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塔西河)
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内容提要:中国牧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在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牧区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如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草原生态严重恶化;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服务不能满足牧区发展需要等。支持牧区加快发展首先要建立现代草原产权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其次,将牧区的保护、建设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第三,加大对牧区发展的援助力度,制定发展援助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社会事业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政策、开发政策及重大自然灾害防控政策。关键词:牧区;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牧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若按牧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牧区人民生活需求来衡量,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在这里,仅就牧区经济发展中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与大家共同商榷。一、畜枚业与其它各业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牧区产业结构问题。它直接涉及到牧区综合效益的高低。牧区产业结构,是指牧区生产经营各项目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畜牧业与农业、工业、商业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一项比较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处理好这个问题对加快牧区济经发展至关重要。牧区的产业结构也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演变的,它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1)单一型阶段。即传统畜牧业阶段。(2)松散结合型阶段。即畜牧业与其它产业和行业已有所联系,但各业间比例还不协调,是草原畜牧业及由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阶段。(3)紧密结合型阶段。即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畜牧业与农、工、商等各业密切联系,协调发展,也就是现代畜牧业阶段。目前我国牧区经济正处于松散结合型阶段。松散结合型阶段虽然在单一型阶段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它与紧密结合型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弱点。一是脆弱性大。松散结合状态下,做为主体经济的畜牧业得到农、工、商等各业的补偿及援助极为有限,当自然环境变化时极易受损。二者依赖性强。农、工、商的滞后导致大量粮、料、工业品依靠外地供给。三是效益增长慢。饲料加工、调剂及畜产品加工、储运处于低层次,抑制了高效益的发挥。为了克服以上弱点,必须从牧区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是各产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使自然、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科学技术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并适应市场需求。牧区产业结构合理模式可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畜牧业是牧区的主导产业,畜牧业的主导地位一方面决定于牧区草原资源优势、牧业生产规模优势和牧民养殖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决定于它的感应度大,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第二,畜牧业应与其它产业互相配合地发展,发挥整体功能效益。这方面主要应实现牧农结合、牧工结合、牧商结合。牧农结合就是以牧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牧农互补、形成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小循环”。种植业能提供大量精饲料和秸杆,一能缓解草畜矛盾,减轻草场压力;二能添补冷季饲料缺怕,降低冬春性畜死亡率,减少掉膘;可以说,种植业能为畜牧业“催肥增膘”,粮多、草多、料多、畜多;反过来,畜牧业能给种植业“振筋壮骨”,畜多、肥多、粮多、草多。可见,农业和牧业可以相互促进、互补增益。牧工结合、牧商结合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乡镇企业和商业,以牧业促工商、以工商补牧业,牧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牧区矫遍具有畜产.钻资源优势,同时需要搞饲草料加工调制,所以,在牧区畜产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业应是重点行业。这两个行业恰是牧业与工商业结合的交叉点。饲料加工与调制扩大了草料来源,提高了草料利用率;畜产品加工、储运和销售相当于延长了畜牧业生产线,变内涵资源型为外延加工增值型。由此可见,畜牧业与工商业之间紧密相关,相得益彰。地方财力的加强又可加快草业开发和牧业生产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业发展。优化牧区产业结构,处理好畜牧业与其他各业的关系,应探讨总原则和具体途径问题。总原则是:必须统筹兼顾,适当调整,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必须把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结合起来,必须搞好综合协调与配套,即人、财、物、科技等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要协调配套。具体途径可做以下尝试:第一,以牧农结合为突破口,在牧区建设旱涝保收的饲料地,发展种植畜牧业。同时,建立健全包括农、牧、林、水、机、经营管理等局(站)在内的综合服务休系;或者由政府部门组织各业务部门下基层搞现场办公,以便把各方面资金、技术配套应用于各生产环节中,发挥综合经济效益。第二,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及乡镇企业,并办好对地方财政有较大影响的支柱性企业。第三,以各级供销社为依托,建立畜产品产加销系列化网络。同时要实行工牧直交,利润返还或待料加工、利润分成等办法。实施这些办法,既可保证加工设备吃得饱,又能以工养牧,共同发展。二、生态建设与生产建设的关系问题牧区的生态问题主要是草原生态问题。所以牧区生态建设与生产建设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畜牧业第一性生产和第二性生产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涉及牧区经济的兴衰沉浮。草原是畜牧业经济的基础,无草则无畜,草好则畜旺,草畜平衡发展是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经营观念在人们思想中的沉积以及草原建设方式、管理制度等的不完善,导致第一性生产和第二性生产失衡。具体表现为很多牧区草越长越矮、越稀、越少,牲畜却越养越多,第一性生产落后于第二性生产。草畜失衡不仅明显地制约着牧区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威胁着广大牧民的生存环境,已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我们要从畜牧业自身发展规律出发,来研究和解决草畜失衡问题。在畜牧业发展中,草、畜、人是不可分隔的三要素,发展畜牧业必须要处理好草、畜、人三者关系和草与畜、人与畜、人与草三对矛盾。三者关系表现在人养畜、畜吃草、草由人一育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互递能量的循环圈上,哪个环节停滞或后退,都会直接影响整体循环,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三对矛盾首先表现为牲畜增长与草场有限性的矛盾及牧民生活需求的增长与牲畜头数极其有限性的矛盾;而这两对矛盾最终归结为人同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说,一方面,做为畜牧业主要依托的自然草场的规模固定性要求适当控制牲畜数量;另一方面,以畜牧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牧民生活水平低下,要求稳定或壮大畜群。这是十分矛盾的两个方面。目前,这一矛盾越发突出,已表现为草场沙化、退化严重与牧民生活有待提高的矛盾。这一矛盾正是生态建设与生产建设关系问题的实质。解决这个矛盾,首先必须要把握两个“度”,这是个原则性问题。两个“度”,一是指有牧业经营规模要适度。规模过大,超载过多,会加重对草场的践踏程度、破坏程度,不利于草场休养生息、永续利用;规模过小,将难以保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控制牲畜超载的同时,还要保证牧民的生产基础,切忌“大削大砍”。二是指草原建设投资要适度。投资太少难以遏制草场沙化、退化势头;投资过大,地方财政及牧民都无法承受。因此,在增加草原建设投入时还要考虑经济实力。概括以上两点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与生产效益相统一,合理确定载畜量,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其次,要将生态建设深入一步。牧区生态恶化有多方面原因,除历史的、社会的、自然的和草原建设方面的原因外,还有现代人对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不合理性体现在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挖药接草、乱砍滥伐等方面。所以,加强生态建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要从多方面入手。根据目前情况,应同时抓好草原的建、管、养。以往,在草原生态建设上,很多地区都有偏差,即只注重建设、不注意管护和休养。而生态建设实际上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社会化程度高的系统工程,只有遵循草原能量、物质输入与输出平衡的基本规律,把草原建设和管护、休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建,即草原建设,不仅规模需扩大,速度需加快,还要注重优化模式,提高质量,不要盲目追求大规模、高速度、光围不治,而应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把围封建设与植树种草结合起来,做到治一片、绿一片、保一片。近几年,家庭畜群配套小草库伦在一部分牧区兴起。实践表明,它具有规模小、易经营、见效快、效益高、发展稳等优点。小草库伦的生态意义在于:一个小草库伦就是一个小生态圈、一个小绿洲,多个小生态圈就能汇合成一个较大的生态圈,如此扩延开来,便可改善一个较大草原区域的生态。管,是指加强草原管理与保护,主要应从草原管理制度化、法制化上下功夫。单纯的行政约束不足以完全制止乱砍滥伐等破坏草场行为,只有同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才能规范人们正确使用草原、爱护草原的行为。建立草场使用档案,草场承包使用,收取草原管理费等。这个制度实施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牧民建设草场、合理利用草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养,指的是设法为草牧场创造休养生息的机会和条件。在措施上,第一,要适当控制牲畜头数,扭转牲畜超载局面。尤其要控制山羊的发展。此项工作要在保证牧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分步进行,切忌搞“急转弯”。第二,逐步推行划区轮牧。划区轮牧是将草场分片围封,轮流放牧,一般要3年轮一次。目的是使草牧场轮流“养生”。此项工作宜与控制牲畜超载结合起来进行。第三,改革饲养方式,搞季节畜牧业。即:顺应牧草荣枯更替规律,按季节凋节牲畜数量。在暖季依据合理载畜量的最大限度搞大规模饲养,到冷季尽可能压缩畜群,实现“热涨冷缩”。这种饲养方式要求做到:(1)科学、合理地核定暖季载畜量及冷季载畜量,并尽力提高冷季载畜量中基础母畜和良种畜的比例。冷季养畜关键在于“少而精”。(2)加强冷季伺养管理,实行科学经营,确保多产仔、多成活。(3)充分利用暖季牧草旺盛等优势搞短期育肥,并适当提高幼畜收购价格,促使幼畜出栏。(4)严格搞好6月末特别是年末牲畜普查,牧业税收以年末牲畜头数为依据,抑制冷季超载。搞季节畜牧业至少有三点好处:一能缩短饲养周期,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牲畜质量,彻底改变“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状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二能大大降低割草、贮草、冷季饲养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缩小冷季饲养量,减轻草场负担。总之,在处理牧区生态建设和生产建设的关系时,既要增加草原建设投入,强化草原的建、管、养,又要照顾地方财政和牧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既要明显改善草原生态,又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提高。三、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问题,它涉及到能否从根本上改变牧区落后面貌。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在生产力各要素中最活跃,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在发展经济中要十分重视提高人的素质、重视智力开发。经济开发是智力开发的物质基础,智力开发是经济开发的“加速器”,二者同步发展,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牧区经济之所以比较落后,不外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低、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几个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智力开发较为滞后。现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物质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当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智力资源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相关性客观上要求牧区必须加快智力开发步伐,用心用力抓教育。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极易出现循环性。这种循环性在落后地区表现为恶性循环:智能落后→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实力落后→阻碍智力开发→智能更落后。较发达地区的循环性则表现为良性循环:智能强→生产力强→经济发展快→经济实力强→加速智力开发→智能更强。牧区要想在经济上赶上去,就必须设法打破恶性循环,走良性循环道路。即从重视智力开发、狠抓教育入手,走出一条以经济扶持教育,以教育推动经济的振兴之路。牧区需要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但不是说可以超出经济发展实际去抓教育,须知,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所以,在发展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地方经济实力,不要一味求大、求快,成了“空中楼阁”;一定
本文标题: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塔西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0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