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Macrolides,lincomycinsandpolypeptideantibiotics)Liuminghua泸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类抗菌作用及机制(掌握)耐药机制(略)体内过程(略)代表药(掌握)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16元环)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14元环)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罗他霉素(14元环)(15元环)(16元环)分类第三代大环内酯类:酮基大环内酯类者。有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一、抗菌作用及机制⒈抗菌作用⑴抗菌谱(窄,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第一代第二代⑵抗菌活性:抑菌作用(治疗剂量)①大多数G+菌包括MRSA有效②极少数G-杆菌(百日咳杆菌、嗜血杆菌)③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④部分厌氧菌⑤其它: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抗菌谱扩大,抗菌活性增强,对G-杆菌有效⒉抗菌作用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不可逆地结合到50S亚基•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的移位•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少数促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特点:与林可霉素类和氯霉素合用可发生拮抗作用对哺乳动物细胞几无影响二、耐药机制⒈产生灭活酶⒉靶位改变(核糖体的结合部位甲基化产生耐药)⒊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加⑴酯酶、葡萄糖酶(水解酶)⑵磷酸化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钝化酶)1.在酸性环镜中不稳定,故常制成肠溶片或酯化物2.轻、中度G+菌(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耐药或过敏的患者;3.亦用于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白喉带菌者。4.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红霉素(erythromycin)克拉霉素⑴对酸稳定,但首过消除明显。⑵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G+菌、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的作用是大环内酯类中最强者⑶应用同红霉素,亦与甲硝唑合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抗HP治疗(可用阿莫西林替换)。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阿奇霉素⑴抗菌谱较红霉素略广,且对G-菌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甚至于对某些细菌表现为杀菌效应。⑵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是大环内酯类中最强的,但对金葡菌、肺炎球菌的抗菌活性弱于红霉素。⑶耐酸,口服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⑷不良反应较红霉低。第二节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代表药抗菌作用林可霉素(lincomycin)克林霉素(clindamycin)⑴抗菌谱较窄,与红霉素相似。⑵最主要特点是对各类厌氧菌、G+有强大抗菌作用。⑶但对G-杆菌、肠球菌、MRSA、肺炎支原体无效。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与G+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蛋白的合成注意:林可霉素+红霉素拮抗作用临床应用⑴对厌氧菌有高效——厌氧菌所致的口腔、腹腔和妇科感染。⑵骨组织中浓度高——金葡菌所致的急、慢性骨髓炎及关节感染首选。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腹泻发生率高,长期用药可致假膜性肠炎第三节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类代表药抗菌作用机制万古霉素(vancomycin)去甲万古霉素主要对G+菌具有强大杀菌作用,尤其是对MRSA和MRSE。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繁殖期杀菌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⑴严重的G+菌感染,特别是MRSA、MRSE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⑵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的严重感染⑶其他抗生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胃肠反应。避免与氨基糖苷类、高效类利尿药合用Summary(1)1.大环内酯类抗菌谱的特点:“广”在对有效2.大环内酯类的抗菌机理:3.红霉素用于红霉素的不良反应有:4.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有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轻、中度G+菌(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耐药或过敏的患者;亦用于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白喉带菌者军团菌、“四体”、弯曲菌等克拉霉素,阿齐霉素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5.林可霉素类主要作用于对无效6.林可霉素类的抗菌机理:7.林可霉素类主要特点:8.林可霉素类首选用于:9.万古霉素类避免与合用10.万古霉素类的抗菌机理:11.万古霉素类主要用于Summary(2)G+菌,G-杆菌与红霉素相同骨组织浓度高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抑制细胞壁的合成G+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尤其是MRSA、MRSE肠球菌所致的感染氨基糖苷类、高效类利尿药
本文标题: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3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