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议博弈论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简要分析
浅议博弈论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简要分析栾宜童(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摘要: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毕业人数的急剧膨胀,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影响,就业岗位供给的不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令人堪忧。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将对此就行简单的分析。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博弈论决策竞争力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为610万,2010年为630万。而在2011年为630万,比2010年增加30万,加上先前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人数,2011年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将创下历史新高。另外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岗位的供给严重不足,出现了连续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的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而就业就是毕业生、企业、学校等决策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经济行为,博弈论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意义。博弈是决策主体(个人、企业、集团等),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是先后,一次或是多次,才能够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的结果的过程。博弈论,又称对策论,主要研究互动决策的问题,即行动各方在决策时将对方的行为考虑在自己的决策之内,同时认识到自己的决策亦在对方的决策考虑的范围内的理论。一般认为,博弈理论始于1944年由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The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一书。并经纳什、夏普里、泽尔腾、海萨尼等人的发张,与80年代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个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也是一种博弈的关系。用人单位想用最低的成本寻找到满意的员工,而毕业生想以最低的成本找到最好最合适的单位。但是矛盾是处处存在的,在这个互动博弈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能出现下面三种情况:一是正和结果,即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毕业生的条件与愿望想契合,都达到各己的目的;二是零和结果,即由于某种原因,用人耽误和毕业生只有一方达到目的,而另一方愿望落空;三是负和结果,双方都没处在矛盾冲突中,各自的目的都是落空的。下面主要用博弈论方法的分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的博弈类型。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博弈当前就业形势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大于需求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的历史原因和户籍制度的限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劳动力不能相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中那样工业部门吸收所以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充分的就业。这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难以避免的围绕着职位的供给和需求展开博弈,这也是在就业中最常见的博弈类型。而在这种博弈中,又常出现虚假信息、违约和人员与职务的匹配等情形。1、虚假信息的博弈现实生活中,常出现求职者为提高就业录取的概率,故意隐瞒一些重要的信息或是提供虚假信息,其的选择策略就包括了欺骗和不欺骗两种行动方案。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面对毕业生可能的策略选择,给出自己的策略方案,即信任毕业生和不信任毕业生。这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双方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进行博弈。首先,我们假设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情形下,所出现的博弈情况。用下面的矩阵表示:用人单位毕业生假设毕业生隐瞒而用人单位相信毕业生则双方的收益分别是3和-5;假设毕业隐瞒而用人单位不相信则各自的收益都是0;毕业生不隐瞒而用人单位相信各自的收益分都是4;毕业生不隐瞒而用人单位不相信则各自的收益都是-2。则在毕业生不隐瞒,用人单位相信的情况下,达到均衡,即所谓的纳什均衡,则双方的策略组合形成了严格优策略均衡,双方达到了正和博弈的结果;在毕业生隐瞒,用人单位不相信的策略组合的情况下,出现了严格劣策略均衡,出现了负和博弈的结果。其次,假设双方的信息不完全,即双方只是了解对方是策略,而不确定对方策略选择的偏好,研究双方的混合纳什均衡。用人单位毕业生假设毕业生选择隐瞒的概率为p,则不隐瞒的概率为1-p,则毕业生的的期望收益为:3*p+4*(1-p)-2*(1-p)=p+2由于p是大于等于0的数值,则只要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选择欺骗,就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则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毕业生选择了隐瞒一些重要信息,使自己看起来更加完美,期望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假设用人单位选择想相信的概率为q,则不相信的概率为(1-q),则用人单位的期望收益为:-5*q+4*q-(1-q)*2=q-2q小于等于1,则q-2小于0,得出的结论是无论用人单位是不是选择相信,其收益都是负的,所以其更有理由选择不相信。这样在两者选择的共同作用下,毕业生选择欺骗,用人单位选择不相信,两者的收益都是0。不能达到严格优策略均衡,只能达到优策略均衡。对于整个就业情行看,这样的博弈结果,更是加剧了就业的难度,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1、在违约和人员与职务是否匹配的问题上,探讨的方法与上面的分析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二、毕业生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博弈对于毕业生来说,由于其对待就业的态度不同,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形:有点人只是需要找到一份工作,学者称之为温饱型;有的毕业生更多的是考虑待遇和事业的发展问题,称之为小康型。下面借助一些学者已有的研究,在此做一些简单的论述。1、温饱型博弈分析对于职业的选择,选择到哪家用人单位就业,与其他毕业生的选择密切相关。如果是其相信不相信隐瞒2,-20,0不隐瞒4,4-2,-2相信不相信隐瞒3,-50,0不隐瞒4,4-2,-2他的人选择去A公司,最优的选择是去B公司;若是对方去B公司,则自身最好的选择是A公司。现在假设有两个毕业生甲和乙,都有两个策略选择,即去应聘A公司和B公司。博弈描述如下面的矩阵的描述:甲乙如矩阵所示,加入甲和乙都去A和B,则双方的收益都是0.5,若是分别去不同的公司,收益都是1,即为策略的均衡组合,即出现两个纳什均衡的点。这种博弈是典型的对称博弈。由此看见在就业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就业的概率,应该避免跟风,避开热门的行业和部门以及一些发达的地区,而应多注意其他的行业和地区,比如一些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服务部门和西部地区等等。同时政府和学校在这方面也加强引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促进就业方向的多元化。而在混合纳什均衡的博弈中,现在假设甲一p的概率选择A公司,以(1-p)的概率选择B公司,则甲的期望收益为:0.5*p+1*P+(1-p)*1+(1-p)*0.5=1.52、小康型博弈分析若A和B公司的待遇不同,毕业生都是追求更好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前途,假设去A公司的收益为1,而B公司的收益为2,则矩阵图示如下:甲乙但是这是合理的就业结构所不允许的。在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和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下,大学生是“贬值”的。现在的大学生很多还没有从天之骄子的美梦中醒悟过来,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自认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毕业之后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的优势去寻找适合的自己的工作,而是一味追求一些高薪岗位,导致了一些学者所说的“就业结果不平衡”的状况。结合上面的分析,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可以给出下面的一些对策建议:一是毕业生生多一些诚信,用人单位多一些信任,减少交易成本和事后监督成本,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二是学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向一些单位和地区“扎堆”,提高就业率。同时,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劳动力的均衡流动,对于愿意前往落后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加大优惠力度,另外调节部门和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减少暴利行业对劳动力资源流动的扭曲。三是企业和学校加强合作和沟通,提高“订单式”培养的效益,让毕业生学为所用,提高实践能力。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应让清自我,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明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就业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就业的概率。同ABA0.5,0.51,1B1,10.5,0.5ABA1,11,2B2,12,2时国家和社会应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为毕业生就业提高良好的就业环境。参考文献:1、黄可、雷晓春,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对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郭寒宇,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9
本文标题:浅议博弈论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简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5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