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第三章休闲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休闲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3.1共生理论及其在休闲产业研究中的应用3.1.1共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希腊语,在生物学中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的,是指不同种属的营养性联系,是一起生活的生物体的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他指出生物的共生同竞争一样,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从一般意义上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袁纯清1998年将共生理论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认为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学范畴的共生是指经济主体之间连续性的物质联系。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要素。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1。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主要包括共生的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根据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组织程度,共生组织模式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形式。共生行为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形态类型,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和分配关系,它深刻地揭示了共生的基本规律,揭示不同共生行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特征。共生行为模式一般分为:寄生行为模式、偏利共生行为模式、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进化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共生理论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进化的根本法则。所有共生行为模式中对称性互惠模式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稳定的模式,任何具有对称性互惠共生特征的系统在同种共生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共生关系中,既有无形界面,也有有形界面;既有单介质界面,也有多介质界面;既有单一界面,也有多重界面;既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我国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P9有内生界面,也有外生界面。共生能量ES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殖能力的具体体现。假定共生体的总能量为E,对于二维共生系统,存在共生单元A,B,非共生条件下二者的能量分别为Ea、Eb,ES表示共生条件下新增的能量,则总共生能量为:E=Ea+Eb+Es,Es是A、B的主质参量、共生系数、共生密度、共生维度和界面特征等因素的函数。共生能量高,在生物界中表现为共生植物或动物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大幅提高;而在经济系统中,共生能量则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扩张,即表现为密度增容和维度增容。共生单元之间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形成共生关系,共生理论给出了共生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稳定条件。通过综合归纳,共生的条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潜在或侯选共生单元之间要构成共生关系,首先必须具有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质参量兼容),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它们之间应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通过共生界面存在必然的物质、信息或能量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由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或主质参量间的亲近度、关联度等内在性质决定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一种临界规模关系,这种临界规模是共生形成的重要条件。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反映共生体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些内在必然联系,是共生体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则。主要原理有: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共生界面选择原理、共生系统相变原理、共生演化原理等。共生原理基本反映了共生体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质参量兼容与否决定了共生关系形成的可能性,质参量兼容的方式决定共生模式。共生能量是共生单元系统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条件。共生界面选择不仅决定共生单元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决定共生能量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相变既影响共生系统发展变化,又影响共生单元的发展变化。进化相变是促进共生单元和共生系统发展的推动力量,退化相变是阻碍共生单元和共生系统发展的破坏力量。尽管共生(Symbiosis)作为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才百余年的历史。但随着各学科发展及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共生不仅是一种普遍的生物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共生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社会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学者专家也纷纷对“共生”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就使得“共生”理论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3.1.2共生理论在休闲产业研究研究中的应用共生理论的本质是互依、互惠、协同、合作、发展,共生体内的各共生单元之间互惠互利,在合作中得到优化、进化和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极高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囊括了传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很多部门,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文化、娱乐、旅游等产业加速发展,还推动着商业、邮政、电讯、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共同形成一个共生的经济系统。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更存在密切的共生关系。共生理论阐释的共生系统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共生系统内部的共生关系也不同。根据休闲产业的特性,课题组认为可以将休闲产业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共生系统,依次从共生关系形成条件、共生环境分析、共生模式及演化分析三个方面对休闲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研究休闲产业,就是将休闲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将休闲产业中的企业作为共生单元,研究休闲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演变。具体来讲就是研究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和辅助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休闲企业的共生发展是休闲产业协调发展的微观基础,以企业间良好的共生关系来促进城乡休闲产业的协调发展。中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就是将休闲产业视为一个共生系统,从三个角度展开,一是将休闲产业根据休闲服务内容进行横向划分为不同行业,将这些不同的行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各行业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别是主体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横向关系。二是按空间布局划分为不同区域,将这些不同区域视为共生单元,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共生关系,包括城市休闲产业、城郊休闲产业和乡村休闲产业的共生关系。三是按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划分,将不同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休闲产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不同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休闲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共生形成条件、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及其演化等内容。宏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就是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视为一个大的共生系统,将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各产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包括结构关系、关联关系、互动关系、竞争合作关系等共生关系。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在休闲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关系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需要结合休闲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各种共生关系、共生模式及其演化条件、演化特征,从而掌握其演变的一般规律。宏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还可以研究休闲产业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为制定宏观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城乡产业和休闲产业共生模式及演化,不仅可以判断既存共生关系的合理性,促进共生单元达到最佳共生状态;而且可以在符合共生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引导一些共生关系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人为地设计和选择符合人类发展最本质要求的共生模式。3.2体验经济理论及其在休闲产业研究中的应用3.2.1体验经济体验经济的概念早在1940年代便已萌芽,早在1941年,就有学者(Norris)指出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在于物品所附加的服务,物品本身并非促成消费的关键;1957年,Alderson就已经认识到,顾客所注重的价值是在于消费体验;1963年,Boyd和Levy指出,人们并不是一味追求效益和节省而已,他们也会为了娱乐消遣、美观和表达自我等因素而消费(转引自段兆麟,2006a,第43-44页)。在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著名的《未来的冲击》一书富有前瞻性的指出,差异多元化的“消费体验”是未来重要的消费趋势,他认为,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制造经济、服务经济等浪潮后,体验经济将是最新的发展基于共生理论休闲产业发展研究微观层面共生关系形成条件共生环境分析共生模式及演化分析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共生空间模式中观层面共生关系形成条件共生环境分析共生模式及演化分析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和休闲服务业的共生主体和辅助休闲产业的共生城市、城郊和乡村的休闲产业的共生宏观层面休闲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共生休闲产业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的共生图3-1基于共生理论的休闲产业发展研究浪潮。后来还有诸多学者发展了这一观点。1998年,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了派恩(B.Josephpingh)与吉尔摩(JamesH.Gilmore)合写的《体验经济》(TheExperienceEconomy)一书(中译本见派恩、吉尔摩,2002),获得世人瞩目。在这本畅销书中,派恩与吉尔摩将经济价值演进的过程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4个阶段。作者们大呼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认为我们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将取代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是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3.2.2体验经济理论根据派恩和吉尔摩的观点:体验将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要素,是开启未来经济增长的金钥匙。企业成为体验的策划者,企业员工则是体验的展示者,而由其提供一种让客人身在其中并且难以忘怀的体验,客人作为体验消费者,当体验展示者的工作消失时,体验的价值却弥留延续。派恩、吉尔摩(2002)的主要观点如下:(1)体验经济的类型派恩与吉尔摩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中,仅提供商品与服务已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唯有让消费者享受贴心的产品与服务才能拥有其独特价值,并摆脱过于简单的价格竞争。“体验经济”以个人化的感受差异,将经济活动区分为初级产品、商品、服务以及体验等四种类型。初级产品是从自然界发掘和提炼出来低附加值产品。商品是由标准化生产与销售的有形产品,产业附加值仅比初级产品稍高。服务是以商品为基础,为特定客户服务,商品仅充当媒介,比商品的附加值更高。体验则是让消费者以个性化方式参与活动项目,带来了趣味、知识、转变和美感,没有任何人拥有完全相同的体验(参见表3-1和图3-2)。表3-1体验经济形态差异表初级产品商品服务体验经济模式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体验经济功能采掘提炼制造提供展示产物性质可替换的有形的无形的难忘的关键属性自然的标准化的按顾客定制的个性化的供给方式大批储存生产后库存按需求配送在一段时间内展示卖方贸易商制造商提供者展示者买方市场用户客户客人需求要素特点特色利益独特的感受资料来源:派恩、吉尔摩(2002,第13页),稍有修正。经济型态经济产物资料来源:派恩、吉尔摩(2002,第28页),稍有修正。根据不同的经济类型和附加值的差异,派恩、吉尔摩(2002)将经济的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农业经济时代(以农业耕作生产生鲜产品提供消费,附加价值有限);工业经济时代(以经过加工的产品提供消费,产品开始有所差别,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价格,附加值有所提高);服务经济时代(最终产品加上销售服务,服务差别大,附加值更高);体验经济时代(布置一个舒适安逸、气氛高雅的环境,体验的差别感觉大,消费者享受贴心的产品与服务,附加价值最高)。在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时代里,若仅提供产品或服务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要求的是产品于服务外的个人化体验。每个人的经验与背景不同,感受也不同,唯有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出值得消费者回味的活动,消费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记忆长久留住了对过程的体验,由于体验美好、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不可逆向,体验彰显出其独特价值,使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2)体验的
本文标题:第三章休闲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2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