?(5)出示简单的昼面图,解说晷面上十二时辰的划分方法。2、用光阴计时。(1)古人是怎样知道现在是“午时”或者其他时间的呢?(有一句成语“一寸光阴一寸金”,从这你知道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吗?)(2)出示晷面模型,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中间插上一根针——这就是古人计时的日晷。谁能说说日晷是怎样计时的?(3)我们自己现在能做一个太阳钟了吗?(4)小组讨论怎样制作太阳钟来计时,怎样使制作的太阳钟计时更准确。3、讨论与思考。(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三、课后拓展:在使用太阳钟遇到阴天或晚上会怎样?一、小结:二、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三课夜间的计时器教学目的:1、经历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经历改进自己制作的蜡烛钟的活动过程;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蜡烛报时器的活动过程。2、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学重点:能设计制作蜡烛钟。教学难点:知道蜡烛钟能计时的原因。教学准备:每小组两支蜡烛、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记号笔、一个小木垫、一个铁架、一根棉线、一个螺帽、火柴。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古人白天可以用太阳钟计时,晚上怎么办?阴天又怎样办?二、探究过程1、做个蜡烛钟。·师:古人晚上一般用哪些东西作为照明工具?·师:如果能用蜡烛作为计时的工具,那不是一举两得吗?蜡烛能做计时工具吗?·师:今天我们做一回古人,一起来做个可以计时10分钟的蜡烛钟,可蜡烛钟怎么做呢?·小组讨论制作蜡烛钟的方法。师引导学生制作蜡烛钟重点要考虑蜡烛的长度,一分钟蜡烛能烧
本文标题: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0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