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爆破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爆破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爆破安全技术作为工程爆破技术的分支,研究防止意外爆炸事故和控制爆破危害效应的方法。爆破安全技术的发展是与爆破器材、爆破技术的发展相互渗透、紧密联系而又互相促进的。近十年来引入安全系统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爆破安全监理等管理方法,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某些做法已经大型工程实践,收效显著。从电雷管意外爆炸、各项爆破危害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影响,从控制源头、削弱传播、保护对象三个方面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接着,介绍爆破场地周围可能遭受的污染和损害,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最后,结合实际工程介绍爆破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外来电流的危害与预防一切与专用起爆电流无关、意外进入电爆网路(电雷管)的电流统称“外来电流”。外来电流是外来电能的表现形式,当其强度超过电雷管的最大安全电流时,就可能引起电雷管早爆。根据我国目前民用电雷管性能指标,《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电爆网路(电雷管)的导通和电阻值检查应使用专用导通器和爆破电桥进行;其工作电流应小于30mA。因此,在采用电力起爆的爆破工程中,应首先调查爆破区域环境状况,检测爆破工地可能存在的外来电流强度,采取措施将其控制在30mA以内,以确保不发生早爆事故。大量工程实践表明,爆破工地内可能出现的外来电流是雷电、静电、感应电和杂散电。下面分别阐述其产生原因、危害影响和应采取的预防措施。雷电雷电是带电云体(雷云)释放巨量静电荷的自然现象。当雷云与地面间距离很近,而电荷又积累到一定强度时,云体内自由电子受电场作用,由云体向地面迅速运动。在运动通道内电子碰撞空气分子,促其电离发光,形成一条“光舌”。经过光舌的产生、消失,又产生、又消失……等多次反复,“光舌”会越变越长,越来越接近地面。“光舌”经过的狭窄通道内空气被强烈电离,这就是第一次脉冲放电前的“先驱放电”阶段。当先驱到达地面以后,沿着先驱经过的短路从地面向云体通过大量电流,强热空气通道至白炽化,在空中显出一条耀眼、弯曲的细长光柱。这称为“主放电”阶段,也称“回击”阶段。如图所示粗线,即肉眼所见的雷电。从放电脉冲的先驱开始到雷电的第一次“主放电”,持续时间仅约0.01s。但雷电实际是一种断断续续的放电现象,每一次雷电平均有3~4次放电脉冲,最多可达几十次。所以肉眼见到的雷电总是闪烁的。在以后的脉冲中,先驱不再停顿,而是直接到达地面,主放电过程也变得较弱。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脉冲延续下去,直到雷云中的电能储备耗尽为止。图下半部示出雷电电流的变化情况。A—第一次放电;B—第二次放电;C—第三次放电。1—余光电流;2—先躯放电电流;3—主放电电流;4—跳跃式先躯放电;5—主放电;6—余光;7—箭形先躯放电;8—第二次主电流。t1—(5~10)×10-3S;t2—(5~10)×10-5S;t3—(3~5)×10-2S1234A567B8Ct3t2t1雷电的放电过程雷电对爆破作业产生下列危害:(1)直接雷击“雷云—地面”间放电时,释放能量平均约2×108~2×1010J,瞬间感应电压高达2×104V·cm-1;可把电流通道烧至白炽;分析其温度可达3×104℃,如此巨大的能量完全可以引爆邻近的电力或非电起爆网路,甚至直接引爆炸药。但这类危害机率较小。(2)静电感应电起爆网路处于“雷云—大地”间的电场时,导线本已感应出与雷云电荷符号相反的大量电荷。放电后电场瞬间消失,导线带的电荷来不及流散,由此产生导线对大地的静电感应电压可达102~103kv,电雷管导线绝缘能力低,在被击穿瞬间即有电流在电起爆网路与大地之间通过引爆电雷管。(3)电磁感应雷电放电时,电流幅值、陡度极大(图13-1),在其周围会产生变化极大的电磁场,处于该场内的电爆网路导线就会感应出强大的电动势,使场内金属环端头间隙间出现火花放电;也可使构成闭合回路的金属导线产生感应电流,如回路内导线接触不良,就会导致局部发热而引爆雷管。剖析雷电事故发现,后两种危害出现频率较高。雷电危害的预防措施是:①掌握爆区气象规律,调查当地历年气象纪录,了解每年雷电多发季节和每天常发时间段,作为选定起爆方法和起爆时间的依据。应尽可能避开在雷雨季节进行露天爆破施工。当必需在雷雨季节实施露天爆破作业时,应尽量选用非电起爆方法;②爆破施工期间,暂时切断一切通往爆区的铁轨、金属管道等导体;③进行露天爆破作业装药联线时,发现雷电征兆应停止作业,全体作业人员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④设置避雷保护区在露天爆区、炸药加工场或炸药堆放场周围设置封闭的避雷针群,可以构成类似屏蔽作用的避雷保护区图。避雷保护区示意图单根避雷针由顶部受电端、中部导雷线和底部接电极三部分组成;组成间必须焊接可靠、绝不能断开。爆区上空出现雷云时,它所感应的电荷可经导雷线引向尖端与雷电中和以避免雷击。遇到直接雷击时,也可将雷电流导入大地散失。各避雷针间距应小于其高度的2倍,并用导线相互连接可靠,使保护区内介质保持等电位状态。在南方某万吨级硐室爆破中就曾用该法实现安全无事故。静电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摩擦时会发生电子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荷。带电物体与外界绝缘时,电荷就会相对静止地停留在物体表面或内部,称为静电。当静电电位积累很高的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或电位很低(两者电位差大于300v)的物体时,就会产生火花放电。当静电放电的能量达到爆破器材的起爆能量时,就会产生意外爆炸。危及爆破作业安全的静电,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1)人体静电人在日常活动过程中,穿着用品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人体或其他用品(材料)之间会因接触、摩擦而产生静电。据测定:穿着塑料底鞋的人在绝缘地面行走时静电压可达数千伏;而穿脱化纤衣料服装时静电电压更高达数十千伏。CbaBA静电放电示意图显示静电感应引起的放电情况。带电体A与接地体B相距较远,其间本不应发生火花放电的。但若有导体C来到A、B间,则“A—a”与“B—b”间都可能发生火花放电。若“A—a”间或“B—b”间仅一处发生放电,则导体C就成为孤立的带电体。当C移动到其他导体附近时,还可能与其他导体间发生新一轮的火花放电。人体就是一个活动的导体,很易因静电感应导致火花放电而诱发意外爆炸。(2)粉体静电压气装药是通过压缩空气驱动管道内的炸药颗粒装入炮孔的。同整卷炸药相比,输药管内的炸药颗粒具有分散、悬浮的粉体特点。因其分散,使颗粒的表面积比同类、等重的药卷炸药表面积大很多,增加了颗粒与管壁间的接触机会,更易发生摩擦产生静电,因其悬浮,颗粒通过空气与岩体绝缘,静电难于泄漏易于积累,从而产生电压很高的粉体静电,对电爆网路构成“早爆”威胁。综上所述,预防静电危害的原则就是:促使不产生或少产生静电;已产生的静电及时引导外泄。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现场条件,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进行爆破器材加工、爆破作业时,工作人员不应穿化纤材料服装;②增大压气装药场所的空气相对湿度,可采用在地面、岩壁洒水的方法;③采用半导电材料的输药管。为便于导出炮孔内静电,管体电阻不得大于5×105Ω;④装药设备系统接地良好,接地电阻不大于1×105Ω。靠胶轮移动的金属装药器应设专用接地线;为提高接地效果,接地处可喷水润湿或布撒少许硝铵炸药;⑤向炮孔装药时,禁用非电套管,以防阻碍孔内炸药颗粒所带电荷泄入大地;⑥采用抗静电的电雷管代替普通电雷管;⑦采用非电起爆方法代替电起爆。感应电任何交变电路都会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能量,形成电力、磁力相互作用,同时存在的电磁场。在其作用范围内的电爆网路(电雷管)就会以不同形式接受电磁能量而产生感应电:(1)交变感应电交变电磁场存在于电力设施(包括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电力线路以及接地回馈钢轨等)附近空间,在其作用范围内设置环形闭合电路(模拟电爆网路),用杂散电流测定仪可直接测出感应电流值。abc不同位置环形线圈的感应电流当环形线圈与高压电力线处于同一平面内时(图a),感应电流最大;当环形线圈与高压电力线倾斜相交时(图b),感应电流较小;当环形线圈与高压电力线垂直相交时(图c)感应电流最小。为预防交变感应电导致电雷管早爆的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调查附近电力设施的分布情况,掌握其座标位置和功率。当电爆网路平行于电力线路敷设时,应尽量使其远离电力线路。《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爆区与高压线的安全允许距离见下表。电压kV3-61020-5050110220400安全允许距离m普通电雷管2050100100抗杂电雷管101016②在爆区现场用电引火头代替电雷管构成模拟电爆网路进行检查,当电引火头出现燃烧或爆炸时,应改用非电起爆;③电爆网路的两条主线应尽量接近地面、靠拢敷设(间距不得大于15cm),力求降低感应电压。射频感应电射频电磁场存在于射频源(广播电台、电视发射台、中继台、转播台、雷达发射台(机)以及各类通讯设备等)附近空间,在其作用范围内的电爆网路(电雷管)可看作是天线结构接受电磁能量而产生射频感应电。电雷管受射频感应作用产生意外爆炸的可能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射频源的功率和频率,发射天线的方向性,发射天线与电爆网路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以及电爆网路的结构形式等等。广播电台的中波段(频率0.535~1.605MHz)发射机功率较大,频率较低,衰减较慢,故在电爆网路上射频感应较强,最应重视。广播电台的短波、超短波、调频段以及电视台(大体是5.8~500MHz)发射功充虽然也大,但因其发射天线一般都处于高塔顶端,发射电磁波在地平面产生叠加效应会削弱电磁场强度,频率高导致衰减快,所以射频感应相对弱些。移动式通讯设备发射功率虽然不大,但可直接进入爆破现场产生影响,其危害不应忽视,据测定,功率0.1W的无线电报话机(发射频率27MHz)在距电雷管2.2m以远处才是安全的。为预防射频感应电导致电雷管早爆的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调查附近射频发射源情况,掌握其类型、座标位置、功率、工作频率、方位等情况。爆破区与射频源间的距离应符合《爆破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②在爆区用电引火头代替电雷管,进行实爆网路模拟试验,检测感应电对电爆网路的影响;③禁止流动射频源进入作业现场。已进入且不能撤离的射频源,装药开始应停止工作,直至起爆结束;④现场尽量不用无线电话机,必须使用时宜选用超高频段的发射频率;⑤电爆网路应顺直、贴地铺平,尽量缩小导线圈定的闭合面积;⑥网路主线应用双股导线或相互平行、紧贴的单股线(两股线相距不超过15cm);⑦网路导线与电雷管脚线都不准接触任何天线,且不准其一端接地。发射功率W5~2525~5050~100100~250250~500500~1000安全允许距离m304567100136198发射功率w1000~25002500~50005000~100001000~2500025000~5000050000~100000安全允许距离m305455670106015202130爆区与中长波广播电台(AM)的安全允许距离爆区与移动式调频(FM)发射机的安全允许距离发射功率W1~1010~3030~6060~250250~600安全允许距离m1.53.04.59.013.0爆区与甚高频(VHF)、超高频(UHF)电视发射机的安全允许距离发射功率W1~1010~102102~103103~104105~106103~104106~5×106VHF安全允许距离m1.56.018.060.0182.0609.0UHF安全允许距离m0.82.47.624.476.2244.0注:调频发射机(FM)的安全允许距离与VHF相同。杂散电流散在大地中的电流统称杂散电流,以其大小、方向杂乱无章,随时都在变化为特点。爆区杂散电流主要来自以下场合:地下工程、矿山巷道内由直流电机车牵引网路流经矿岩、金属物导体返回大地的直流电;由动力、照明电路导线绝缘损坏漏电而产生的交流电;硝铵炸药装药过程撤落地面遇水溶解电离产生化学电等。在有金属导体存在的场所。杂散电流主要分布在不同导体之间。导电率越高的导体,杂散电流也越大。测试表明:“金属管道——铁轨”间杂散电流最大,“金属矿岩——
本文标题:爆破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9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