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5.1.16
1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5.1.16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文化具有继承性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这档节目火爆荧屏说明A.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B.汉字对于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汉字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文化符号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4.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是中华民族流行千载的手工编织艺术品。其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华人圈里广为流行。这说明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中华文化已被世界各民族所接受④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6.“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B.具有包容性C.博大精深D.具有地域性7.元稹诗有句云:“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胡舞风行于唐代朝野,胡舞的传入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来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告诉我们①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最近一段时间,汉语中夹杂外语词的现象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专家表示,汉语中2大量使用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破坏了汉语的“纯洁”,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这种观点,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例如你不赞同专家观点,其理由是①以包容的心态吸纳一些外语词,可以增强汉语的表现力②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④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敲合,走向同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台湾特色庙会”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同时举行,并安排了台湾特色小吃与名优特产品展销,这一安排①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③说明了两岸交流以文化交流为主④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10.[2014·天津卷]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2013年国产优秀电视剧《苍狼》、《特种兵》、《老有所依》等创作都取材于历史和现实活,贴近群众、反映时代、弘扬主旋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这说明①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③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是检验文艺创作的根本标准④我国文艺创作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12.在每年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国各地都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是A.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B.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C.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精神D.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13.在每年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国各地都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宣传教育活动,我国有许多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诗词格言。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①自强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爱好和平——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③勤劳勇敢——春夏耕耘,冬秋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④团结统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314.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5.2014年8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表明爱国主义A.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B.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C.是每个人的价值追求D.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16.该市的“城市精神”最后凝结为二十个字,其中四个字是用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来解释。下列诗句与戴叔伦此诗句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7.以“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为内容的新时期山东精神,脱胎于两千年齐鲁风尚,历经硝烟战火的萃取和改革浪潮的洗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精神被不断地赋予新时代的内涵,这是因为A.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B.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18.为纪念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集邮总公司发行纪念邮票,倡导“把握时代脉搏”挖掘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永记民族的精神脊梁,各地举行了一系列学雷锋活动。这有利于①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②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特征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④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二、非选择题19.[2014·山东卷]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2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文化含量最重的,能完整体现华夏民族特有的“血亲团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宿愿的节日。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都市的忙碌与浮躁中,中秋节早已经不是单纯的“品饼赏月”的节日。在商业化的社会里,一块月饼已无法单独承载现实的中秋文化,年轻一代对于中秋假期的热衷程度要远大于节日本身。传统节日成为商品的推销日,豪华礼盒过度包装奢侈浪费,节日的娱乐功能被视为唯一功能,忽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积极的道德价值。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解析中秋节的文化内涵。(11分)521.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为什么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精神?(11分)材料二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正式拉开了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序幕。本届艺术节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最大的亮点是坚守质朴的乡土本色、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将在10余天的时间里陆续举办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小康电视工程颁奖晚会、魅力新农村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此次艺术节向农民传递美,传递正能量,让农民提高了对“中国梦”的认识,以更高的热情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梦。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我国的“农民梦”。(8分)6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参考答案2015.1.161-5ABCDB6-10CCBAC11-15DBBCB16-18AAD19.[答案]①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及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分析。20.【解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它完整体现华夏民族特有的“血亲团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宿愿;中秋文化由来已久,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中秋文化包含内容广泛,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秋文化蕴含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须从材料挖掘答题信息点,运用题干限制的知识进行分析。【答案】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中秋节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寄予亲人团圆,家庭和睦,安享天伦的梦想。(5分)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秋节以及中秋习俗流传千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3分)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中秋习俗把家庭团圆运用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是爱家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凭借,也是我们圆梦中华的重要精神资源。(3分)21.(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为什么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精神?(11分)①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分)②伟大的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团结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3分)③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有利于实现中国梦。(4分)④中国精神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将中国梦变成现实.(2分)(2)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我国的“农民梦”。(8分)①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农民兄弟中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2分)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
本文标题: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5.1.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1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