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地表环境)
1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地表环境)地理组:王鸫知识网络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向外传播的弹性波,叫地震波,它有横波(S波)和纵波(P波)之分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2、划分界面——不连续面3、划分及特征: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主要组成物质特征地壳莫霍平均17岩石①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呈固态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7km,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为35km地幔上地幔界面2900铁和镁的硅酸盐类呈固态,在上地幔上部(约60—250km)有个软流层,呈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古登堡呈固态,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界面5150以铁、镍为主,含有少量轻元素接近液态,呈熔融的状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6370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横波(S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纵波(P波)较快固、液、气体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2注意:地壳是地球表面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4、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他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二、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1、物质组成(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已发现的有九十多种,其中主要的有八种,它们是0(约占1/2),Si(约占1/4),Al,Fe,Ca,Na,K,Mg等。(2)组成地壳的矿物:所谓矿物就是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组成地壳的矿物有几十种造岩矿物(主要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等)和大量的造矿矿物。(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4)岩石:地壳中的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2、岩石的成因及分类类型形成特点利用状况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来源:Ks5u.com]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薄弱的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为岩石矿物结晶颗粒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为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为岩石有层理结构、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为新的岩石有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板岩3注意: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也包括变质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有的地层中还保存有各种化石。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确定地质年代。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总是按顺序排列的。一个未经变动的沉积岩构成的地层,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依据地层层序,就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然而,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往往错综复杂,层序已遭破坏.因此.需要根据化石来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有的是陆地或淡水生物,有的属海洋生物。根据岩层的组成物质和化石特征,人们就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例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注意:各类岩石形成的典型地貌:黄山:花岗岩张家界:石英砂岩泰山:变质岩3、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三、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关系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既对立又统一,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外力作用则通过内力作用来体现,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其划分:地球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一(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带。(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4面貌。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全球地貌,要注意板块的边界类型(即相对运动状况)与地形类型的关系。板块间的边界,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断层等构造带。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形成的影响可总结如下:(如下表)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碰撞边界俯冲边界大陆板块↑↓大陆板块大洋板块↑↓大陆板块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角小俯冲角大示意图明显地形海岭、大陆裂谷高大山脉、高原洋中岛弧、海沟海岸山脉、海沟洋边岛弧、海沟实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系等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太平洋西部海沟、岛弧链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岛弧属于亚欧板块(包括菲律宾、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③冰岛:生长边界。地中海地区为消亡边界。④安地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⑤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⑥由同一基底组成的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5补充:地热:地热通过热传导从深处向地表扩散,叫做地热流。主要形式有地下热水或蒸汽、温泉、间歇泉、沸泉和热水湖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地热能的利用:地热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清洁的能源,目前人类对地热的利用主要是开采地下热水用于采暖、育种、温泉、发电等方面。冰岛是一个广泛利用地热的国家,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首都雷克雅末克全部利用地热采暖,有无烟城市之称。我国地热资源丰富,我国在广东、河北、西藏等地已经建成了若干小型地热发电站。补充:地震: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到局部地区,在极短时间内突然释放造成的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⑴、震源、震中距、震中、震源深度等地震要素震源:通常把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2)、震级、烈度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叫震级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受影响地区的烈度越大;烈度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的影响。(3)地震带:地震大多集中于岩石圈板块交界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及分布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包括西太平洋岛屿和东太平洋的美洲西部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它横越亚非欧三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结合地带。(4)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①台湾;②黄河中下游的汾渭断裂带、太行山麓、就津唐张地区和和渤海沿岸;③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盘山和天山南北;④青藏高原东南这缘的四川西部和西藏;⑤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区。防震措施: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报地震补充:火山: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强大的压力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结果。(1)、火山分类: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还经常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死火山:长期熄灭的火山,有时又突然喷发(2)、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底火山带我国:目前已发现火山有600座,其中绝大多数是死火山(如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有少数火山处于休眠状态(如长白山、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只有少数火山近代有活动(如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仓山中的火山)。(3)、火山的利用: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许多火山是旅游观光的场所。6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概念: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皱和断层,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它们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和“证据”。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从岩层新老关系上中间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实践应用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顶部宜建采石场地下水、煤、铁泉水出露、河谷发育原因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为河谷工程建设良好的隧道选址建大坝不能建大坝、铁路等,大型工程或水库建设应避开断层原因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地下岩层坚硬稳定大坝易坏,水库水易渗漏,铁路早破坏图示74、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
本文标题: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地表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5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