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
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主题:失业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中国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2008年8月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更是使中国的失业现象雪上加霜。而我们,作为两年后即将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的高校大学生,应当密切地关注国家的失业问题,更应当从现在起,全面提升自己,从各个方面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失业中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分析正文:宏观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比如,职员甲由于不满薪资辞去了他在A公司的工作,但是他又未能找到一个与他完全匹配的工作,所以暂时处于失业状态,这就是典型的摩擦性失业。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举例说,地处A地的甲高校通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通讯业不甚发达的A地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大多处于失业状态;但是通讯业发达的B地急需通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苦于没有人才市场,这就是结构性失业的一种类型。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题。一、中国失业现状简述1995-200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份失业人数(万人)失业率(%)2000595.03.12001681.03.62002770.04.02003800.04.32004827.04.22005835.04.22006839.04.12007830.04.02008886.06.042009915.06.020109084.1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自2000年至2009年,中国的失业率呈逐年递长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都是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的,这也就是说,一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可是中国却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呈加速度上升趋势。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而恶化,是中国失业现状的一大特色。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或自身条件难以匹配市场机会,很难找到在专业、薪资、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合适的岗位,从而处于无业状态。这种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日趋增多,不少高校毕业生因为就业信息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或对工作过于挑剔等原因而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不少职员因不满先前的工作条件而辞职,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状况抱有错误幻想,盲目涌入城市,却未能获得工作,这些现象都属于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求职者数量和人才市场需求具量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且分布不够均衡。造成了有的地区人们找不到工作,失业人口很多,而有的地区有大量职位空缺,却无人求职。第二,求职者素质较低,不能迎合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要。在中国社会,求职者的素质普遍较低,文盲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造成大量低水平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企业却苦于没有高素质人才。第三,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难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出入,很难找到对口工作。3、周期性失业这种现象在经济大萧条时较为突出。在1997年亚洲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失业人数都大量增加。二、中国失业现象原因分析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结合中国失业者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总结出三点失业的原因。1、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求职者各方面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中国科学教育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文盲在求职者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即便是高校毕业生,由于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和近几年的持续扩招,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很难达到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另外,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很难适时地应对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调整招生政策和育人策略,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专业的严重不对口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2、中国的就业服务市场水平有待提高,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在摩擦性失业中,有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即,具有某方面特殊技能的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某些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此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双方均不了解对方的状况,都在为寻找工作和寻找人才所苦。这一现象是由于求职者与招聘者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而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摩擦性失业现象。如,每年都有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现状抱有不实际幻想,大量地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普遍的情况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不少农民工面临失业问题。这正是由于农民工对于城市中的就业信息不够了解、片面地认为大城市中遍地是金造成的。3、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变化过于频繁,导致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种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在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可能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技术变化。尽管技术变化被认为能减少成本,扩大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但它可能也会对某些特定市场或产业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影响。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产品偏好的改变在某些地区扩大了生产,增加了就业,但在其他地区减少了生产和就业。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这种不流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工作机会的减少本应引起失业者流动,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为了更好地阐述失业问题,笔者将使用微观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对不同类型的失业加以解释。假设劳动需求量和劳动供给量相等,社会就业达到均衡,没有失业现象。在竞争性的、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之下,厂商愿意接受市场工资水平为W的合格工人,雇佣的数量为N,需要此工作的工人数量为N’。在W的工资水平上,另有数量为(N’—N)的工人,他们虽愿意工作,但却要求较高的工资,由于这部分工人不愿意在现行的市场工资率下工作,所以他们被认为是自愿失业的。在现行工资率下,自愿失业者可能更偏好闲暇或其他活动,而不是工作。他们可能属于摩擦性失业,也可能正在寻找第一份工作;他们可能是生产率较低的劳动力,相对于较低收入的工作,他们更愿意享受福利和失业保险。在出清的劳动市场状况中,一次经济波动导致劳动市场工资过高。在过高的工资率下,寻找工作的合格工人的数量大于提供的工作职位数,于是出现劳动供给过剩,过剩的失业者属于非自愿失业。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雇佣劳动力时将会提出更严格的技能要求,雇佣最有资格、最有经验的劳动者。三、中国大学生很多案例说明,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高学历已经不是先决条件。地区发达程度与失业率成正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招聘会越多,而且几乎场场爆满,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极为明显。近年来,各省市的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入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四个地区,加剧了结构性失业。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30万,而今年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是660万。大量毕业生的涌入,加剧了职位的竞争,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等八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造成白领失业群体的扩大。大多白领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今天还是部门主管,明天就有可能因为公司的变革而成为“牺牲品”;今天还是拿高薪的“职场贵族”,明天也许就沦落为失业一族。而这种情况出现在管理等高端岗位上的时候居多。每年二三月份是白领跳槽的高峰期,同样是白领失业的高峰期。失业,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讲,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主动跳槽也好,被动裁员也罢,失业的危险信号在白领人群中频频闪烁。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第三次失业浪潮即将来临,而其中的主角就是白领阶层。据了解,新中国建国以来经历过两次失业浪潮。第一次失业浪潮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知青回城。第二次失业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职工下岗。第三次失业浪潮的主角将是白领阶层和大学毕业生。前两次的失业潮是政策性失业,而现在的失业跟竞争激烈有关。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本次失业潮发生在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身上,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情况越严重,这种怪现象正在颠覆人们的传统就业观念。“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以前,“失业”总是和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相关,失业几乎成为体力劳动者的“专利”。但随着竞争加剧,我国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怪现象,就是过去从来都认为不可能失业的高学历、高知识群体开始加入失业队伍,而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这其中,最为典型、也是目前社会上最为关注的就是大学生失业问题。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一时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返回校园攻读研究生。通过相关调查,不少同学攻读几年研究生之后才发现,高学历并没有给自身带来好工作。相反,工作依然并不好找。高不成低不就地寻找到的工作,拿到的工资并不比本科生、甚至大专生高。毕竟,一个专科生可以做好的岗位,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出高薪去雇佣一个研究生。微观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也应该有微观基础。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失业理论。那么,失业的微观分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例如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局内人对工资的影响形成工资粘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失业。也可以是宏观原因的微观基础,例如总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是微观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单个工人的消费行为。更可以是微观主体对宏观变量变化的反应,例如当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企业如何根据预期调整价格和工资。再有,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与微观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例如国有企业的工资缺乏灵活性、国有企业投资需求的盲目性、企业技术选择与要素价格之间的错位、企业用工制度与下岗者的寻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说,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或国有企业改制等可以简单回答的。强调微观意义并不是说微观分析可以解释失业问题的全部,我们仍不能忽视失业的宏观原因,微观分析必须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业理论。相信这种微观分析会使失业问题的解释更丰富、更清晰、更准确。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业的原因。以传统失业类型为基础,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出发,分析企业内部工资的确定、投资需求、结构性原因和劳动力市场摩擦,且都围绕着工资展开。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工资水平高低如何与企业主利润最大化产生矛盾,如何与企业资本积累、投资需求以及技术选择相联系,如何影响消费需求,如何促使劳动者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流动,最终影响失业。强调失业的两个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碍。由于信息不充分与企业内部各方的利益冲突
本文标题: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4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