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物理八年级下苏科版11声的利用课件
声的利用一.声与信息通过声音获取信息的事例有哪些?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汽车修理师傅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2.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觅食、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B超”.彩色B型超声波诊断仪超声波测速仪超声波测厚仪超声波探伤仪海豚与声纳以及潜水艇核潜艇利用海豚仿生制造了声纳系统,使自己知道与海岸的距离,猎物的行踪,深度.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美国几个环保团体指责美国海军在潜艇训练中使用主动中频声纳监测,对鲸和海豚等珍贵海洋生物造成损伤,甚至导致它们内出血并冲上海滩自杀。为此美国海军争辩说,中国三十多艘先进的静音潜艇使得美国不得不加强反潜训练。图片说明:4月28日,至少有400只海豚的尸体被海水冲到了坦桑尼亚东北部桑给巴尔岛北岸海滩边。专家们怀疑是美军潜艇发出的声纳导致了海豚的大面积死亡。科学家已经通过录像证明,海豚是靠声纳来攻击并找到它们的捕获物,他们发现海豚在靠近鲱鱼时发出低沉的轰声,其频率足以破坏鲱鱼的声音感觉器官。海生哺乳动物受到惊吓会快速由海下深处上浮。一般来说,潜艇在水下潜航时,需要借助声呐系统来发现目标。而声呐产生的水底噪音会惊吓鲸豚类哺乳动物,使它们异常加速浮上水面,进而导致它们搁浅死亡。美国海军曾认为是他们的核潜艇声纳系统干扰了海滩,在他们的演习范围海域内也出现了大规模海滩自杀现象.二.声与能量声波能传递能量吗?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事例有哪些?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雾化.超声波清洁牙垢.工人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超声波加湿器.小型超声波清洗机使用目的:物件的清洗、脱气、消毒、乳化、混匀、置换、提取。使用部门: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验室;医院;电子车间流水线;钟表眼镜店、珠宝首饰店;家庭。清洗物件:电子产品、机械五金配件、眼镜、首饰、钟表、钱币、水果等。超声波加湿器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原理将水雾化为1—5微米的超微粒子,通过风动装置,将水雾扩散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均匀加湿空气的目的。超声波碎石机主要适应症: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音能获得.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这种方法叫.科学家运用这个原理发明了.信息位置回声定位声呐做一做3.将两个相同的音叉并排放好(没有接触),乒乓球靠着音叉B,当敲响音叉A时,会发现乒乓球,这说明了.4.下列不是利用声信息的有()A.远处隆隆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医生利用B超观察人的身体状态C.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被弹开声音传递能量C5.以下声波中,对人有害的声音的频率是()A.85~1100HzB.20000Hz以上C.20Hz以下D.760~1500Hz6.一般来说,大会堂的周围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的,这样是为了()A.减弱声波的反射B.增强声波的反射C.增强声音的响度D.仅是为了装饰CA7.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度大,这是因为()A.屋子里有回声,旷野里没有回声B.屋子里声音会被反射,旷野里不会被反射.C.屋子小,声音都传入耳朵,旷野大,声音传到远处去了.D.屋子里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加强了原声,旷野里回声不能加强原声.D1.中医诊病,一般要“望”、“闻”、“问”、“切”,其中利用病变器官的声音提供信息的诊病方法叫()A.望B.闻C.问D.切2.科学家通过接收()声音,监测预报台风和地震.A.人耳能听到的声波B.超声波C.次声波BC提高练习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豚和大象都是利用超声波来相互联络B.海豚和大象都是利用次声波来相互联络C.海豚用的超声波,大象用的次声波D.海豚用的次声波,大象用的超声波4.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的是()A.超声波B.次声波C.人耳能听到的声波AC5.科学家发明的声呐系统()A.能发出超声波,从回声获取信息B.能发出次声波,从回声获取信息C.发超声波和次声波,视探测物体而定6.医生下列做法中,从声音中获取信息的是A.通过听诊器,了解病人的心肺状态B.运用“B超”,为病人作常规检查C.运用超声波治疗仪,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A7.关于声的利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这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B.医生利用超声波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C.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D.蝙蝠利用“超声”探测飞行中的障碍,这说明“超声”可以传递能量.BC
本文标题:物理八年级下苏科版11声的利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1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