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第四章
第一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内容预防发现诊断缺陷矫正补偿补救性措施智力开发人格培养家长指导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训练活动及相关服务第四章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内容、模式及效果评价早期预防•控制可能产生残障的各种因素•防止残障出现或残障的进一步扩展•降低发生率一级预防防止残疾和可能致残的伤病发生二级预防伤病发生后防止出现残疾三级预防残疾出现后防止程度加深,防治残疾发展成“障碍”早期发现发现个体发展的不利因素或高危因素(前提条件)早期诊断一般诊断(体格检查)特殊检查诊断(智力测验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早期预防、发现与诊断第四章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内容、模式及效果评价早期缺陷矫正与补偿•第一性缺陷VS.第二性缺陷?身体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或功能缺失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大脑器质性病变等与第一性缺陷相关或由第一性缺陷导致的缺陷听觉损伤言语缺陷大脑缺陷认知障碍主要是医学干预食物治疗苯丙酮尿症人工耳蜗植入白内障复明手术……早期缺陷补偿与功能训练早期治疗与矫治•“医教结合”•助听器材的配备及听力语言训练•助视器材的配备及定向行走训练•……•感知运动、生活自理、认知学习、语言沟通、社会交往•恢复和重建特殊儿童的某些重要功能•矫正或消退特殊儿童适应不良行为,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提供丰富的刺激信息和各种学习活动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数数、识字、背诗、弹琴……早期人格培养早期智力开发•培养社会认可的行为•矫正或消退不良行为•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品德教育、自信、勇敢、自我概念、自尊、自立、自强……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巩固医疗机构或干预中心的效果优势:便捷、持续时间长有效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言语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学、营养学、听力学教师、家长、医生、社区工作人员分类标准内容干预对象和范围预防性干预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干预特殊儿童与家庭并重的干预实施场所中心式家庭式兼用式理论模式身心发展式、认知发展模式行为分析模式、生态学模式美国医疗服务为中心家庭为依托康复中心为基础•在医疗层面上开展的治疗矫治与康复训练活动•医护人员与学前特殊教育互助合作•医教结合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早期干预模式医疗性养护式在家庭内无法提供必要卫生服务的特殊儿童Textinhere寄宿性医疗式在家庭适应不良需要特殊的医疗保健和护理医院式障碍严重,需要长期服药或医疗监护优缺点?通过家庭巡回教师的指导协助特殊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在家庭范围内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核心人物:父母、家庭顾问或家访教师以家庭为依托的早期干预模式家庭支持式提供资源发放材料、传递信息、提供情感沟通策略家庭访探式定期、不定期访视家长情况、对家长培训、指导直接干预训练家庭托幼机构式家长将儿童委托给托幼机构,由被委托人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干预优缺点?设有专门场地、教学设备、训练器材,配备各种专业教师、技师,对特殊儿童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早期干预的地方。第二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模式——美国以康复中心为基础的早期干预模式优缺点?家长——儿童式对家长:讲座、宣传册、家长会对儿童:直接干预儿童康复发育中心式有普通儿童和特殊资源或特殊儿童专门的场所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由相关学科专家专门设计、有各种器材和设备的中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康复、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等综合性服务。由社区组织有障碍婴幼儿家庭到某个干预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测量、鉴别、咨询、矫治基于社区(Community-based)的服务计划•早期干预效果评价的基本概念•早期干预效果评价的资料收集方法•早期干预效果评价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效果评价评价内容进步情况:感知觉运动认知语言情绪社交评价指标理论基础训练内容费用情况儿童的进步情况父母满意度评价目的泰特维:考察目标达成情况从而判断效果斯科瑞温:考察实际效果,无论是否预料斯塔夫勒宾:为进一步干预提供反馈信息1、观察——最常用观察内容:生长发育、生活自理、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交等描述记录法——现场记录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和情境观察表记录法——利用事先做好的观察记录表,对行为的次数、频率、持续时间等进行记录优缺点?攻击类型行为表现发生次数行为指向对象行为双方关系攻击行为的起因行为目的男女强欺负弱弱欺负强主动攻击被动攻击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身体攻击打拧砸踢推搡言语攻击说脏话骂人取笑叫取外号间接攻击散步坏话造谣唆使打人游戏活动排斥2、访谈收集早期干预效果资料封闭式开放式半开放式优缺点?3、问卷了解干预人员对干预大纲的意见、家长的满意程度等封闭式开放式优缺点?4、测验获得儿童进步或干预效果的量化依据按属性分: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教育测验按分数参照标准分: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优缺点?注意:测验误差(1)测验本身带来的误差:测题本身的代表性、数量、种类(是非题、二选一)(2)实施过程带来的误差:测验情境、主试的影响、意外干扰(3)被试不良状态带来的误差:生理状况、情绪状况测验要求:选择合理的工具、培训主试、环境准备充分、过程标准化、被试准备、结果解释合理优缺点?5、活动产品分析有目的地收集特殊儿童的活动产品,他们可以体现特殊儿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内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作息时间表、作业本、教科书、成绩单、课堂笔记、日记、照片、录像等优点?直观显示进步情况促进干预人员与家长沟通拓宽评价者的思考范围,扩展评价视角评价进步的方法:前后测分数比较、与同龄正常儿童发展速度比较、与干预前发展速度比较核心问题:排除引起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发生变化的其他因素,即控制无关变量(1)自然成熟解决策略:使用对照组(2)前测影响练习效应、测验情境的改变(3)抽样偏差解决策略:匹配、随机化(4)统计回归解决策略:1.精心编制测试工具,提高测试工具的信度水平;2.增加测试项目取样,即从相关的多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地测试;3.增加测试次数,以多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作为分组依据。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等组实验(5)实验效应——因为实施干预而发生的,但与干预计划本身并无关系的事件所带来的影响(6)干预的时间、领域、模式、障碍程度、成因……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比如:在进行一项语文教学研究中,为了验证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更适合于语文成绩较差者,或者说是否更有利于成绩较差者的学习改进,研究者就对同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语文水平前测,根据前测的成绩将排名前27%的同学作为学优组、排名后27%的同学作为学差组。然后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一个时期的教学,接着进行语文水平后测。结果发现,学差组学生的语文成绩要比学优生的成绩进步更多。研究者非常满意这样的实验结果,他的研究目的完全实现了!果真如此吗?现在,我们设想这样一个研究: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语文水平前测,还是根据前测成绩把学生分成学优组和学差组;然后,在未经过任何教育训练、中间时间间隔也很小的情况下,再用结构与难度相当的测试卷对学生进行后测,我们观察学优组和学差组的成绩变化。你很可能会看到:学优组平均成绩有所下降、学差组平均成绩有所上升,都出现了向全年级的平均成绩靠拢的趋势,这就是所谓的“统计回归”,它不是任何教育训练引起。那又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呢?这就是统计学问题啦。学生在参加某一学业成绩测试时,其成绩的取得是由一些必然因素和一些偶然因素共同决定的,必然因素主要是其学业的真实水平和有效的考试技巧、智力水平等较稳定性因素;偶然因素主要是试卷内容选择、难度、学生当时的身心状态、环境因素等等。其中,这些偶然因素本身的变化具有随机性,它们的作用会引起测试结果的随机起伏,作用越大,起伏也就越明显。而数据的起伏即可能使成绩高于真实水平,出现正误差,使测试成绩偏高;也可能使测试成绩低于真实水平,出现负误差,使测试结果偏低。就一个年级同学的一次测试来说,有的同学测试结果有正误差、有的测试结果有负误差。高分组同学的高分成绩,可能是由于其本来的学业水平高,但也有可能是正误差造成的;低分组同学的低分成绩,可能是由于其本来的学业水平低,但也有可能是负误差造成的。如果再进行一次测试,根据偶然因素变化及其影响变化的随机性,第一次测试出现正误差的同学更有可能出现负误差、第一次出现负误差的同学更有可能出现正误差,于是原来的高分组成绩自然会有所下降、低分组成绩自然会有所上升,均向中间分数靠拢。这样看来,统计回归效应的真正原因就是偶然因素变化导致的随机误差,以及仅仅根据一次测试结果划分高分组和低分组。测试中随机误差的影响越大,统计回归效应也就会越大;反之越小。早期干预的内容?早期干预的模式?特点?干预效果评价的资料收集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特殊儿童测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影响干预效果评价的因素?如何克服?复习与思考:
本文标题: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第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2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