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本讲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简史(★)二、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三、中西服饰比较与思考服饰文化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一)原始社会服饰(二)商周至秦汉服饰(三)魏晋南北朝服饰(四)隋唐至清朝服饰(五)历代官服(一)原始社会服饰1、衣料自然物—兽皮—亚麻—羊毛—蚕丝2、纺织骨针、骨锥—纺轮3、染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衣料兽皮来源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纳托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开始利用羊毛。‧在中国,新石器时代(10000-4000年前)人们开始养蚕获取蚕丝。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丝中国很早就开始养蚕缫丝,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五百多年的仰韶文化遗迹中,已经发现了大量丝绸残片。麻是唐宋以前百姓主要使用的衣料,一般所谓的“布”即指麻布。除了麻以外,葛、羊毛等也作为衣料,但是产量较少。棉唐代以前,棉布被称为“白叠”,非常少见而珍贵。唐代开始,棉布制作方式逐渐由西南地区进入中国。宋元时黄道婆在黎族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方法,大致到了明代,棉布便取代了丝与麻,成为中国人最普遍的衣料了。中国古代衣料的发展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纺织纺织品出现以后,人类又学会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材料记载是《诗经》,其中有“采菉”、“采蓝”的记载。蓝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因为性喜潮湿,因此大都生长在水边。当人们穿着素色的衣服到河边汲水时,被蓝草的汁液碰到而又无法洗去时,染色就为人们所认识。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所以才出现今天的“青出于蓝”的说法。染色1、服饰中传统形制:(1)上衣下裳(2)深衣制(3)上衣下裤(少数民族)2、服饰中几种主要样式:(1)深衣(曲裾、直裾)(2)胡服(3)襦裙(二)商周至秦汉服饰从商代到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也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建立的时期。商代衣料主要是皮、革、丝、麻,其中丝麻织物占重要地位。商代人亦能织造极薄的绸子和提花几何纹的锦、绮。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商周服饰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像得知,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花纹。腰束宽带,腹前垂一兽头纹样的蔽膝,下着裙裳。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像蔽膝是权威的标识,历代相传,是身份的象征。上衣在商代通常为窄袖短身,周代出现长大宽博样式。下裳(cháng)即裙,下遮开裆裤。衣裳以宽带束腰。古代的下裳与今天女子穿的裙子有所不同,它有点象后世的围裙,当然在裳的里面仍穿有裤子。这种裤子无裤裆,也无裤腰,只有两个用带子系在腰间的裤管,而阴私处全靠裳来遮掩。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是皮革制成的为“革带”。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之服饰。东周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氛围,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亦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由于上衣下裳并不方便,便有了深衣制的改革,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由于当时人没有穿裤子的习惯,需要以衣物紧密包裹才不至于暴露身体,深衣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的衣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交领曲裾式,一为交领直裾式。战国楚曲裾式单衣图(参照长沙楚墓《人物龙凤帛画》绘制)深衣楚国贵妇交领、右衽直裾单衣湖北江陵墓出土实物胡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袖子很小;腰间束有附带钩的皮带,可松可紧;脚上穿短统皮靴。中原上层人物惯于坐而论道,穿长衣视为特权,一旦弃长就短,不法古、不循礼,就成为改革大事。其衣制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似;不过胡服袴是连裆的。西汉男女服装,沿袭深衣形式。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时称“三重衣”。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秦汉服饰汉代梳髻、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曲裾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曲裾衣,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是战国深衣的变例。曲裾直裾直裾在西汉以前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曲裾深衣。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汉代妇女的襦裙图襦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三)魏晋南北朝服饰服饰中新的样式:(1)袍服(2)袴褶(kùzhě)玄学、道教和佛教在魏晋时期广泛流行,互相影响,成为一时的风气。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崇尚虚无,不拘礼法,更有甚者放浪不羁,追求仙风道骨,在服饰上就表现为喜好穿宽松的衫子,袒胸露怀,无拘无束,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魏晋士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shāo),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杂裾垂髾(shāo)女服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襦裙的发展袍服和深衣的差别是袍为上下通裁,深衣是上下分裁再缝合。袍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服装,其特点是上衣长大,一般长过膝盖或盖住脚面。衣领有交领、圆领之分。衣袖不长,均为窄袖。魏晋之际袍服传入我国南方,逐渐成为时尚服装。戴巾帻、穿袍服的信使穿袍服的采桑妇女穿袍服的农民及农妇戴毡帽、穿袍服的猎人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袍服袴褶(kùzhě)袴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这种服装源出于军中,服无定色。袴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锦带在膝盖处系扎,使之形成皱褶,称为“缚裤”。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服装样式的新变化:唐半臂、大袖衫、回鹘装宋褙子、袆(huī)衣辽金元左衽、辫线袄、织金锦袍明比甲、水田衣清长袍马褂服装上的配饰唐披帛宋玉环绶元瓦楞帽、姑姑冠明宫绦、凤冠霞帔清纬帽、瓜皮帽(四)隋唐至明清服饰隋唐女装隋唐女装有时装性,往往由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服饰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高髻、锦半臂、柿蒂绫长裙妇女(西安三彩釉陶俑)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曳地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当时还流行长巾子,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披帛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花色和披戴方式很多。披帛会随女子行动时而飘舞,非常优美。披帛穿襦裙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男子服饰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女装男性化大袖衫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袖四尺,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贵妇(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回鹘(hú)装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女子的服装对唐代汉族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回鹘女装的基本款是连衣长裙,翻领、窄袖,衣身比较宽松,下长曳地,腰际束带。一般在翻领和袖口上都有凤衔折枝花的纹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女子在穿这种服装时要梳椎状的回鹘髻,上饰珠玉,簪钗双插,戴金凤冠,穿笏头履。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鹘装的晚唐贵妇(甘肃安西榆林窟壁画,张大千临摹)宋辽夏金元服饰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褙子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是长袖、腋下开衩(衣服前后襟不缝合),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称“玉环绶”。这种结环加玉佩方式,一直影响到明清。襦裙右衽交领小袖上襦,长裙系于腰部以上,佩戴披帛,仍有唐代遗韵。大袖衫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普通妇女不能穿着。对襟大袖衫、披帛、长裙穿戴展示图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袆(huī)衣戴龙凤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辽金北班服饰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当时北方民族男子一般髡发,即剃去顶发,余发散披或结辫下垂耳旁。有身份或交纳大量驼马财务的,才可拢发裹巾。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辽左衽窄袖袍展示图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
本文标题:中国服饰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3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