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5课【婴儿是如何思考的:思维的发展历程(皮亚杰)】
【婴儿是如何思考的:思维的发展历程】一、皮亚杰主张“发生认识论”(认识的起源)胚胎重演律:个体的发展模拟或重演了种族的发展。个体儿童的发展能够表现出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要能够理解儿童,就能够理解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实现认识发展过程的两个机制1.同化:不变应万变,生理上扩大反应范围,心理上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例如:允吸母乳→吸奶嘴)2.顺应:随机应变,生理上改变行为,心理上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如婴儿会因为吮吸物体的不同而改变他的嘴型)三、阶段理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是个纯粹的自然生物,儿童对于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认识,他们对于过去、未来、稳定、差别没有任何概念,儿童只是触摸和观看,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发展起“客体永存性”的概念。“客体永存性”是指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具备客体永恒性,即他们认为东西在他的视野范围内消失了就是不存在了。例如:婴儿对于“躲猫猫”的兴趣。稍大的婴儿无法完成“A非B错误任务”(又叫变换藏身地问题)。当着婴儿的面将玩具藏在两块相同的盖布A和B的一块下面,例如藏在A之下,9个月的婴儿会伸手掀开A找出玩具,重复一次婴儿仍然能从A中找到玩具;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该玩具藏在B之下,结果婴儿继续到A之下去寻找那个玩具。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A非B错误。它证明了此时的婴儿并不理解客体的概念,而这种概念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才能掌握。2.前运算阶段(2~7岁):逐渐拥有了表征事物,在头脑中构建世界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局限之一: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不到自己眼中的世界和他人不同)。证据:[三山实验]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局限之二: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证据:[液体守恒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开始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其中一杯水倒入一个口径小高度高的水杯中,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在实验中,他发现6、7岁以下的儿童很难做出正确的回答,他们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去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于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即可以同时从水面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考虑杯子里水的多少。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的抽象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得以完善。四、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1.理论上:没有解释儿童思维是如何从具体向抽象转变的,儿童客体永恒性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过程。2.研究方法上:实验热衷于问答形式,忽略儿童并未完全掌握语言这一事实,可能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往往儿童年龄越小,这个问题越明显。3.证据上: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导致可能系统的低估儿童的理解能力。我们如何能知道婴儿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真的只是一个拥有感知的简单生物,事实上婴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由于实验对象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对婴儿做脑电波的监测,所以事实上我们关于婴儿的认识绝大多数来源于对婴儿注视次数的研究。实验的方法主要是“呈现”。关于婴儿习惯化(厌倦)/惊奇情绪实验:向婴儿反复呈现某物直至厌倦不再注视,此时再向婴儿呈现某个不同的物体,观察婴儿的注视反应。如果婴儿觉得这个物体与之前不同,注视的时间会变长。你可以把注视时间变长视为婴儿发现物体间区别的一种标志。给婴儿呈现一些本不该出现的事物,如果婴儿也觉得该事物出乎意料,那么他们会注视的更久。事实上,许多婴儿的研究都回到了皮亚杰客体永恒性的问题上,去探讨“婴儿是否真的不知道即使物体离开视线也依然是存在的?A.通过斯皮克和巴亚热昂的一个简单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并非如此。婴儿并非只是一个拥有感知的简单生物。向婴儿呈现一个木块,木块中间有一个能够来回移动的木杆。当你看到这个演示的时候,你已经假定哪里有一根木杆,也就是说中间的部分,有你之前所未曾见过的物体。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拥有感知的简单生物,你只会看到顶端和末端分别有一根木杆,你不会觉得中间有什么,因为你并未在中间看到什么。接下来你向婴儿呈现这个装置,婴儿也会有相同的反应,他们也会期待那是一根完整的木杆。所以会对木杆感到惊奇,会注视更长时间。B.此外,还有一个在耶鲁凯伦·韦恩实验室里关于客体永存性的一个探究,他们在那里观察婴儿对加减法的理解。婴儿们认为2-1=1,所以当出现2-1=2或3或0时,他们注视时间更长,并表现出了惊奇。即便是六个月大的婴儿,对算数的的基础知识已经相当敏感。这同时告诉了我们,婴儿在看不到物体时,仍然会认为物体依然存在。这个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就对物质世界有所理解,只是这种理解并不完善。五、为此,我们要如何解释发展,如解释婴儿何时掌握了原本并不知道的知识?可能一:神经元的成熟。早在出生之前,大脑中的大部分神经元已在子宫中孕育长成。然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情并非新神经元的生长,而是在于清除多余的神经元。由于婴儿在发展过程要去除许许多多多余的神经元,因此神经结构会发生急速的变化。与此同时,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在疯狂生长。这个在不同突触间形成联结的突触发育过程在两岁的时候达到顶峰。期间,髓鞘也随之形成并且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即便是青少年的髓鞘也并未完全发育完善,特别是他们额前的髓鞘(额叶与约束力和意志有关),所以婴儿并未发育成熟也就成为了一个解释。可能二:存在抑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与额叶有关,并且解释了A非B错误问题。我们可以将“婴儿在物体从A转移到B之后仍然伸手抓向A处”的现象解释为婴儿不具有客体永恒性,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婴儿很难使自己的惯性动作停下来,他们需要一定的控制力才能停下来。很多独立证据都表明婴儿控制特定行为的大脑区域还未被激活。阿黛勒·戴蒙得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尽管婴儿会把手伸向A,但眼睛却注视着B处。就像他们知道物体被转移了,却无阻止自己的手伸向原处。可能三:儿童的确不知道,有些知识原本就需要后天习得。在任何领域世界都是这样的,实际上有很多知识成人也不知道,这些基于个人经验认识获得。好的经验能够帮你解决正确的问题,缺乏经验会使你感到困惑。六、婴儿一出生是否就拥有一定的社交偏好?人类及其其它灵长动物都对所喜爱的面孔具有一定的偏好。婴儿也是社会动物,所以他们是天生的模仿者。安德鲁·迈尔佐夫发现,如果你接近一个新生儿,然后把你的脸凑近婴儿并把你的舌头伸出来做鬼脸,你会发现婴儿往往也会做出和你一样的行为。婴儿往往会模仿身边人的面部表情,对于这些天生的反应,对面孔的偏好,这种模仿,如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许多探究依旧在探寻婴儿究竟有多聪明?我们可以利用应用看待物质世界的一些方式来看待社会世界有一个关于婴儿更倾向于进攻者持球还是防守者持球的注视实验可以得到婴儿具有进行社会场景解读的初步证据,婴儿同我们一样从进攻和防守的角度观看了影片。其它一些实验也表明。某些社会知识也许从出生就已经具备这个证据是试探性的,具有很大争议。七、为何对儿童的研究会存在如此大的争议?在心理发展学中有一个巨大的难题:当提及与人类有关的知识时,婴儿甚至是幼儿在某些方面都是完全不知的。为何婴儿会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如此容易受骗和愚蠢?他们是否真正聪明,具有社会性?视频中展示了两个实验,根据后面解释无法具体知道影片内容,有点懵。说法一:儿童缺少很多心理知识。儿童并不知道人们可以出于欺骗去做某事,他们并不理解有些人可以心怀恶意去做某事。这个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比如,儿童会直接指出偷窃者,并不会为谁做出掩饰。说法二:婴儿拥有恰当的知识,只不过他们无法解决抑制的问题。[和成人的认知失调有些相似]八、不同种类物种的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的关系?皮亚杰和弗洛伊德相似,他相信从总体上看,儿童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全面的改变。而另一观点认为存在独立模块(诺姆·乔姆斯基),把儿童发展单独看待的整个观念是错误的,取而代之的是独立且预置的关于世界的认知系统,这些系统包含一些先天的学习知识,能够进行一定的学习,但学习模式因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发展障碍看上去只会对某一个系统产生损害而不会损害其他系统,这种情况下的一种经典例子便是孤独症。孤独症(自闭症、孤独性障碍、精神性盲)是阐述负责社会功能的大脑区域与其他区域如何不同的一个完美的例子,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一,病患多是男孩,主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总而言之,会产生一种心理学家西蒙·伯龙·科恩称之为”精神性盲”的症状。孤独症患者并未表现出生理上的缺陷,所以他们并不会在数学技能或空间技能上表现出什么缺陷,但他们却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错误信念任务]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查儿童思维的方法。向儿童描述一个故事情景(通常故事中主人公的信念与事实不相符),然后向儿童提问,看儿童是否能推断出主人公的真实信念。比如给儿童讲下面这个故事:有一个叫做马克西的洋娃娃,马克西将球放进了橱柜里然后离开,然后进来第二个洋娃娃,第二个洋娃娃将球从橱柜中取出放在了床下面离开。这时马克西回来了,并带来的问题”马克西会在哪里寻找该球呢?”这是一个对心理的理解问题,球在哪里的问题,实际是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正确的答案是:马克西会到橱柜里找,尽管球实际上球并不在那里,因为马克西拥有关于客观世界的错误信念。两、三岁大的儿童会觉得这个任务很难四岁五岁大的儿童则能够通过这个任务正常的成年人也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则会遇到严重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的孤独症患者也会在这个任务上失败。他们会说:“他正要去检查床下。”西蒙·伯龙·科恩认为男女能力各有倾向,他认为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好的社交能力,所以按照他有点挑衅的说法,男人天生就患有轻微的孤独症。孤独症患体拥有伯龙所谓的极端男性大脑,这样该理论就解释了患者样本中男女比例的巨大差异。但是否有证据支持,待到谈到两性差异时再细说。九、研究儿童发展的意义即使你对儿童不感兴趣,却依然有很多原因促使你去研究发展。因为发展的研究、数据以及科学有时可以解释成人的问题。斯蒂芬•杰•古尔德为此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斑马是带着白色条纹的黑色动物,还是带着黑色条纹的白色动物?就算你一整天盯着斑马看,你也找不到答案。如果你想找到答案,你就应该去观察斑马的发育过程,研究胚胎发育,成人的问题也可以拥有这样的思路。最后,想用一句话作为结语,这句话出自达西•汤姆森的《论生长和形态》,是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的理论模型。Everythingisthewayitisbecauseitgotthatway.(万物如此,皆因其本)
本文标题: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5课【婴儿是如何思考的:思维的发展历程(皮亚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5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