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1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特困老人”涵义的界定:特困老人系指“三无靠”老人,即本人无工作,单位依靠不上;或子女是残疾人或下岗职工,子女依靠不上;或非孤老,民政救济依靠不上。[1]特殊困难老人简称为“特困老人”,只要是指60周岁及以上的独居、孤寡、高龄、重病、残疾、经济特困等老年人。独居:指与子女不在同一社区(村)居住的年老体弱的、安全无保障的单身老年人。孤寡:指在民政登记注册的无亲属、无子女、年老体弱的、安全无保障的单身居住的老年人;高龄:指年龄在80周岁级以上(含80周岁),虽无经济之忧,但体弱多病者;重病:指民政社会救助认定的大病或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残疾:经济特困:指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或低收入家庭(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老年人。[2]一、空巢老人的社工介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老人”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这一点比较明确。空巢老人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独居老人,这种老人有以下四种情况,即从未结婚、离婚、丧偶或者夫妻分居;第二类是老夫妇同住的老人,他们或者没有子女、或者与子女分开住(李杭东,丁峻,2006年)。城市老人在城市居住、有本地户口;在城市居住、没有本地户口,即[1]孙才坚、徐静罡、周裕智、吴国卿、仲伟安、宋佩秋、冯筱明,上海市卢湾区社区特困老人医疗服务的社会救助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年12月第16卷第12期[2]]关于开展特困老年人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2户籍老人和非户籍老人。老龄化和空巢化带来的问题主要是空巢老人养老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老年人的照顾需求明显增加,不仅表现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同时表现为老年人需要照顾的方面扩大。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大量增加,使得照顾需求大幅增长。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6年,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3%。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年人需要的照顾不再仅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的层面,还扩展到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社会交往、旅游出行等方面;对空巢老人来说,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的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为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足。第一,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正所谓“养儿防老”,老人主要依靠年轻的子女提供支持,但空巢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缺乏最基本的养老资源。第二,社会养老机构的规模和能力有限。近年来我国积极建设养老机构以应对养老危机,但是机构及床位明显不足。对专业本身而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推动了社区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有利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在社区层面,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推动专业在实务领域的发展。社会工作者通过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活动三大方法,辅以工作坊、讲座等形式,为空巢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对空巢老人的健康照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生理健康,在生理健康方面,社工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在面谈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老人面临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传授健康知识。可以开展小组,进3行团队学习,如社工组织老年人学习老年人常见病预防治疗知识,增强老年人保健意识;学习人脑保健知识,预防老年痴呆;开展高血压老人小组,通过小组分享老人患病的心情,释放情绪和压力,学会养生和自我调节保护。在小组中,老人不仅能学习健康知识,也有助于增进老人之间的互动,满足老人的社交需求。另外,还可以举行老人趣味运动会、老人练太极、老人义诊等社区活动;举办健康知识社区宣传活动,增进老人的保健意识;根据老人需求,开设不同主题的健康讲座,如预防“三高”系列健康讲座、预防老年痴呆讲座、饮食安全讲座等。2.心理健康方面。每个人都不免遇到很多情绪问题,对于缺乏照顾体系的空巢老人来讲,除了常人遇到的情绪问题之外,又增加了孤独感、抑郁和压力等。在应对空巢老人的情绪方面,社工通过家访、面谈,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协助老人解决问题。社工通过提供抑郁症系列辅导,运用系统脱敏法缓解情绪,同时调节现实矛盾,改善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对于孤独感比较强的老人,完善和建立支持网络,加强人际联络;定期探访,提供情感支持。对于照顾压力大的老人,社工可以协助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调动可运用的资源,积极改变现状。对于非户籍空巢老人存在的适应不良的问题,社工可以协助了解环境、运用环境资源,提供适应系列辅导。对于丧偶的空巢老人,社工协助老人理性看待死亡,重视生命的可贵,提供哀伤情绪辅导,建立和巩固支持网络。对于有精神问题的空巢老人,社工链接医疗资源、寻求政策。总的来说,就是运用鼓励、4倾听等技巧,了解老人的真实感受,协助老人认识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同时联络资源,构建支持网络,帮助老人走出情绪困境。为了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社工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走进社区给老年人开展心理讲座,解答老年人的心理疑问;开展社区健康老人评选活动,将“健康老人概念”推广给每一位老人。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出现问题,往往伴随着相应的心理问题。社工常常是将老人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从生理、心理两方面提供健康服务。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深入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了解实际需求,整理出有理有据的报告,向政府进行政策倡导,以更好地满足空巢老人的全方位居家照料需求。非户籍老人在政府层面得不到照料,这就更需要社工发挥自己的专业。社会工作就是一门为弱势群体而存在的专业和职业,社工不仅需要通过政策倡导为非户籍空巢老人争取更多的权益,更应该注重构建支持网络。对于每一个空巢老人而言,构建社区支持网络都是必要的,更应该发挥社区居民的能动性,发挥义工的巨大能量,为户籍空巢老人提供照料。同时,社工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老人自身的照顾能力。除此之外,提供相应的照顾资源和信息也是必要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社工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或小组的形式传授人际沟通技巧;也可以借助各种小组或者多样性的社区活动搭建沟通平台,增加人际互动和沟通。社工通过动员和整合社区各种资源,建立老年人的支持系统:根据社区老年人的年龄特点及性格特征设计了社区老年人邻里关爱互助小组活动,建立邻里支持,为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服务;通过结对关爱,5让社会各界加入到为老服务中去;通过社区老人互助探访、同龄人互助小组等,加强老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在文化娱乐方面,社工在认真评估社区空巢老人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老人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工满足空巢老人的文化娱乐需求的手法主要是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区活动。社工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互动游戏,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举行老年人舞蹈兴趣小组,满足社区老人的舞蹈需求,丰富老年人的康娱生活;老年人书画兴趣学习小组,培养老年人对书画的兴趣;开展老人照片分享会,唤起老人的美好回忆;成立老人模特队,挖掘老人潜能,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举行“热爱生活、独立自信”主题配乐诗朗诵比赛。在信息政策方面,社工可以通过一对一面谈,深入了解老人的需求,提供详细的政策,并协助申请相应的服务;也可在逢年过节的社区活动时,宣传与老人相关的政策和服务;同时可以协助老人制作社区自己的老年报,刊载最新的政策和服务、最新的社工活动、老人的人生经验、回忆以及老年保健养生知识、常识。在这个过程中,激发老人潜能,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同时达到了老人互助的效果。精神慰藉主要是关心空巢老人,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为此,社工可以进行探访或者带动义工进行探访,给以情感支持;也可以邀请老人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同时,社工也应该在举办互动的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而且,前面所讲的多样化的社区活6动,都有助于增加空巢老人与他人的沟通,搭建老人支持网络,达到精神慰藉的效果。老化是生命过程中正常和自然的现象。失能老人是一个需要长期照料和严重依赖照料的群体,在起床、洗澡、穿衣、上厕所、做饭等日常生活活动方面需要帮助,他们是老人中的弱势群体,其照料问题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他们的照顾者也比一般老人的赡养人面临更多的困难。关于老年人的界定,在我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有学者将失能老人定义为: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进行测算,有至少一项做不到年满60周岁的人。[3]失能老人有高龄、患病多的特点,导致他们面临的问题有别于其他老人。失能老人所特有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生理机能受损,活动范围受限,第二、自我意识丧失,思维能力降低,第三、认知行为失调,抑郁焦虑严重,第四、社交障碍,亲属朋辈缺失。运用的人本治疗模式与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普遍适用于失能老人,针对机构内失能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往往是多种工作方法和技巧综合使用。社会工作者在对失能老人开展服务工作的时候不能使用从模式到个案的思维逻辑,而应当先研究服务方案,在去看用什么理论和模式来支持与说明,避免固化思维。为机构内失能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流程是,接案、收集资料、前期评估、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过程评估、方案调整再实施、效果评估。[3]华夏,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精祌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硕士论文7失能老人很少直接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更多的家属或社会工作者自觉发现建立合作关系。老年人具有很高的异质性,针对机构内失能老人的社会工作评估工作根据对象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案,首先,针对失语或失智老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他的生态系统原子出发,多方收集案主资料或者直接对案主的行为进行观测得到前后变化的数据。再者,对于思维、语言能力正常的老人,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量表评估,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尽量少用书面记录的形式对老人进行测评,尽量给测评对象提供安全、秘密、轻松的测评氛围。二、老年残疾人的社工介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残疾人的数量和比例快速增长。老年残疾人问题凸显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舶来品”,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还不成熟,尚处于本土化过程中,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的参与社会活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老年残疾人是指年满60岁的残疾人,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残疾人的老龄化,即六十岁之前已患有残疾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老年阶段;另一种是因老残疾,个人进入老年以后,随着机体的衰老,老年疾病的增加,逐渐丧失部分或者全部功能,成为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的主要需求有经济保障的需求、医疗康复的需求、健康照料8的需求、情感满足的需求、社会参与的需求、居家安全的需求。老年残疾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经济上的贫困、日常照料的缺乏、精神生活的匮乏、娱乐休闲的不足、社会参与中的弱势群体等。[4]面对老年残疾人的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开始介入老年残疾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对老年残疾人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老年残疾人的人口数量巨大而且增速较快,而且老年残疾人所面临的问题较多且复杂,但是与老年残疾人相关的群体或组织并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因而非常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有自己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是针对普遍意义上需要帮助的人群,没有针对老年残疾人问题的个别介入方法。因而在老年残疾人问题上,社会工作需要探索出一种适合老年残疾人的介入模式。由于老年残疾人存在着个体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因而这种模式必须是要能适应解决不同老年残疾人问题的需要的,即老年残疾人领域的通用模式。这种介入模式主要包括四部分,即社会资源的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介入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估体系的建立等。社会工作者在对老年残疾人所遇问题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整合老年残疾人的社会资源,构建老年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选择合适的方
本文标题: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2087 .html