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东华理工大学2012级城乡规划专业余灵睿时间:本周五下午五六节题型:1.名词解释5*62.简答:10*53.论述20*1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1、地质灾害:指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地,人为地,或综合的)引起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和渐变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灾害: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2、自然灾害类型: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土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寒、干燥),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3、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变性(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8)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4.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1)发育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由于减灾措施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造成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2)分布规律:○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和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2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第四章地震灾害1、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而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2、地震波的分类:(1)体波:地震时通过地壳岩体在介质内部传播的波。体波包括横波和纵波。纵波:由介质体积变化而产生,并靠介质的扩张与收缩而传递,质点振动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在某一瞬间沿波的传播方向形成一疏一密的分布。纵波振幅小,周期短。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各质点间发生周期性的剪切振动。与纵波相比,横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速度小。(2)面波:体波经过折射、反射而沿地面附近传播的波。面波是体波的次生波。它仅限于地面运动,向地面以下迅速消失。3、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即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4、地震的烈度: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到地震破坏程度。5、地震的时空分布;(1)全球主要地震带及其大地构造环境○1环太平洋地震带:这一地震带内震中密度最大,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为全世界地震释放能量的80%,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或称欧亚地震带):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带,震中分布较环太平洋地震带分散,所以该地震带的宽度大且有分支。以浅源地震为主,在帕米尔、喜马拉雅分布有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主要分布在印尼岛弧。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外的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中源地震和大的浅源地震均发生在此带,释放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3大洋中脊地震带:呈线状分布于各大洋的中部附近。这一地震带远离大陆且多为弱震,这一地震带的所有地震均产生与岩石圈内,震源深度小于30km,震级绝大多数小于5级。(2)我国地震的特点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世界上多地震灾害的国家。○1地震活动的特点:地震活动分布广(据史料记载,全国所有省份无一例外的都曾发生过5级或5级以上的地震)、地震活动频度高、地震震源震源浅○2地震的空间分布: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a、青藏高原地震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b、华北地震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c、东南沿海地震带,包括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d、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e、台湾地区及其附近海域。6、诱发地震分类诱发地震按其主要诱发因素可分为流体诱发地震和非流体诱发地震;前者包括水库诱发地震和抽、注流体诱发地震,非流体诱发地震包括采矿诱发地震和爆破诱发地震。(1)水库诱发地震其特点表现为:在时间上,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在空间上,震中主要分布于水库大坝附近;在地震序列上,前震极为丰富,属于前震余震型,而同一地区的天然地震往往属主震余震型;在震级上,多数属微震,中强震很少。但由于震源深度很浅,所以有时会造成很大的灾害。(2)抽、注流体诱发地震:【包括:深井注液诱发地震、石油(天然气)开采诱发地震、矿坑排水诱发地震。】在空间上发生在水和其他流体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地震活动时间与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抽、注液诱发的地震一般在液压有明显的变化时发生,工程活动停止,则地震逐渐减弱直至停止。从强度上看,多数属弱震,少数属中强地震。这类地震由于震源浅,地面效应比较强烈,地面活动的特点是振动周期短、垂直分量大和延续时间短。(3)采矿诱发地震:在空间上,地震局限于采区及其附近,常发生在采掘工作面附近及承载矿柱和框壁的应力集中部位,以底板以上发震较多;震源位置随工作面向前推进而发生变化,震源深度和采掘深度大体相当。在时间上,地震活动与开采时间相对应,常出现在形成一定规模的采空区之后;地震波记录曲线比较单调,周期大、衰减快、尾波振幅小,地震活动序列主要为余震型和群震型。在地震强度上,多数为弱小地震,上限震级一般为4.5级,个别达到5.0-5.5级。7、地震灾害的特点:(1)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可在几秒到几十秒内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2)地震成因的特殊性使得地震临震预报工作还很不成熟,因此,地震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还很严重。(3)地震不仅直接毁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还不可避免地诱发多种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地震灾害本身造成的损失。(4)在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这在其他地质灾害中是罕见的。(地震谣言)8、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地面运动、断裂与地面破裂、余震、火灾、斜坡变形灾害、砂土液化、地面标高改变、海啸、洪水。第五章火山灾害1、火山:火山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2、火山类型:○1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分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的,而在人类历史中没有活动的火山称为死火山。在人来历史时期曾经有过活动,近代长期没有活动的火山称为休眠火山。现在仍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火山称为活火山。○2根据火山喷发的规模和危害程度,分为爆炸式火山(喷发酸性熔岩的火山,因熔岩黏性大,气体含量高,爆发力强,常喷出大量气体、熔岩、火山碎屑物、火山灰,这种火山称为爆炸式火山)和宁静式火山(喷发基性熔岩为主的火山,熔岩黏性小,温度高,气体和熔岩流常慢慢逸出,很少产生火山碎屑物,称为宁静式火山)3、火山喷发样式:(1)裂隙式喷发: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底部,是海底扩张原因之一。(2)中心式喷发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分为宁静式,爆裂式和中间式。○1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挥发性成分少,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2爆裂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3中间式:属于宁静式和爆裂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4、火山喷出物:○1气体喷发物。以水蒸气为主,含二氧化碳、硫、硫化物及少量的氯化氢、氟化氢。○2火山碎屑流:大规模火山喷发期间沿火山侧面斜坡快速向下运动的炙热高速的火山碎屑物质流。火山碎屑流通常是粘稠的、富含气体而且炽热,这是火山灾害中最具毁灭性的一种形式。○3火山碎屑物:火山喷出时射出的岩石碎块称为火山碎屑物,主要有火山灰,火山渣和火山弹。5、火山分布:(1)全球火山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东非火山带。(2)中国火山分布:东北环蒙口高原区域(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晋北等地),西南青藏高原区域(新疆西部昆仑山,西藏,云南),东部环太平洋西岸区域(北起长白山,经山东,河南,江苏,台湾,雷州半岛等地向南一直到海南岛)。6、火山灾害形式:火山熔岩流灾害,火山碎屑流灾害,火山喷发物降落造成的灾害,火山地震灾害,有毒气体逸散,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火山滑坡与火山泥流,洪水,海啸,饥荒和疾病第六章斜坡变形的破坏1、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1)斜坡物质的快速失稳,结果导致相对整体的土体或岩块向坡下运动,运动的形式有滑塌,塌落和滑移(2)岩土体与水的混合物向坡下流动。2.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重力是斜坡变形破坏的内在动力,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特性、新构造活动及地下水条件是影响斜坡失稳的主要自然因素,而大气降水及人工爆破、人工开挖和地下水开采等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变形破坏起着重要的诱发作用。3、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区别项目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位置斜坡坡脚附近陡壁下河谷中形成地形舌状地貌锥状地貌扇状地貌移动面较缓、弧形陡、近直立地形面地层层序有一定的新老关系无规则无规则与母岩地关系接触或部分接触离开离开地层变形挤压、剪切、拉张、变形拉张变形、无挤压、剪切变形流动变形、沉积构造第七章地面变形地质灾害1.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广义上指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面形态发生变形破坏,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现象和过程;狭义上主要是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岩溶地面塌陷等以地面垂直变形破坏或地面标高改变为主的地质灾害。2、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岩溶地面塌陷特点、区别、危害(1)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开采地下水或其他地下流体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特点: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慢,往往不易察觉,但它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危害极大。危害:滨海城市海水侵袭,港口设施失效,桥墩下沉、影响航运,地基不均匀下沉、建筑物开裂倒塌。(2)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特点:地裂缝发育的方向性和延展性,地裂缝灾害的非对称性和不均一性,灾害的渐进性,地裂缝灾害的周期性;危害:房屋开裂。地面设施破坏和农田漏水。(3)岩溶地面塌陷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形成圆锥形塌陷坑;特点:随机、突发;危害:一方面使岩溶区的工程设施,如工业和民用建筑、城镇设施、道路路基、矿山、水利水电设施等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造成岩溶区严重的水体流失、自然环境恶化,同时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八章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1、矿山资源: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呈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产原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被人类开采、冶炼和利用的岩石和矿物集合体。2、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灾害:矿井突水,采空区塌陷及地面沉降,采矿诱发地震,滑坡、塌陷、泥石流和岩崩。第九
本文标题: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6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